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鬥史,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復興史。
「四史」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增強底氣骨氣正氣,提升黨性修養的內生動力。紮實學習「四史」,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方能知來路、明方向,不忘初心,與時俱進,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我們開設《「四史」記憶》專欄,與大家一起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點擊觀看視頻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贛南的瑞金葉坪,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來自全國七個蘇區的610位代表,代表所轄16萬平方公裡的1000餘萬群眾行使了他們神聖的權利,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會議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立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蘇維埃全部政權是屬於工人 、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
會議選出以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63人,組成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大會閉幕式上,大會執行主席曾山向全體代表宣布:「從今日起,瑞金改為瑞京,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在閉會期間,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政權機關,執行委員會下設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政務。
為什麼選擇瑞金召開「一蘇」大會
1931年9月初,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結束,最終將贛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擁有21個縣、5萬平方公裡土地、250萬人口和5萬紅軍的廣大根據地。這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創建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在共產國際敦促下,9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決議:「在十月革命節(11月7日)正式成立蘇維埃全國臨時中央政府」,各蘇區屆時選派代表參加中央蘇區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一蘇」大會。按原計劃,準備在福建長汀舉行「一蘇」大會,以長汀為中心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但是,當毛澤東、朱德到達瑞金葉坪後,綜合分析當地的政治、經濟和自然條件,認為江西瑞金比福建長汀更適合建都。10月3日,蘇區中央局致電上海臨時中央:「紅軍目前急切須休息,須(需)訓練,須(需)補充,須(需)籌款,須(需)布置新戰場,創造根據地,又因11月7日召開『一蘇』大會,中央不能遠離,遂將紅軍主力分布石城、長汀、於都、會昌四縣工作,總部及中央局在瑞金居中指揮。」在上海的臨時中央同意蘇區中央局的意見,作出決定紅軍主力不再全部東移福建,留駐贛南諸縣,紅軍總部也不再移駐長汀。決定在瑞金召開「一蘇」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開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權建設
11月27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在葉坪村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指出:「同志們,我們過去握鋤頭把子,扛槍桿子,今天又要握起印把子。過去我們只會種田,會做工,後來學會了打仗,現在還要學會治理國家。」
中華蘇維埃紀念園
握起「印把子」,建設好政權。大會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實行各級工農代表大會制度;制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於經濟政策的決定》等法律文件。1933年12月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組織法(草案)》。蘇維埃政府還建立工作檢查制度。1932年3月2日,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頒布第五號命令即《切實執行工作檢查》,命令提出了對各級政府工作的六項檢查內容。1933年到1934年間,中央蘇區曾進行了一次針對中央蘇區各級政府部門的反貪汙浪費運動。1933年,蘇維埃人民委員會發出通令要求「各級政府嚴格縮減用費,禁止浪費經濟,幫助蘇區紅軍」。12月15日,中央執行委員會下發《關於懲治貪汙浪費行為》的第二十六號訓令。從行動上與制度上,保證蘇維埃政府及其成員的勤政與廉政。
抓好「錢袋子」,保障好發展。1932年2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4月5日,中央政府頒發和啟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贛省蘇維埃執行委員會銀質印章;當年年底,蘇維埃國家銀行印製、發行貨幣65萬元在蘇區流通,掃清貨幣市場的混亂。在長達數年的反「圍剿」鬥爭中,不僅保障了紅軍主力部隊的日常供給和大量戰爭物資,積累了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寶貴經驗。同時,蘇維埃政府還頒布《發行經濟建設公債條例》,並多次實際發行公債。1932年6月,發行短期戰爭公債60萬元,10月發行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120萬元,都是為了支持革命鬥爭籌措資金。1933年8月,發行經濟建設公債300萬元,是為了促進經濟建設。
從政府組建到法律的頒布,從貨幣的印發到廉政的建設,新生的紅色政權在敵人的一次次重兵圍剿和封鎖下,不斷實踐著黨對未來新國家新社會的理想。
從「山溝裡的共和國」
到「馬背上的共和國」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長徵出發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隨軍行動,各種辦公設施、家當,包括公章、油印機,甚至桌椅板凳都一起帶上了,踏上了漫漫徵程,從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由「山溝裡」的共和國,變成了「馬背上」的共和國。當月,組建了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統一領導原中央蘇區留守軍民的鬥爭。
大柏地戰鬥遺址紀念館
1935年5月,以張國燾為首的中共西北特委,組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抵達陝甘蘇區。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變更對外名義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12月,瓦窯堡會議通過《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該決議指出:「蘇維埃工農共和國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把自己的政策,即蘇維埃工農共和國的政策的許多部分,改變到更加適合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為殖民地的情況。」當月,中華蘇維埃政權改國名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宣布遷都延安,並正式啟用1934年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與國徽。
瓦窯堡會議舊址
1936年8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中,共產黨將「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改為「民主共和國」,表示「我們贊助建立全中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在全中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建立之時,蘇維埃區域即可成為全中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外繼續沿用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的名義。
1937年9月6日,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更名為「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22日,正式結束蘇維埃國家政權形式,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為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參加對日作戰。
在革命戰爭中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它的職能首先是組織武裝鬥爭。正如毛澤東指出:「蘇維埃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武裝民眾,組織堅強的鐵的紅軍,組織地方部隊與遊擊隊,組織關於進行戰爭的給養與運輸。」組織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建設的管理職能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輔助職能,即便是輔助職能,它也是圍繞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來行使的。
不可否認的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方面的探索,為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了實踐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被認為是共和國的「搖籃」。
(原載於2020年7月16日「澎湃新聞」,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