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疆
近日,湖南大學官網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消息傳出,立刻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
「26歲女博士獲聘985大學副教授」,在這個新聞中,李晟曼的年齡很容易使她成為遭受質疑的關鍵。但是,僅憑年齡就去質疑一個人的學識和能力,又是十分荒唐和可笑的。
李晟曼(湖南大學官網)
看到26歲的副教授,很容易聯想起蔡元培主政期間的北大,他招聘北大教授的唯一標準就是學識,在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北大90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
以1917年的北大為例,30歲以下的教授有:25歲的梁漱溟,27歲的胡適,27歲的劉半農,27歲的劉文典,27歲的林損……最年輕的是徐悲鴻,當年只有23歲。看著這些響噹噹的名字,哪一個配不上教授的頭銜?
從學術能力上看,李晟曼堪稱出類拔萃,她發表過10餘篇高水平SCI論文,領域涉及到納米材料生產、新原理器件製造等,含金量非常高。
2019年,李晟曼在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上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等大型科技企業的關注。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SCI是何其難得,以26歲的年紀,10餘篇SCI簡直驚為天人,對照「具有較大學術發展潛力以及較強創新能力」的招聘要求,李晟曼獲聘副教授可謂實至名歸。
因為李晟曼,公眾才猛然發現,「90後副教授」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早有先例,1990年出生的李東如今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見識過李晟曼光彩奪目的履歷之後,相信其他「90後教授」也必有過人之處。
看到這裡,不由得讓人對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陡敬意,僅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角度來看,已隱隱有蔡元培主政時期的北大遺風。在「論資排輩」盛行大學校園的現實背景中,這樣的變化足以令人感到欣喜。
蔡元培(圖源網絡)
每個人都對「論資排輩」深惡痛絕,但面對年輕人的脫穎而出,很多人又總是按捺不住以「論資排輩」的眼光去質疑。這樣的局面,不僅足以說明「論資排輩」影響之深,更足以說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難能可貴。
儘管如此,網友的質疑依然是有價值的,只不過,質疑的目標不應是年齡而應該是程序——比「90後副教授」更值得關注的是,招聘的具體流程和崗位職責到底是什麼樣子,那些優秀的年輕人是否真的符合相應的要求?關於這些,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也有必要答疑釋惑,及時回應輿論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