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弗裡德裡希·赫爾巴特(1776年-1841年),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奠基人
人類自然本性就好像以最高技術建造的與布置的大船,能經得起一切風浪的變化,只等待舵手按照環境指導它的航程,指揮它到達目的地。
人類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師所關心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
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各種心性的基礎是身體的健康。……關心健康是培養性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希望是貧者的麵包。
古斯塔夫·勒龐(1841年-1931年),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影響民眾想像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威廉·詹姆斯(1842年 - 1910年),美國心理學之父,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亦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
改變你的想法,你就能改變你的生活。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我們的弱點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種出乎意料的助力。
變得有智慧的方法是了解什麼應該忽視。
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對被欣賞的渴望。
伊萬·彼德羅維奇· 巴甫洛夫 (1849年 - 1936年),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創始人,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
爭論是思想的最好觸媒。
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雙重的精力,假定你們每個人有兩次生命,這對你們來說還是不夠的。科學要求每個人有極緊張的工作和偉大的熱情。
無論鳥的翅膀是多麼完美,如果不憑藉著空氣,它是永遠不會飛翔高空的。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
決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喪失客觀方面的準繩。
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的多麼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 - 1939年),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我堅信人類文明是以犧牲原始的本能為代價而創造出來的。
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稱為博愛的宗教,對於那些不屬於它的人們,也一定是冷酷無情的。
對於成功的堅信不疑時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
夢的內容是由於意願的形成,其目的在於滿足意願。
約翰·杜威 (1859年-1952年),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
對我來說,信念意味著不擔心。
人性最為根深蒂固的渴望就是得到尊敬。
所謂惡人,無論有過多麼善良的過去,也已滑向墮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謂善人,即使有過道德上不堪提及的過去,但他還是向著善良前進的人。
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什麼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 (1870年 - 1937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於這種人。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
卡爾·榮格(1875年 - 1961年),瑞士心理學家
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
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如果沒有悲傷與之平衡,「快樂」這個詞將失去意義。
艾瑞克·弗洛姆(1900年 - 1980年),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愛情與成熟度無關。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麼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孤獨的感覺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現代人在幻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東西。
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一個人能夠,並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實。
卡爾·羅傑斯 (1902年-1987年),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如果我想要促進與我相關的他人的成長,我自己必須不斷成長;成長的確常常會令人感到痛苦,但也令人變得更豐富充實。
我們只有徹底的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我們才能夠有所變化,才能夠超越自己的現有存在樣式。那時,變化在不經意之間就會發生。
教師的作用,便是引導學生「不要做一輛該死的彈藥車;要做一支來復槍!」做一個有智慧的人,而不是被知識的重量所壓垮的人。
細心傾聽的能力,有人傾聽所帶來的深度喜悅,做更真實的自己的能力,更自由地給予和接受愛,這些,在我的經歷中,是促成人際關係擴大和增強的重大因素。
亞伯拉罕·馬斯洛 (1908年 - 1970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
成長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而有人會逃避成長。
為了避免對人性失望,我們必須首先放棄對人性的幻想。
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輕,去做比你盡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麼,我警告你,在你今後的日子裡,你將是很不幸的。因為你總是要逃避那些和你能力相聯繫的各種機會和可能性。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他有自制力。
當兒童感到不安全的時候,當他在安全需要,愛的需要,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礙和威脅的時候,他就會更多的表現出自私,仇恨,進攻性和破壞性來。
羅洛·梅(1909年 - 1994年),美國心理學家,被稱作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
冷漠在我們看來尤其重要,因為它與愛和意志關係密切。恨並非愛的對立面,冷漠才是。
真正的「叛逆」不是沉溺於孩子氣的挑戰,而是某種對自我尊嚴和精神的捍衛。它是一個人學會尊重自己以及他人說「不」的權利,它不會帶來關係糾葛或是自我的負罪感,相反,個體從中能夠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以及來自他人的尊重。
生活的最大悲劇不是人的死亡,而是他們停止去愛。
焦慮是人類的基本處境。
意志的出現不是對願望的否定,而是把願望合併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意識水平上。
(注:內容真實性以考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