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溼地開園八周年 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植被生態修復科考大賽

2020-12-26 瀟湘晨報

不知不覺,廣州城央的海珠溼地已經開園八周年,成為海珠區的「活力綠心」,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面生態名片。9月26日,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溼地)植被科考修復大賽啟動儀式在海珠溼地舉辦。來自粵港澳三地知名高校院所的師生、社會各界植物愛好者以及自然教育專業志願者等人士參加了此次啟動儀式。

八年來,海珠溼地憑藉良好的生態修復成效和服務功能,國內外影響力及全球知名度不斷提升。2017年牽頭成立中國國家溼地公園創先聯盟並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2019年榮獲首屆生態中國溼地保護示範獎,成為全國首個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會員單位的國家溼地公園;2020年初代表中國角逐杜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範例獎,並兩度登上紐約時報廣場展示中國生態新形象。國慶之後,將迎來IUCN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簡稱綠色名錄)專家評審團,力爭通過綠色名錄高標準的指導建設,推動海珠溼地建立更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制,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扇重要窗口。

植被是溼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地球生命系統賴以生存的基礎。申報國際重要溼地需總結海珠溼地的植被分布格局及其植被群落特徵,提供基礎數據的支撐。作為「全民科學家」項目的一次大膽嘗試,海珠溼地、中山大學與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聯袂發起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溼地)植被生態科考修復大賽,雲集粵港澳三地知名院校的專家隊伍和研究學者,廣泛號召社會植物科學愛好者,將競賽與植被科研項目相結合,提供給民眾一個了解植被、參與科考項目的平臺。

據悉,大賽旨在將競賽與植被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社會公共對植被學科的理解,以嚴謹的科學指導溼地生態修復建設,充分挖掘和展示嶺南垛基果林溼地魅力,恢復溼地生態服務功能和「野性」,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溼地生態建設事業。此次活動作為踐行溼地生態恢復理念的有效舉措,為探索社會廣泛參與的植被志編研新模式提供了示範樣本。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廖靖文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駱昌威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捷慧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廣州海珠溼地新發現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廣州海珠溼地新發現國家Ⅱ級保護植物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2020-11-28 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溼地植被生態修復科考大賽決賽暨閉幕式在中山大學南校園懷士堂舉行
  • 廣州海珠溼地發現國家Ⅱ級保護植物美冠蘭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溼地植被生態修復科考大賽決賽暨閉幕式在中山大學南校園懷士堂舉行。記者獲悉,經評委組認定,此次大賽發現了兩種以往未被在海珠溼地記錄到的新物種——鞭簷犁頭尖和美冠蘭。
  • 溼地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實驗室在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揭牌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12月20日,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與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共同建立的「溼地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實驗室」在海珠溼地舉行揭牌儀式。
  • 為城市披上「綠色鎧甲」,海珠溼地發布《溼地宣言》
    會上,400餘名來自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和代表,圍繞海珠以及灣區溼地保護深入探討,共同發表《生態灣區,無界溼地——海珠·溼地宣言》,攜手探索人與自然溼地的和諧發展之路。 為進一步挖掘海珠溼地的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和發展,今年初,海珠溼地與騰訊雲公司合作啟動「智慧溼地」項目,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模式,為溼地賦能,從溼地管理、
  • 海珠溼地保護開啟新徵程,發布溼地宣言共建實驗室
    12月20日,海珠溼地與廣東工業大學籤署協議,共建「溼地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實驗室」,該實驗室將結合地表水、土壤、空氣等生態修復和溼地管理系統工程,共同開展一系列海珠溼地生態保護技術支持、科研監測與學術交流、重大科研課題聯合申報及科普教育等事宜、實驗室的成立將進一步發揮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和海珠溼地的各自優勢,推進「溼地
  • ...智」在溼地 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表《海珠溼地宣言》
    海珠溼地充分發揮其在城市防洪蓄澇、調節水位、保持珍貴的地表水、維繫珠江水文平衡和生態系統安全,以及保育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是粵港澳大灣區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修復先進理念做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了解和學習我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窗口。
  • ...人民銀行聯同金管局及相關監管機構,宣布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
    【香港金管局:三地監管機構正加緊制訂業務安排 爭取早日啟動理財通】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表示,過去幾年,股票通和債券通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下一步我們還要把互聯互通擴展到其他資產類別。今年6月,人民銀行聯同金管局及相關監管機構,宣布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現在三地監管機構正加緊制訂業務安排,希望爭取早日啟動理財通。
  • 亞歷山大鸚鵡 海珠溼地出沒
    考察隊在海珠溼地發現小白鷺。春天來了,又是一年動物繁殖的季節。池鴻健和他所在的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團隊又開始了新一輪野外調查,了解廣州市野生動物分布的情況。在海珠溼地,調查人員近年多次發現一群亞歷山大鸚鵡,總數達約十隻,而此前該種並未在廣州野外出現過,疑由市民棄養寵物繁衍而來。
  • 臨海白沙灣濱海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獲中央財政獎補資金
    臨海市白沙灣濱海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為台州市藍色海灣項目中的一個子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35754萬元,申請中央財政補助1.8億元。一、二期項目取得的成效白沙灣濱海溼地已開展的工作示意圖修複方案計劃在白沙灣濱海溼地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同步開展人工沙灘修復、水環境治理、岸線植被恢復三項工作。人工沙灘修復人工沙灘修復:人工沙灘修復工程位於白沙灣東南角,自內水牛礁開始,沿岸線選用海沙回填方式布置人工沙灘全長2472m,沙灘寬度100m。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2020-08-18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等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
  • 青海實施首個溼地保護示範項目 加速高原溼地植被恢復
    據悉,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承擔的「湟水流域國家溼地公園適生植物選育及示範推廣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評審,項目通過溼地植物繁育、示範推廣及研究,完成溼地觀賞價值高的水生植物培育4至6種,培育苗木4萬株,示範栽培溼生植物180畝,研究總結溼地立地條件下溼生植物栽培技術。圖為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
  • 生態灣區 「智」在溼地
    會上,400餘名來自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和代表,圍繞海珠以及灣區溼地保護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達成共識,共同發表《生態灣區,無界溼地——海珠·溼地宣言》,攜手探索人與自然溼地的和諧發展之路。建設世界級灣區,離不開高質量生態環境的支撐。
  • 三裡七湖溼地公園開園 我市又添一處休閒觀光好去處
    10月1日,三裡七湖溼地公園正式開園,正在散步的劉開化小區居民劉阿姨開心極了。  據了解,三裡七湖溼地公園是我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十大重點工程之一。溼地公園依託三裡七湖良好的溼地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溼地景觀資源為基礎,規劃以溼地恢復、植被建設、景觀打造、服務提升等建設為主,突出溼地科普宣教、溼地功能利用、溼地文化主題,總規劃面積83.05公頃,工程分近期、中期、遠期三期實施。
  • 2020年10月廣州海珠溼地波斯菊迎來最佳花期
    從遠處眺望,猶如給綠油油的大地鋪上了一層粉色地毯,把溼地妝點得色彩斑斕。波斯菊自由爛漫地綻放著不同色彩,粉的、白的、紅色.鋪天蓋地,連綿不斷。  雖然海珠溼地品質提升改造,目前海珠湖十香花海正進行圍蔽施工,但波斯菊花海也悄然迎來了盛花期,遊客朋友可在遠處靜靜賞花,細細感受涼涼秋意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 「專家視角」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01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技術的特點對於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而言,水文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技術具有以下特點:①需要根據流域和溼地水文情勢,對水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規劃和系統整治,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的相互關係,促進流域和溼地水生態系統的整體改善。②需要推進人水和諧,通過建立生態護岸工程等建設,減少採砂等人類活動對水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沿岸營造植被緩衝帶或其他阻隔工程截留或隔斷農業面源汙染,建構人水共榮共生環境。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
  • 創新溼地生態系統,綠會與奕江山共商溼地生態修復
    5月12日,奕江山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奕江山)戰略規劃合伙人張杰及技術負責人鄧立聰博士到訪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就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水體生態修復與綠會溼地調查和修復工作小組進行了對接,具體就海興溼地和鳥類保護區(以下簡稱海興溼地)溼地修復開展試點示範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 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篇內容為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的內容。一、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技術的特點對於流域和溼地生態修復而言,水文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時間尺度上,受到大氣環流和季風的影響,水文循環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規律,雨季和旱季徑流的交錯變化,洪水期與枯水期的有序輪替,是生態修復必須著重考慮的因素。在空間尺度上,對於大流域會存在著上中下遊水文條件明顯差異,在流域內形成不同的生物區。河流的年度豐枯變化和洪水脈衝,直接影響流域和溼地的群落組成、結構功能以及生態過程。流域自然過程的低流量、高流量和脈衝流量,都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條件。
  • 我市有18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據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戰略和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旨在加強粵港澳地區的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行為」的建設模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長期以來,受持續增長的人口壓力、高強度的國土開發建設活動、自然資源大範圍開發利用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地區生態系統退化嚴重。針對這些生態退化區域,國家相繼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重大工程,在提高林草植被、森林覆蓋率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