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知識詳解
小菜蛾又叫菜蛾、方塊蛾,幼蟲叫小青蟲、吊死鬼、吊絲蟲、兩頭尖,屬於鱗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蟲,其中以蘿蔔、水蘿蔔、甘藍、花椰菜、油菜、芥菜等受害嚴重。
一、分布
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蟲,各省均有分布,長江流域及以南為害尤為嚴重。
二、危害特點
小菜蛾以幼蟲危害葉片,小齡幼蟲食量小,僅啃食葉肉,葉面造成小窪坑,有時頭部可潛在葉組織內危害;幼蟲稍大後多在葉背面取食葉肉留下一面表皮,成透明斑狀如同「小天窗」,3~4齡以後可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嚴重的菜葉成網狀。還可危害留種菜的嫩莖幼莢及籽粒,直接影響產量。
三、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6-7mm,翅展12-15mm,前後翅細長,緣毛很長,前翅前半部有淺褐色小點,中間從翅基至外緣有一條三度彎曲的黑色波狀紋,後面部分灰黃色;停歇時兩翅覆蓋於體背成屋脊狀。
卵:長約0.5mm,寬0.3mm,橢圓形,出產時淡黃色,具光澤。
幼蟲:出孵時深褐色,後變為綠色。體紡錘形。成熟幼蟲體長約10 mm。
蛹:體長6-8 mm,顏色變化大,初化蛹綠色,漸變淡黃綠色,最後灰褐色。外被薄繭。
四、生物學習性
1. 成蟲習性:
晝伏夜出,羽化、取食、交尾、產卵等,多在晚上,趨光性較強。
成蟲飛行力不強,但可隨風遠距離遷移。
性誘力強。
產卵:雌成蟲羽化後即可交尾,交尾後當晚就能產卵,卵在夜間產於葉背近葉脈的凹陷處,散產或3‐5粒聚集在一起。
成蟲壽命一般為11-28天,雌蟲壽命長於雄蟲。
2. 幼蟲習性:
幼蟲晝夜都能孵化,共4齡,初孵幼蟲鑽入葉片上下表皮之間,啃食葉肉或在葉柄、葉脈內蛀食,形成細小遂道。1齡末或2齡初從潛道退出,取食下表皮厚葉肉,形成透明斑;3、4齡後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幼蟲性活潑,受驚擾時可扭曲身體後退;或吐絲下垂,待驚動後再爬至葉上。
3. 抗藥性:
世界著名抗藥性害蟲,能很快對各種化學藥劑及生物製劑產生抗性。
五、發生規律
全國各地普遍發生,1年生4~19代不等。在北方發生4~5代,長江流域9~14代,華南17代,臺灣18~19代,世代重疊。在北方以蛹在殘株落葉、雜草叢中越冬;在南方終年可見各蟲態,無越冬現象。全年內為害盛期因地區不同而不同,東北、華北地區以5~6月和8~9月為害嚴重,且春季重於秋季。在新疆則7~8月為害最重。在南方以4~6月和9~11月是發生盛期,而且秋季重於春季。
小菜蛾發育最適溫度為20~30℃。此蟲喜乾旱條件,潮溼多雨對其發育不利。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積大、連續種植,或管理粗放都有利於此蟲發生。在適宜條件下,卵期3~11天,幼蟲期12~27天,蛹期8~14天。
六、預測預報
小菜蛾的蟲情調查主要包括每年冬至到元旦及3月上旬進行的冬前和冬後蟲口基數調查以及3月中旬至11月中旬田間種群數量動態系統調查。
常用蟲態歷期法對小菜蛾主要危害代發生期進行預測。根據燈誘和性誘及田間出現的發蛾盛期,用卵歷期預測卵孵盛期,即卵孵盛期=發蛾盛期+產卵前期+卵歷期。根據田間數量系統調查,當田間實查卵孵化率達20%左右時,為第1防治適期;卵孵化率達50%左右為第2防治適期。
七、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合理布局,儘量避免大範圍內十字花科蔬菜周年連作,以免蟲源周而復始,對苗田加強管理,及時防治。收穫後,要及時處理殘株敗葉可消滅大量蟲源。
2、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趨光性,在成蟲發生期,可放置黑光燈誘殺小菜蛾,以減少蟲源。
3、生物防治:用小菜蛾性引誘劑誘殺成蟲。採用小菜蛾誘芯,配套三角屋式(或船式)誘捕器。一般每畝建議設置小菜蛾誘捕器5個(性信息素),懸掛至高於作物頂部20cm處,原則上外圍密,中間稀,定期檢查誘蟲板,粘滿的誘蟲板需要更換。
4、藥劑防治:選用高效低毒殺蟲劑。小菜蛾對農藥易產生抗性,必須注意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農藥品種,或與生物農藥交替使用,以延緩抗性的產生。防治適期應掌握在卵盛孵至2齡幼蟲發生期。
5、綜合治理:強調作物布局的策劃,藥劑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協調應用,充分發揮天敵等自然致死因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