成語「買櫝還珠」辯偽

2021-01-07 光明網

近讀《韓非子》,有個意外的發現。典出《韓非子》的成語「買櫝還珠」,竟然是對《韓非子》的誤解。這條成語完全不能成立。

幾乎所有的辭書,都收錄「買櫝還珠」,釋義也大體相同。《辭源》釋為「去取不當」;《辭海》釋為「捨本逐末,取捨失當」等等。且以商務印書館《漢語詞典》的釋文為例:

《韓非子》記載:有個楚國人把珍珠裝在木匣子裡,到鄭國去賣。有個鄭國人認為匣子漂亮,就買下木匣子,把珍珠還了賣主。比喻取捨不當,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

「買櫝還珠」,真的是捨本逐末、取捨不當嗎?《韓非子》的原意是如此嗎?為了避免斷章取義,且把《韓非子》上有關的全文引出來。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

曰:「昔秦佰嫁女於晉公子,為其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佰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看,這位楚國的珠商,花了那麼多的資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鄭國的顧客把漂亮的盒子買走了,而沒有買走他所要推銷的珍珠。《韓非子》批評這位楚人「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而完全沒有指責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楚人鬻珠的批評,變成了對鄭人買櫝還珠的批評。這不是顛倒了《韓非子》的原意嗎?

再看《韓非子》用這個故事(以及秦佰嫁女的故事)諷喻的是什麼。原書批評的是學者們以浮誇的辯辭淹沒經世致用的理論,完全沒有指責讀者(聽眾)欣賞其詞章的文採,而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學者以文害用的批評,變成了批評受眾的取捨不當,顯然也完全違背了原著的旨意。

《韓非子》已經給了這個寓言一個準確名稱:「楚人鬻珠」。現在把它改為「買櫝還珠」,真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寓言的情節、主旨跟著也都變味了。

可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無論其命名,本來意義,還是引申意義,都是對《韓非子》的錯誤解讀。

那麼,《韓非子》的立論是否完全有理呢?雖然這位楚國商人的做法不妥,但是鄭國顧客「買櫝還珠」不也是取捨不當,捨本逐末嗎?

不,這位鄭國顧客僅僅看中了美麗的匣子,因而買櫝還珠,正是取捨有當,精明得很。如果把自己不喜歡,或不需要,或不能識別,而且很昂貴的珍珠一併買了下來,那才真是取捨失當。因此,《韓非子》沒有指責鄭人的買櫝還珠,是符合常理的。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要求人們一定要買下昂貴的珍珠,才是錯誤的「導購」。

有一本辭書的編者下意識地感到成語「買櫝還珠」的這種毛病,於是添加了這樣一個情節:鄭人「按照這盒珍珠的定價如數付了款,卻把珍珠取了出來還給了商人」(見遼寧出版社《成語典故》),這樣當然也就合乎常理,能夠自圓其說,這條成語似乎可以成立了。但這個關鍵的情節——按珍珠的定價付了款——卻完全不是《韓非子》的原意。經過這一改,這個寓言就變成了一個奸商欺詐顧客的故事,與所諷喻的事理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所以,這部辭書所做的這種與原著完全不符的附會,正好露出了成語「買櫝還珠」的致命破綻。

總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與典不符,於理不通,理應廢棄。典出《韓非子》的這個成語應是「楚人鬻珠」,或「楚珠鬻鄭」,或「秦女楚珠」。釋為以文害用,文浮於理,末勝其本等等。

南朝的劉勰正確理解和利用了《韓非子》上的這個寓言。他說:「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為薰桂之櫝,鄭人買櫝還珠。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復在於茲矣。」(《文心雕龍·議對》)這裡用「秦女嫁晉」和「楚珠鬻鄭」諷喻「文浮於理,末勝其本」,與典相符,於理相合,很是貼切。

也許有人認為,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多年沿用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不改也罷。這個理由即使能夠成立,也不能像現行辭書這樣,把成語「買櫝還珠」直接強加給《韓非子》;而應當如實地說明這個成語的來源、演變、蛻化的過程,才不致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相關焦點

  • 成語新解,買櫝還珠
    有許多的成語典故,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人們的認知水平下,才能成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好多的成語典故,可能就不成立了,比如買櫝還珠。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一部電視劇,大秦帝國,講商鞅變法,商鞅出山時,三戲秦王,先裝出腐儒的樣子,後來才偷偷說,他是法家,為什麼?
  • 買櫝還珠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捨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負薪,反義詞有:去粗取精,買櫝還珠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買櫝還珠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買櫝還珠(mǎi dú huán zhū)成語釋義:櫝:木匣;珠:珍珠。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裡的珍珠。
  • 看英語成語故事學「買櫝還珠」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看英語成語故事學「買櫝還珠」 2012-08-24 10:09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媽媽講故事—歷史經典成語故事「買櫝還珠」
    文/燕兒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我們稱之為成語。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幾乎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 成語故事: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mǎi dú hái zhū ):買家把裝珍珠的盒子買走了,而把貴重的珍珠還給了賣家。 諷刺(fěnɡ cì)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人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 櫝:木匣;珠:珍珠。買櫝還珠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 口水成語小故事——買櫝還珠
    都說有個人買來珠寶而只留下了漂亮的盒子不要裡面真正有價值的珠寶,再後來,我這個事,「買櫝還珠」還用來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諷刺那些不了解事情本質,捨本逐末,棄主求次的人。)但是我真的想說一句,我真的不是一個奸商,看我生意做的這麼大,就知道我真的是一個講誠信的商人啊!!!
  • 成語故事品鑑《買櫝還珠》韓非子的本意被大家誤讀了
    成語「買櫝還珠」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從故事內容看,韓非諷刺的是賣珠子的人,但是後來人們引用這個成語都是諷刺那個不識貨的鄭國人。因為「買櫝」「還珠」都是賣珠子的鄭國人做的事情,因此,現在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沒有眼光、取捨不當。敬請關注江郎世家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買櫝還珠,你還知道哪些具有連動式用法的成語?
    1.買櫝還珠 [mǎi dú huán zhū]基本釋義: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出處:宋·程頤《與方元寀手帖》:「今之治經者亦眾矣;然而買櫝還珠之蔽;人人皆是。」
  • 買櫝還珠,究竟是誰本末倒置,取捨不當?
    買櫝還珠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春秋戰國時代,有個楚國商人有顆非常好的珍珠準備在鄭國賣掉,為了賣個好價錢,楚國人非常精心的打造了一個漂亮的木盒子。一個鄭國人買下來木盒子,卻把珍珠還給了楚國商人。世人都嘲笑這個鄭國人沒有眼光,留下了不值錢的木盒子而放棄了更值錢的珍珠。
  • 成語買櫝還珠的來歷
    楚人感到很意外,自言自語地說:「我本來是一心賣珍珠的,想不到他卻買櫝還珠!看來木盒子的生意不錯,我得再做些木盒子來賣。」
  • 《瘋狂猜成語》一顆珍珠一個盒子打一成語答案 答案大全匯總
    導 讀 問:瘋狂猜成語一個盒子一個珠子的答案是什麼? 答:瘋狂猜成語瘋狂猜成語一個盒子一個珠子答案是:買櫝還珠。(不要以為那個珠子是太陽哦。)
  • 【閱讀之書中淘金】4.3第三天+買櫝還珠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成語故事《買櫝還珠》,這個故事很有意思的。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商人得到一顆貴重的珍珠。為了賣個好價錢,商人特地用香木做了一隻非常精緻的木匣,把珍珠放進去,然後帶到集市去賣。有個鄭國人看到這隻做工考究,裝飾華麗的木匣,立刻被吸引住了。他非常喜歡,便出高價買下了木匣。臨走前,鄭國人發現木匣裡面有一顆珍珠。
  • 成語集錦(三) | 鱗次櫛比,又密又整齊
    後來有人把鱗次和櫛比連起來,就有了鱗次櫛比這個成語。鱗:魚鱗。櫛:梳子一類的工具。比:整齊地排列。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買櫝還珠,來自《韓非子》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 《瘋狂猜成語》中一顆珍珠一個盒子是什麼成語答案介紹
    導 讀瘋狂猜成語珍珠和盒子到底是什麼?瘋狂猜成語珍珠和盒子是什麼成語?瘋狂猜成語珍珠和盒子答案是什麼? 問:瘋狂猜成語一個盒子一個珠子的答案是什麼?
  • 《瘋狂猜成語》一顆珍珠一個盒子的成語是什麼 答案一覽
    導 讀 瘋狂猜成語中有一關,上面畫著一個盒子和一顆珍珠,很多玩家不知道這是代表什麼成語,其實很簡單,九遊小編來為大家介紹正確答案。
  • 看皓鑭傳學歷史:第一集,呂不韋大秀成語,卻弄巧成拙槽點滿滿
    「大豬蹄子」版的呂不韋一登場,就給人一種高傲自負的暴發戶感覺,同時,這個富商又不想被人看低,便大肆賣弄自己的才學,比如他故意玩了一手「買櫝還珠」的商業炒作,來提高自己的身價和名望。買櫝還珠這個成語,雖然不是出自呂不韋的故事,但不能說他的行為不符合史實,可劇中大多數人都提到了「買櫝還珠」這個成語,就有點問題了。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1、買櫝還珠成語典故:相傳楚國有位珠寶商人,他手上有一顆價值名貴的珍珠,為了能讓珍珠賣個好價錢,特意命人專門做了一個名貴的盒子,盒子外面鑲嵌了各種華麗珠寶。
  • 歸納小學語文有趣的成語!
    成語是孩子常見的固定短語。是長期使用,鍛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他它一般是4個字,也有3字或者5字等成語。例如欲速則不達就是5字成語。成語大多是4個字,這大概為了便於記憶。在小學階段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反問、設問等。在有的成語中就包含了修辭方法。今天給大家歸納總結一下。
  • 微信成語猜猜看全難度答案大全 成語猜猜看全難度答案
    微信成語猜猜看全難度答案大全 秀才/舉人/貢士/翰林/進士/侍郎/大學士/尚書/御史答案。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微信成語猜猜看答案大全 秀才/舉人/貢士/翰林/進士/侍郎/大學士/尚書/御史答案查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買櫝還珠,比珠寶更吸引人的精緻的古董珠寶匣
    大家都知道買櫝還珠這個成語,講的是一個楚國人去鄭國賣珠寶,為了升級包裝,找技藝超群的木匠打造了精緻的珠寶匣,結果一個鄭國人對珠寶匣愛不釋手,買走珠寶匣後,發現匣中有珠寶又折返去將珠寶退還給楚國人的故事。珠寶匣的魅力,有時候確實能蓋過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