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偶像劇是90後一代的集體青春回憶,《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公主小妹》、《轉角遇到愛》等多部經典作品成為廣大青少年心目中的愛情啟蒙教材,為萬千少女播撒下夢幻純愛的種子。然而隨著臺灣娛樂業沒落、90後鑑賞能力的成長、娛樂市場的變化,曾經俘獲大陸少男少女的臺灣偶像劇日漸式微,鮮有佳作出現。直到2012年《我可能不會愛你》橫空出世,捧紅了「大仁哥」陳柏霖,鞏固了林依晨「偶像劇女王」的稱號,第一次展現現實題材臺灣偶像劇的強大市場潛力。
2016年,楊丞琳主演的偶像劇《荼蘼》在豆瓣悄然走紅,評分高達8.6,直逼當年的大火的《我可能不會愛你》。相比於《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初老危機」與朋友變戀人的溫情,《荼蘼》展示的是女性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重大人生選擇,血淋淋的殘酷現實更加接地氣,被奉為「現代女性必看教科書」。
女主角鄭如薇和男朋友湯有彥本是臺北一對甜蜜的情侶。鄭如薇偶然獲得了前往上海的絕佳工作機會,為此湯有彥也準備去上海工作,然而湯爸爸一場重病導致湯有彥不能前行。要抓住機會,就得拋下男友去上海工作;要幫助男友照顧他的父親,就得放棄難得的工作機會。面對事業和愛情的兩難抉擇,鄭如薇猶豫不定,而故事也就從選擇事業的方案A和選擇愛情的方案B逐漸展開。
劇集的敘事結構非常新穎,在第一集結尾,鄭如薇設想了方案A和方案B,「真的好想知道答案以後再選擇,可惜,誰都只能在人生的考卷上慌張地寫下那唯一的選擇。」從第二集開始,方案A和方案B在平行時空開始交錯進行。方案A的鄭如薇職場得意,情場失意。方案B的鄭如薇,一次妥協後,事事都要為男友家妥協,為生活所迫熬成黃臉婆卻得不到夫家的善待。
劇名「荼蘼」是一種花的名字,花語為「末路之美」,荼蘼花開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過去,表示感情的終結。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劇集的英文名「Two Me」既是「荼蘼」的諧音,也是指兩個方案中的「我」,即鄭如薇。片名透露著深深的傷感,由一個選擇引發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鄭如薇的A、B面人生直指現代女性面臨的生存選擇,職場打拼還是回歸家庭?職場打拼也許會成為孤家寡人,回歸家庭又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在社會上自我價值實現的路徑,然而無論選擇職場還是愛情,女孩子的兩條路都會很辛苦。
最讓人心酸的是,楊丞琳所飾演的鄭如薇太討人喜歡了!職場上聰明又努力,經歷男友劈腿後,在成熟又有能力的男上司的指引下蛻變得獨立自強;愛情中的她可愛貼心、外柔內剛,在男友面臨打擊時溫柔安慰、努力分擔,情商爆表。然而她致命的弱點是害怕寂寞、不想「一個人吃飯」,太重視愛情,無論是方案A的初期還是方案B中,她都沒有辦法讓自己脫離男友真正地獨立,而精神上對於男友湯有彥的過度依賴與妥協才是方案B中導致她生活悲慘的源頭。
拋開直擊人心的劇情,楊丞琳在片中貢獻了「視後」級別的演技。無論是病床上醒來眼角掛的淚滴,還是挺著孕肚跟男友鬧脾氣怒啃菠蘿包的可愛都被拿捏的恰到好處。相比於蔡依林的「拼命三娘」聲名在外,楊丞琳近些年則稍顯低調,默默地唱歌、拍戲、談戀愛,再一注意到她,才發現原來唱功這麼好,原來演技這麼棒,原來跳舞功底也很不錯,是真正的唱跳俱佳、演技一流的全能藝人。楊丞琳本人的蛻變與成長,也是對「鄭如薇」最貼切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