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脫口秀:「如何準確地抓住這一時刻」

2020-12-21 騰訊網

脫口秀演員何廣智、楊蒙恩、楊笠、呼蘭、周奇墨(從左至右)。(笑果文化供圖/圖)

楊蒙恩掀起衣袖,用左手在右手小臂上抽打了幾下——他向南方周末記者演示,每次等在舞臺上場口,講那五分鐘的段子之前,他就用這種方法給自己打氣。他會使勁拍打大腿、屁股,要點是打出聲音,要疼,像一隻氣球被充飽,直到講完下臺,洩了氣。

作為脫口秀新人,楊蒙恩第一次上節目,每次都在失控邊緣強裝鎮定,他有時覺得臺上那個人不像自己,「更有攻擊性和殺傷力」。

《脫口秀大會》錄到後半程,後臺緊張勁兒到了極點。「所有人,老的新的都緊張,你感覺到都在抖。」「老演員」呼蘭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女演員楊笠今年脫穎而出,廣受關注,但也因為表演涉及女性議題在網上遭到攻擊。接近決賽,第一季冠軍、老朋友龐博被淘汰後,楊笠哭個不停,哭到無法接受採訪。經紀人聽她的語音消息,嗓音沙啞,問怎麼了,她只回了一個字:累。

開賽前,節目導演問策劃人李誕,很多脫口秀演員認為喜劇不能比賽怎麼辦,李誕回答:那我還覺得這個世界不該有種族歧視呢。他認同喜劇不應該比賽,「但是沒辦法,我需要節目好,好了大家都會好。」

演員們對此既痛恨又贊同,呼蘭覺得,假如沒有殘酷賽制,光好笑撐不起三小時的節目,每個人開開心心上去說一段「是不好看的,沒有觀眾」。

脫口秀,又譯作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在歐美世界擁有上百年的深厚傳統,在中國仍是小眾而年輕的行業。從幾年前開始,以笑果文化為代表的一批脫口秀演員在上海嶄露頭角,《大西洋月刊》《金融時報》等外媒開始關心脫口秀在中國的未來,發出了「單口喜劇在中國能否成功」的疑問。國內各大城市陸續興起了脫口秀俱樂部,但它能養活的全職演員數量有限,據入行五年的周奇墨估計,全國大約只有四五十人。

《脫口秀大會》仍是國內目前唯一一檔成熟的脫口秀節目,對很多演員來說,這是他們進入大眾視野的唯一機會。講壞一場就會面臨淘汰,再次露臉的機會遙遙無期,「所有脫口秀演員擠破頭地去搶一個名額。」楊蒙恩說。

「幾乎沒有一個演員會只想演線下。」周奇墨屬於最早一批脫口秀演員,他所在的北京單立人俱樂部沒有自己的電視節目,只能長期在線下演出。這次受邀去上海客場參賽,高強度的賽制讓他很難真正放鬆,「取悅的動機太強,所有的標準,就是幾盞燈和票數。」

美國演員威爾·法洛形容單口喜劇「辛苦、孤獨而惡毒」。美國家喻戶曉的脫口秀演員傑瑞·宋飛曾說,笑點只存在某一刻,它在時空中流逝,一個不小心就會錯過。「你整個生活、你的存在、你的保障和你的收入都是基於如何準確地抓住這一時刻,這真是讓人害怕。」

周奇墨回到北京,線下劇場隨著節目播出迎來了短暫的繁榮,有他的場次變得一票難求。回到黑漆漆的小場子裡,周奇墨講了幾個熟悉的段子,感覺自己才是「真正地在呼吸」。

一群善於察言觀色的人

經紀人榮榮去笑果工作之後,朋友們都在想像,與脫口秀演員打交道,生活應該充滿歡樂。但她發現根本不是這樣。「他們都很敏感,不光對別人很細膩,也要善於觀察自己。」

周奇墨承認,「喜劇演員應該是一群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規模不大的劇場裡演出,觀眾的反應一清二楚,每個梗拋出去,觀眾笑沒笑,「還是在竊竊私語、刷手機,其實都能看清」。

即時的反饋讓演員可以隨時調整內容,但也是對內心極大的考驗。有時怎麼講觀眾都不笑,演員會不由自主地越講越快。「你可以想像成一個坐滑梯往下滑的過程,你的梗能不能把你攔住,就像汽車系的安全帶,攔住了,你就安全了。但是如果不行,你就一路向下滑,越來越慌,剎不住車。」呼蘭說。

冷場是每個脫口秀演員的常態。對於「上一次講砸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幾乎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不久前、就在昨天或是上一場。印象最深的冷場,對脫口秀演員來說就像印象最深的一次吃飯或睡覺,難以回答。

不論打磨了多少遍的好段子,都有冷場的可能,與當天的狀態、觀眾、氛圍有關。就像一場永遠不知輸贏的賭注,得有點冒險精神。

呼蘭一開始講冷了,會吃不下飯,難受一兩天,後來學會習以為常。他發現別人怎麼安慰都沒用,「只有再講一場,講回來、講熱了,這個坎才能過得去」。

2018年他在節目裡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作為生面孔,呼蘭參加了《吐槽大會》,和眾多明星、老演員一起,他表現搶眼,滿堂喝彩,一舉拿下當期Talk King。但播出以後,很多人罵他:這人誰啊,演成這樣還可以上節目,是不是有關係?呼蘭有個喘氣急促的小毛病,面對面聽沒什麼,一經熒幕放大,就變得尤為明顯,成了他被指摘的理由。

「那個時候不知道,網絡上還有那麼多人可以罵你。」呼蘭從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留學歸國,當時只把脫口秀當業餘愛好,正職在一家IT公司做首席技術官,他委屈極了,「我幹點啥不好?憑啥讓你指指點點?另外就是怕我爸媽難受。」

演員思文也有類似遭遇,她每次表演都擔心網上的評價,有人稱讚她的外貌,也有人罵她長成這樣、丟人現眼。「沒有做這行的時候,我會覺得這明星賺那麼多錢,不能被人罵?」她在一次採訪裡說,「但當你真的被無數評論群起而攻之的時候,那種感受真的是萬箭穿心。最大的絕望就是極度的自我否定,我這麼差,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呼蘭的這道坎很久才邁過去,線下演得再好都沒用,越好越難受,因為他覺得和線上根本是兩碼事。直到過了大半年,他才等來《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機會,呼蘭背著不為外界所知的包袱,講了「東北金融女魔頭」母親理財的趣事,網上傳播得很好。他終於得到治癒。

周奇墨用很長時間訓練自己不要太在乎觀眾,平和一點,這本身就很矛盾——「我在乎他們,因為他們是我唯一的反饋,唯一的服務對象;但我不在乎他們,不能在乎單一場次的他們,要學會去忽視他們,不影響你的創作心態。」

講脫口秀的動機,本就有討人喜歡的成分,呼蘭直言不諱:「人類都有攀比心,誰還不希望自己成為焦點?」他長著一張圓鼓鼓的娃娃臉,從小就擅長把一飯桌人逗笑。他開過最大的專場是在家鄉哈爾濱1600人的大劇場,黑壓壓上下兩層,試麥的時候能聽見回聲。做了這行以後,呼蘭反而不太在飯桌上多話了。「這個快感可能已經刺激不到你了,因為你曾經逗笑兩千個人。」

周奇墨以前是英語老師,他看了宋飛的專場視頻,被那個簡潔的舞臺深深震撼:一張高腳凳,一瓶白水,一隻話筒。「非常純淨,一個小時,就讓你把觀眾徵服。」僅靠說話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周奇墨覺得,「那個成就感可能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周奇墨性情內向,過了很長時間抑鬱苦悶的日子,「早早自殺也是有可能的,太沒勁了」。脫口秀成了他唯一的出口,有話想說,但在生活裡打不開,就包裹上表演的外殼,釋放在舞臺上。

剛入行的時候,周奇墨渴望有朝一日得到放一杯水的資格——太短的演出不會口渴,沒這個需要。這個願望等他開個人專場時終於實現了。喝水的時機很講究,通常是在一個段子響了之後,享受著全場的掌聲雷動,不緊不慢地喝。有一次在外地開專場,周奇墨已經向那杯水伸出了手,哎呀沒響,他趕緊講下一個段子,直到觀眾有反應了,他才敢端起水。

冷場了,最好的辦法是故作鎮定,假裝什麼事都沒有,不能認慫,不能露怯,如果觀眾感受到尷尬或同情,就更難笑出來了。這事關氣場和控制力,「那個場子就是你的,歸根結底人家就是把這五分鐘全心全意在看你演出。」呼蘭說,一旦演員們沒忍住挑明了尷尬的事實,場子就再難熱起來了。

年輕演員江梓浩參加了三年《脫口秀大會》,表現平平,演員互投環節,他得了倒數第一。瀕臨淘汰前,他做了一個「自殺式襲擊」:演到一半,忽然對臺下說,「你們以為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厲害的段子嗎?」他徹底「崩了」,放棄了比賽,真情剖白了自己從事這行的挫敗感。觀眾感動、鼓掌,但沒有笑。

每當這種時候,榮榮會心疼他們。她負責的一位演員一邊看心理醫生,一邊努力逗觀眾笑。「很多內容都來自他們非常卑微的時候,那些可能真的是很受傷的,但還要拿出來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撒完了還得讓別人看:我撒鹽了,看我撒得開不開心,讓你們爽不爽?」榮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我什麼時候能講出頭?」

很多脫口秀演員都是在觀眾席裡抱著「這我也可以啊」的想法,看著看著走到了臺上。95後演員何廣智大專一年級就輟學了,做過電話銷售,也在汽車流水線上組裝過配件。他和人交流時習慣低著頭,雖然話不多,但總能引得身邊人發笑。

在濟南的俱樂部裡,何廣智無意中發現了脫口秀,他一直認定自己適合喜劇,就是不知道什麼類型。脫口秀就是他一直在找的那個東西,它成本極低,沒有門檻,只要寫出五分鐘的段子,誰都能上去講。

楊蒙恩把《脫口秀大會》稱作「平民老百姓版的《星光大道》」,就連參加《星光大道》都得有點唱歌跳舞的才藝,脫口秀完全不用。

李誕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做五分鐘脫口秀演員,一生中一定有五分鐘好笑的事,但要成為職業脫口秀演員,則需要至少一百段五分鐘。

這個行當只有一個標準:好笑。呼蘭作為理科生,希望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他喜歡脫口秀的公平,「就是以觀眾的笑聲為衡量標準」。脫口秀不看學歷,不講出身,沒有論資排輩,老炮兒未必就比新人好。

剛開始不好笑是正常的,但有些演員講了很久都沒效果。楊蒙恩見過有人持續講了一兩年都沒法讓觀眾笑,仍然繼續講。他覺得大部分人只能被稱為脫口秀愛好者,而不是脫口秀演員,他們白天做自己的工作,晚上來講脫口秀,更多是為了自己舒壓,「我不好笑,但是我解壓了,你管我好不好。」

何廣智經過一番網絡搜索,知道了笑果這家公司,他辭掉工作,揣著打工攢的三萬塊,坐上了去上海的綠皮火車。14個小時硬座之後,他在青年旅舍下榻,行李一放,立刻就去看演出報名了。他參加各種新人賽,搶名額,當時還沒有資格參加開放麥,只有當其他演員臨時有事來不了,就會安排他替補,「撿那種機會演」。

那是2018年,脫口秀仍處在臺上和臺下說不準哪邊數量更多的處境中,何廣智演過最少的場只有4個觀眾,演員有十幾個。何廣智無法跟父母解釋清楚脫口秀是什麼,母親很震驚,認定他被人騙了。

大部分人不指望靠脫口秀維持生計,何廣智是行內少有的全職演員,他給了自己三萬塊錢的期限,相信在花光之前,一定能賺到錢。笑果送他去北京培訓,包住,省了三個月房租,這是個好兆頭,「感覺隱約就要掙到錢了」。

何廣智用了半年掙到了脫口秀生涯的第一桶金,笑果邀請他參加有報酬的商演,一個月結算了1400元。這對何廣智來說足夠了,他把房子租在地鐵七號線的終點站,房租八百多,自己做飯,在菜場買折價處理的剩菜。他算了一筆帳,開心極了:月薪1500元,加上積蓄,又可以不用工作、講很長時間脫口秀了。最大的開銷就是去劇場的來回地鐵票錢,每趟12元。

他也有過受挫的時候,有一次訓練營選拔,他沒選上。坐在出租屋裡吃著飯,何廣智覺得難受憋屈,付出了這麼多,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回報,他哭了出來。

這些困頓的生活經歷被何廣智寫進了段子裡。「脫口秀還有一個比較爽的地方,你上臺去講,把觀眾給逗笑了,其實對你來說,是內心的一種消解。」何廣智一開始不敢暴露自己的不體面,但前人總結的技巧告訴他,要想逗笑觀眾,就要「勇敢地打開自己」。

吐槽終點站和地鐵搶座是他最受歡迎的段子之一。「我住的那個地方,它郊到什麼程度?我第一次出了那個地鐵站之後,我看到地鐵站旁邊豎著一個警示牌,那個警示牌上寫的內容是:嚴禁捕捉野生動物,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看到第二句話,我心裡還稍微有點欣慰,因為這個地方起碼它有法律。」

2018年下半年,《脫口秀大會》第二季播完,線下市場一下變得蓬勃起來。何廣智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接了三十多場演出,一天演5場,從下午4點演到晚上10點。他演得賣力,被稱為「線下之王」。

周奇墨作為行內公認的頂尖線下演員,之前在北京一度每個月只掙幾千元。沒有商演就沒有收入,旱澇不保收,「我一般覺得自己今年可以活下去就可以,不會想明年的事情」。

他認識的大部分北京演員生活都挺窘迫,「租著北京胡同的房子,天天晚上騎個小牛電動車或者共享單車在兩個場地之間跑。講完可能還冷場,再回到小屋裡反思,今天你為什麼沒講好,慢慢消化今天演出帶給你的傷害。第二天再開始新一輪的演出。」周奇墨描述,「陰影和焦慮一直在:我什麼時候能講出頭?」

周奇墨給電視節目寫段子,賺點外快,有些演員會接企業年會或各類活動,他們稱為「堂會」,「除了錢以外,沒有任何吸引你、值得你去的原因」。

楊蒙恩2019年在北京CBD的華貿中心駐場主持了半年,觀眾都是精英人士,吃牛排、喝紅酒,「一幫穿西服審視你的人」。有一場長江商學院的同學聚會,顧客包了一張大長桌,請來專門的廚師、吃固定的餐飲,和脫口秀的氣氛完全不搭。楊蒙恩和幾位演員輪番講了一些下裡巴人的段子,胡同串子、租房隔斷、共享單車,「下邊坐的人都懵了」。

這段經歷大大提升了楊蒙恩對冷場的承受力,後來他寫了很多關於資本和階層的段子,吐槽甲方、調侃裝腔作勢的偽精英。

有一次,周奇墨在酒吧裡給一家公司演出,他在臺上講,臺下吃著飯,推杯換盞。講到一半,有個人站起來上廁所,走到他身後,「啪」地拍了一下他的屁股,對他一笑,走了。「當時你得講下去,你還不能翻臉,你還得調侃被拍了屁股這個事情。」周奇墨平靜地回憶,「那是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

「逃避,所有人都在逃避」

2020年疫情過後,劇場剛開放,呼蘭戴著口罩去講脫口秀,觀眾也戴著口罩,稀稀拉拉坐不滿。他難得感受到做喜劇的使命感,「大家已經好久沒笑過了,那種壓抑,我能感覺到他們覺得笑是一件有負罪感的事情。但你還是得繼續演,儘可能地讓大家笑。實話實說,我自己也好久沒笑過了。」

開場的分寸感很難把握,大環境是迴避不掉的,既不能沉重,也不能輕浮。呼蘭講了一件事:我看新聞難受,通過打遊戲麻痺自己,經常一打就打到凌晨四五點,我家隔壁樓後有個非常好吃的包子鋪,我連著好幾天六點鐘準時在他家買包子,老闆就說,「這個年輕人生活作息好健康」。這是真事。

楊蒙恩一度很害怕,他擔心,「社會氛圍再緊張一點,大家不去想搞笑這件事了,怎麼辦?」

演出關停了大半年,很多演員憋在家裡寫了一些關於疫情的段子,等演出恢復後上去講,發現觀眾並不愛聽。周奇墨揣摩,「那是一段大家都想遠離的記憶,可能大家還在這個情緒裡,就像二戰剛結束你沒有辦法講猶太人的段子,但是過了幾十年現在就可以隨便講。」

喜劇總是與時代情緒息息相關。20世紀經濟大蕭條時期,卓別林的喜劇默片達到了巔峰,影射、反諷資本家的《貓和老鼠》大受歡迎。過於緊繃的社會環境也會扼殺喜劇,華人脫口秀引進者黃子華28年來講了17部「棟篤笑」,2018年決定收官。

呼蘭總希望講點更深刻的東西,而不僅是笑完就忘的快消品。今年他遇到了創作瓶頸,一篇稿子改上三十幾遍,他在節目裡盡力表達了對網際網路的憎惡、中年危機這些主題,總覺得筆力不及。他願意講這個世界的荒誕、講自己的虛無主義,「但如果我沒有辦法講得好笑,我就會對不起他們」。

採訪時,呼蘭把雙腿往沙發上一盤,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還是挺希望你給我們寫得深刻一點,其實我一直覺得脫口秀,它不是嬉皮笑臉,也不是小丑的事情。我拒絕輕浮的調侃,它是有重量的。」

承載嚴肅話題對中國脫口秀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很多演員講的都是不痛不癢的東西,有時候真的涉及社會議題,拆遷、外地人、戶口、教育,觀眾都會覺得,你為什麼要講這個,好嚴肅,你能不能講點開心的?感覺大家不是很關心社會,關心社會的人都在微博上。」周奇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逃避,所有人都在逃避,躲避嚴肅的社會話題。你只能講杭州一老漢前兩天狗丟了,結果這老漢的狗走了八百裡,自己找回家,你說奇怪不奇怪?」

周奇墨早期試過在舞臺上扮演憤怒人格,比如他觀察到人們總是在外吃外賣不好吃時,才開始念及親情——「沒有我媽做的好吃,」他生氣地吐槽,「你一年就想你媽這一次,就是在你覺得她做菜好吃的時候,我想我媽了,我愛我媽。」觀眾聽完呆住了,大概知道他在諷刺,禮貌性地鼓鼓掌。

觀眾笑不笑就是唯一的標準,市場仍在培育階段,觀眾就是奔著樂呵來的,不好笑就走了,尤其是拼盤式的演出,每個人只講十幾分鐘,一個演員不好笑,觀眾就開始惦記下一個了。

澳大利亞脫口秀演員漢納·蓋茨比在自己的告別秀上進行了控訴式的講演。她是同性戀者,童年遭受性侵,她痛斥作為女性所遭受的欺辱,不再用笑話包裹它們。「從這個角度來講,觀眾是挺自私的,他不希望幫你承擔情感上的負擔。」周奇墨欣賞漢納·蓋茨比的控訴,「意思是,你們也要負擔。」

但中國演員不敢跟觀眾對抗。「觀眾也經不起對抗,能接受冒犯的東西太少了,怎麼對抗?對抗完自己都沒觀眾了。」周奇墨想像,如果他講了30年還是這樣,永遠不挑戰觀眾現有的認知,那就太沒勁了。「他們來這看演出也挺沒勁的,只是過一種情緒上的癮。」

楊笠在脫口秀裡諷刺男性,得到了兩極反應,節目播出第二天,雙胞胎演員顏怡、顏悅對她說,「我們很擔心你。」聽完她就哭了,雙胞胎也哭了,三個女孩哭作一團。楊笠一遍遍在媒體採訪裡解釋:我不想攻擊和傷害任何人,也不是真的想把男女對立起來,那只是我的一個角度、技巧,只是在講我的觀察。

脫口秀的本質就是冒犯。用何廣智的話說,「喜劇裡面必須得要有一個人受傷」,但演員們必須小心翼翼走在分寸感的鋼索上,努力不去真的得罪誰。去年有位演員交上去的稿子,抱怨自己的母親,有一次在屋裡換褲子,突然闖進來叫他吃飯。節目組出於安全考慮最終拿掉了這個段子,因為「不該這麼說媽媽」。

周奇墨在節目裡講姐弟戀的段子:他喜歡比自己年長的女性,再這樣找下去,等有一天他老了,女朋友已經是老太太了,出門前得大聲喊,我給你蒸了個雞蛋羹,你不是牙口不好嗎?表演完以後,導師席上的楊天真和羅永浩說這一段讓他們不舒服,冒犯女性。

楊蒙恩同意電視節目是為大眾服務的,取最大公約數無可厚非,相當於迪士尼樂園,「老少鹹宜,一定要合家歡」。但他盼望在線下的劇場裡,進來的觀眾願意默認一種契約:我會使盡各種方法逗你笑,你不能因為我的一些方法,或你認為和劇場外的世界觀相悖,因而對我產生怨恨,甚至是事後報復。

他講情侶的段子,有人說冒犯了廣大的情侶群體。他曾在劇場裡說了一句髒話,事後有觀眾在微博上討伐他,還@他,「我就覺得有些荒謬。」

2020年底,《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收官,線下脫口秀市場迎來了繁榮。演員們暫時擺脫了演出停滯半年多來的焦慮狀態。(笑果文化供圖/圖)

「我不是來當小丑的」

榮榮以前帶過一二線的當紅女星,基本都是能說會唱、形象好、能演戲。脫口秀演員的技能則有局限,外形條件最好的,放在娛樂圈裡也不過爾爾。

她最近接到一家公司內部直播的邀約,什麼也不介紹,就讓她派一個脫口秀演員,還得有知名度。「你這種舞臺連是什麼都不說,就讓脫口秀演員去表演,根本不尊重他們。」

雖然節目的影響力不錯,靠譜的項目邀約依然不多,影視劇不太可能,最好的就是綜藝節目邀請。哪怕是談話節目、演講、直播、論壇,大多也只想讓脫口秀演員搞笑,要求說觀點的同時抖個包袱。榮榮很無奈,「人家是要創作的,要抓破了腦袋寫稿的,哪有一個開關說,『來吧,你開始(搞笑)』,對吧?誰都沒有這個義務來逗你笑。」

榮榮會儘量和主辦方溝通,能不能不強求搞笑,讓他們單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作為前程式設計師,呼蘭受邀參加人工智慧大會,有評論質疑:現在人工智慧都開始請脫口秀演員了?他不服氣,「就想告訴他,即使是聊這些東西,我一樣比你專業,我不是來當小丑的。」

周奇墨的北京同行們,沒有上節目的機會,就想各式各樣其他辦法來讓人看到:拍Vlog、做短視頻、做直播、做播客。有時候稍有一點影響力,但也不會太多,「所有人就在想我下一步幹什麼,你做一種嘗試,會發現那種嘗試又是徒勞,你很迷茫:我是要再堅持一期,再堅持十幾期,就能出圈?」

周奇墨打了個比方,「你感覺自己像一個蒼蠅一樣,你想往前飛,但是每次都撞到玻璃上。」

呼蘭特別討厭「出圈」這個詞,「這就是一個特別功利性的詞」。人們互相祝賀,某某言論又出圈了,「像罵人一樣。」呼蘭說,「我討厭出圈,我討厭熱搜,我討厭所有這些。名、利我不拒絕,但我就特別討厭以這個東西為評判標準,又反過來解讀你說的話。」

周奇墨感到疑惑,幾乎沒有一個行業會只出來兩三個人。「說唱、相聲、街舞,都能說出來一些名字,但是脫口秀就李誕、池子。」李誕其實也志不在此,他寫小說,靠綜藝節目掙錢,「但是底下那批真正喜歡的、非它不可的人,他們反而沒有出路。」

回到北京,他發現大家的狀態都是「憋得慌」。「就我天天這麼講,什麼時候是個頭?沒有出路,我就一直這樣講下去嗎?一場一場?」

上海脫口秀演員的境況要好一些。2019年底至2020年初,笑果開了近三十場巡演,不少演員已擁有個人專場。

但這個行業還太年輕。楊蒙恩認為脫口秀在中國還不能被稱為行業。美國脫口秀有成熟的產業鏈,演員可以出專場、開個人節目、拍電影,轉型嘗試多種喜劇類型。他憂心忡忡,「你不能一輩子講脫口秀,你至少要做出一個稱得上是作品的東西,也許是一部劇、一個秀或者什麼。」

2020年9月,《時代》周刊將亞裔脫口秀女演員黃阿麗選入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她挺著孕肚,憤怒又幽默地痛陳作為母親和女性的私密痛苦,拓寬了女性脫口秀表達的邊界。非裔演員大衛·查普爾獲得馬克·吐溫獎,被視作大師級的喜劇人物。已故演員喬治·卡林憑藉喜劇專輯,生前贏下四座葛萊美獎。

楊蒙恩認為,「國外脫口秀演員達到頂峰的位置,是國內永遠達不到的。國內可預見的天花板很低,開一個小劇場賺一些能夠讓你達到小康的錢,都不用說國外,黃子華那種一呼百應的場面都達不到。」

楊蒙恩講了三年就入選節目,他覺得太快、太幸運了,自己的根基很淺。他見過很多人講不到一年,很快就會去其他綜藝節目裡露臉,脫口秀不過是露臉的機會之一,之後就消失了。他相信時間會把一些人淘汰掉,「因為喜劇一定是一個慢活」。

周奇墨發現,每一個演員在後臺候場時,沒有人是快樂的,都是緊張、期待、焦躁,上臺後的前5分鐘都是如此,直到觀眾喜歡你的表演了。表演結束後,演員要面對的新問題是明天講什麼,怎麼寫出新段子。「所有喜劇演員都一直處在一個不斷被評判的環境當中,一直都伴隨著創作的焦慮、別人對你評價的焦慮、生存的焦慮,這三種焦慮交織在一起。」

這些脫口秀演員中,誰是真正快樂的人成了一大謎團。有人說是呼蘭,呼蘭的確把脫口秀看作玩樂,幹個兩年,玩夠了,就幹別的去了,他比很多孤注一擲的人更鬆弛。

很多演員覺得楊蒙恩是真快樂,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有一種「精神勝利法」,想像一個極其長遠的目標,來消解眼下的焦慮。他的目標是主持奧斯卡,「沒準真有戲我跟你說。」他設定了五步走的計劃,第一步是學好英語。

「你的第一步完成得怎麼樣了?」南方周末記者問道。

「這不還沒開始學呢。」

楊蒙恩和楊笠是好朋友,相識於在北京線下勤勤懇懇跑劇場那會兒,他們經常夜裡講完就去三裡屯蹦迪,出來凌晨四點,天快亮了,然後就去吃個面,一邊吃一邊對脫口秀行業的未來指點江山,甚至國內的都不屑於指點了,要討論一下路易·C·K新開的專場,哪哪不好。

「我們倆經常會把自己聊成天下無敵,無限地自滿,開心地離去。感覺中國喜劇就是在我們倆的探討之下,邁進了更新的一步。」楊蒙恩拋了一個梗,大笑起來。

南方周末記者 李慕琰

相關焦點

  • 脫口秀演員月入1500,這是「段子」還是現實?
    推開隊伍旁邊的一扇門,便是後臺,裡面的演員,像是剛剛熱播的《脫口秀大會》冠軍王勉,還有號稱「笑死」徐崢的何廣智……走上脫口秀這條路,都從門外的觀眾起步,先聽後說。暢想未來,他們手指著遠方,畫著一棟棟房子!
  • 《脫口秀大會》吐槽女性身材焦慮,胖又咋了?又不耽誤穿好看衣服
    近期《脫口秀大會》針對「女孩要瘦」這個話題再次引起了熱議裡面鬼馬雙胞胎選手全程吐槽女性對於身材的焦慮問題,惹得所有人鼓掌讚嘆就連現場導師大張偉,都連爆金句:>從他們的油畫創作就能夠看到那種豐富的肉感帶來的視覺感,也側面體現了當時的時尚潮流就是胖為美但自從一二戰過後
  • 「藝術脫口秀」背後,尷尬或水土不服?
    疫情的發生讓藝術行業限於某種困頓之中,藝術機構希冀通過線上方式彌補線下無法開展的缺失;而在這背後藝術創作者和從業人員的未來也陷於不確定之中。澎湃新聞試圖通過從事藝術行業各環節工作的個案,以了解該行業在這一特殊時期的狀態,以及他們此時的思考。
  • 王自健告別脫口秀,曾拜名師學相聲患重度抑鬱,中年失意太痛苦
    永遠想給孩子看到自己光鮮的一面,所以他選擇對著兒子做鬼臉↓痛苦和悲傷壓抑不住了,也只能在轉身的瞬間釋放出來↓每一個動作裡都安排了遞進的情緒,每一次情緒轉折也合理,表情上也做到了克制又準確只記得他扮演的人物↓更給予最直接的肯定,你就是演員↓郝蕾:沒有演的痕跡↓章子怡:你完全投入在裡面了,表演準確又真誠
  • 《脫口秀大會3》拿下44個熱搜,但脫口秀的綜藝化之路並不好走
    「好到不相信這是自己做的節目」《脫口秀大會》發起人&領笑員李誕也在節目中感慨,在最後一期集齊了徐崢、沈騰和羅永浩的《脫口秀大會3》也終於從脫口秀這一小眾的喜劇形式,以年輕人喜歡的「中國喜劇」標籤,正式走向了大眾視野。
  • 當一個脫口秀演員決定接受心理諮詢
    脫口秀是個舶來品,對於國內普通觀眾來說,它就是講講笑話,逗大家哈哈一樂的表演——爭辯脫口秀表演和馬三立相聲之間的高下,沒多大意思。對於從業者來說,脫口秀無需定義,如何「好笑」也只是個技術問題。困擾並激勵每個喜劇演員的深層動力,是他的表演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意義在哪裡?焦慮、煩惱,起自思考。
  • 《脫口秀大會》結束了,但脫口秀我們給你續上了……
    因為「這我也能講」的自信,他們懵懵懂懂地走上了脫口秀的舞臺,也真的有人從此一炮而紅。 其實,誰心裡還沒有一個蠢蠢欲動的脫口秀夢想呢?或者更像老舍說的,「我愛批評,它多少給我點益處;即使完全不對,不是還讓我笑一笑嗎?」 本期的清單,專為長假當中的你準備,讓你在笑聲中放鬆下來。
  • 現實不好笑,但還好我們有脫口秀
    如何在不斷加碼的陳規陋習中還能「活出自己」?這個(假)命題恐怕大多數人想成禿頭都想不出答案。 雖然楊笠、顏怡、顏悅等女性脫口秀演員無緣總決賽前三,但比拿名次更有意義的是,她們的表演將一些值得關注的性別議題擺在了明面上放大,毫不迂迴也不留情面地催促著觀眾正視、反思和討論。
  • 人到中年焦慮太多,如何克服焦慮,五位古人給出了這幾個「妙招」
    人生在世,誰都活的不容易,尤其是人到中年,面臨可怕的中年危機,克服焦慮也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該如何克服焦慮呢?曾有五位古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IU曾患上焦慮,暴飲暴食,是如何克服的?粉絲一句話點醒了她!
    雖然她的名字在韓國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了,但是她也有很多偶像都有的通病,那就是焦慮了,這個名氣大了,壓力也大了,責任也多了,所以自然地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浮現了,那她是如何克服這些的呢?IU與焦慮和飲食失調的鬥爭,以及她如何克服這些挑戰自從她在2008年,也就是在15歲那年首次亮相以來,我們目睹了她在公眾面前克服焦慮和自我懷疑,尤其是在改善飲食失調方面更是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考慮到這是在2021年為了許下更健康更快樂的新年願望的時候,我們來看看IU是如何克服困難,並取得勝利的,這是一段鼓舞人心的過程。
  • 羅永浩打臉,首期脫口秀曝光
    當老師、做企業家、搞直播……羅永浩這次終於要做脫口秀了!而且還來了個「打臉式官宣」。一、「打臉」式官宣事情是這樣的, 6 月 時,羅永浩發了一個視頻,視頻裡先後出現了他自己和李誕。當他被問到有沒有考慮做脫口秀時,他毫不猶豫地伸出他那滿是膠原蛋白的手,斬釘截鐵道:「絕無可能!」然而,到了 7 月 14 日,他又宣布將到《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當領笑員並附文:「聽說許多脫口秀演員都是看了我的演講,才走上了脫口秀的道路。
  • 李誕推出脫口秀綜藝節目《笑場》,說「人間不值得」的他卻很努力
    最近,全國首檔脫口秀專場演出節目《笑場》登陸螢屏,李誕作為推薦人,每期都會推薦一位脫口秀演員圍繞當下熱門話題進行表演。程璐和思文脫口秀能力很強,程璐還以辯手身份登上奇葩說第六季,並帶領隊伍走到了最後,王思文獲得過《脫口秀大會》第三名,可謂是脫口秀「一姐」。有人說這些都是老段子,怎麼似曾相識的感覺,還有人說呼蘭怎麼變了,這是得哮喘了嗎?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快速又準確地認識圖形
    心裡正念叨這事呢。老師就進來了。告訴我們,準備一下,今天開始講新課。認識圖形。今天的教具可真多,給我們大家眼睛都看花了,有大的,有小的;有方的,有圓的;有塑料的,有木頭的,顏色也有好多種。要不是老師提前告訴我們,這些是認識圖形這節課要用的教具,大家準以為是要帶我們玩玩具呢。是不是很開心吶,就知道,你一想到玩,心裡就樂開了花。
  • 明略科技集團副總裁譚北平:抓住消費者決策微時刻
    9月20日,在移卡LINK 2020智慧經營生態大會上,明略科技集團副總裁譚北平以「抓住流量 &打動人心」為主題,探討了數位化時代,企業營銷應該怎麼做。中國已是全球數位化營銷支出最高的國家之一。從數據來看,2020年國內數字廣告收入為753億美元,佔全球數字廣告收入的22.6%。佔國內廣告收入的71.6%。預計2024年國內數字廣告收入為1200億元。
  • 《脫口秀反跨年》:新潮流文化時代,反傳統、有態度是關鍵詞
    作者/儂列今天,《脫口秀反跨年》在騰訊視頻拉開帷幕。這場全都由語言類節目構成的跨年晚會足夠別開生面,龍丹妮與一眾脫口秀演員坐在臺下,演員張雨綺作主持串場,歌手毛不易不唱歌選擇一展口才……臨近年關,各跨年晚會流量匯聚,歌舞表演應接不暇,但還沒有哪檔跨年節目如《脫口秀反跨年》般,僅用語言的魅力帶來笑聲和掌聲,引發了廣泛討論。
  • 當李誕、羅翔跨年講脫口秀,真有點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影子
    這就像阿里搞出的雙十一一樣,讓人民群眾多了個認真消費的節點。近幾年稍有財力的電視臺都在做跨年夜,影響力正在超越電視臺的視頻平臺也沒落下,去年跨年音樂會獲得最多好評的 B 站就是其中代表。▲ 湖南衛視跨年節目在我們越來越不知道 2020 年最後一天的時間如何分配時,和 B 站一樣獲得了年輕人青睞的脫口秀殺入了戰場。
  • 脫口秀節目中的嘉賓選擇
    這類嘉賓因面向特定人群,在認知度上並沒有大眾明星高,卻也讓觀眾對他們的好奇度有所提高,從而帶來一定新鮮感。同時這季節目組在副咖的選擇上也更準確,更注重與主咖之間的關聯,這讓吐槽內容變得更加真實有趣。在《吐槽大會4》第五期以搖滾歌手鄭鈞為主的音樂吐槽節中,副咖就請來了陳楚生、葉蓓和大張偉等歌手。
  • 「脫口秀」為什麼火了
    為何源自西方的脫口秀,時至今日在中國突然備受關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逐漸習慣於短視頻消費的年青一代文化受眾,正逐漸成長為今天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他們所關注的文化焦點佔據了熱搜榜的顯要位置。而中國式脫口秀在線上的運作方式總是以十分鐘、千餘字為基礎單位,以笑點堆積為主旨,這在本質上不過是搞笑短視頻的一個變種,與這一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完全相符。
  • 高血壓最怕這幾個危險時刻!但抓住黃金期!
    1、抓住「黃金時期」,高血壓「命運」可逆轉 眾所周知,理想的血壓值是120/80mmHg,如果非同日三次測量,都顯示高壓超過140mmHg或(和)低壓超過9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病。 而血壓在正常與高血壓病之間,則屬於高血壓前期。
  • 欣欣向榮但一團亂麻的脫口秀行業:一月能掙1500?有的月入三五萬
    總決賽上,李雪琴調侃:「攏共就那麼幾個驢,年復一年,一圈一圈的轉,轉得好,還能給根胡蘿蔔。蘿蔔上面刻幾個字,轉圈大王。」 這是段子,也是現實。在方興未艾的中國脫口秀行業,人才是最大的焦慮,一兩個「王勉」的誕生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脫口秀行業需要更多呼蘭、楊笠和李雪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