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戴帽大雨就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鐘樓上可直望終南山,百姓民諺說,看到南山烏雲壓頂就預示大雨來到。」這是80歲的李運正老人用手撕出來的一幅老西安畫面。憑藉自己多年的愛好,他將百年老西安市井風情、民俗故事、建築風貌等用撕紙畫手法表現出來。雖然每一幅都是獨立畫,但連起來就是系列西安風俗連環畫。
李運正老人獨居在北大街一家屬院內,這裡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生活起居的地方。房間有些狹小,除了必要的生活設施外,地上、過道裡、床上都堆放著他多年創作的手撕畫作品。
客廳的牆面上掛了不少用鏡框裱起來的手撕畫作品,其中一幅外國人物像遠看顏色鮮亮與油畫無異,走進仔細一瞧才發現,畫面中的每個色塊都是由大小不一的碎紙片粘貼而成。一幅西安城牆畫面運用黑白兩色將城牆表現的雄偉壯觀,而每兩個黑色塊之間留出的一絲白色縫隙,又將城牆的垛口表現的更為立體。
李運正老人說他和撕紙畫結緣純屬偶然。上世紀80年代,有一次他提著一袋糖果擠火車回西安,在擁擠的人群中糖果的黃麻包裝紙被磨成了碎片,回家後看著掉在茶几上的碎紙片,他忽然覺得這種不規則的圖形比畫筆畫出的自然流暢。於是他就開始了第一次撕紙畫創作嘗試,經歷幾次失敗後,終於成功創作出第一幅撕紙畫作品「巴山莊戶」。
「有心作畫繪不成,無意撕紙竟成畫。」老人說從那時起他就從油畫愛好轉移到了撕紙畫上。與別人作畫不同,他在創作作品前一般要先要在腦海裡有個構圖,然後根據構圖給專用油紙染色,最後撕出形狀進行粘貼即可。近40年來,老人把心血都傾注於此,先後完成了「老西安」、「八大怪」、「關中風情」、「陝南風情」等諸多系列作品。
其中「老西安」系列裡,很多畫面在今天已經看不到了,但在老西安人眼裡這些都是曾經的回憶。「三十年代南門外的腳夫車把式搖著鞭杆聚在一起等待生意上門,他們手裡的狗皮鞭梢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五十年代的鐘樓、南門可直望終南山,百姓民諺說,看到南山烏雲壓頂就預示大雨來到;還有鹽店街商鋪、銀行林立,曾是西安的金融中心……」李運正說,作品上的這些細節每次撕出來都是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老西安系列作品可以說是西安的生活百科全書。」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雖然每一幅作品都是獨立畫,但連起來就是一個系列風俗連環畫。就拿作品中西安過去的交通工具來說,裡面就有木輪轎車、木輪馬車、獨輪車 、洋車、即使是牛車車輪也有實心板軲轆和膠皮軲轆之分,「這些細節無疑都是一種更深刻的生活體驗。」
王智說,這些作品一方面將百年老西安變遷,市井風情,關中民俗等用撕紙手法表現出來,另外一方面也將人們的記憶延續了下來,這對後人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參考價值的。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