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01期 總第1311期
為加快建設「近悅遠來」人才強市,激勵廣大優秀人才創新創造,重慶市委、市政府專門設立「重慶市傑出英才獎」,今年啟動首屆評選。近日,在2020重慶英才大會開幕式上,首屆「重慶市傑出英才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
中國工程院院士、學校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向仲懷獲此殊榮。今天,小西帶你走進教授向仲懷的故事。
勸課農桑六十餘年,他把「桑蠶好文章寫在大地上」,建成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打造全球最強的蠶桑團隊,讓「新絲綢之路」的傳統基因綻放光芒。
紮根巴渝,勸課農桑六十餘載
時光退回83年前。1937年,向仲懷在涪陵出生,四年後,日機轟炸涪陵,向家被迫遷回武隆鳳來鄉。幸運的是,他的童年在戰火中偏安一隅,在私塾裡搖頭晃腦地誦讀著《四書》《五經》等國學典籍,接受著儒家詩書禮的啟蒙教育長大。
上私塾,上中學,上涪陵農校,讀西南農學院蠶桑專業,向仲懷一步步與蠶桑結緣,一幹就是大半輩子。
大學畢業後,年僅22歲的向仲懷作為四川省蠶病工作組成員被派往射洪縣,在當地蠶病重災區駐點查找病源。那段日子,隨著春蠶一批批莫名死去,工作組的人相繼離開,最後只剩下四川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的夏儒山和向仲懷兩人。他們堅持每天跑蠶房、收標本、解剖觀察,廣泛尋找病因。
經歷了4個多月的艱苦探尋,他們終於發現了連年災害性蠶病病原為家蠶壁蝨,為診斷和防治解決了關鍵問題,並由此將蠶繭單產從5公斤恢復到25公斤,為當地增收5億元以上。
「科技工作者的每一個重大發現,都會為蠶農切實增加經濟效益。」這次經歷,讓向仲懷堅定了為蠶農服務的初心。
而後六十餘年,他從給我國家蠶遺傳學奠基人蔣同慶教授做助手,到主持該項工作,並帶領團隊建成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六十多年的埋頭苦幹,向仲懷組建平臺、帶領團隊繪製出世界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世界第一張桑樹基因組框架圖、迄今為止最詳盡的蠶類基因組變異圖譜、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框架圖……他為人類推開了通往蠶桑新世界的那扇大門,帶領我國蠶業科學研究邁上了世界領跑地位。
▲ 向忠懷院士視察蠶桑基地
破舊立新,重構蠶桑產業體系
「蠶學基礎研究上去了,但科學技術要服務人民,這是科學家的根本任務。」於是向仲懷帶領團隊開始研究蠶桑產業的振興與發展。從2006年開始,他走遍了全國所有蠶區,對蠶桑產業發展進行了系統的調研和思考。
2008年,農業部組建了全國蠶桑技術體系,向仲懷擔任首席科學家,開始推動蠶桑產業體系的重構與變革。
「謀衣者不艱於蠶,而難於桑」。養蠶離不開栽桑。按照傳統觀念桑葉只能養蠶,一旦蠶絲行情不好,就會出現蠶農毀桑棄蠶的情況。造成栽桑毀桑的周期性循環,嚴重傷農。
「現代蠶桑業不能固守傳統的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單一模式,必須建立新的技術體系,主動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產業必須升級轉型。」為此,向仲懷提出了「立桑為業、多元發展」方略,並成功開創了 「桑產業」的各式新業態,打破了千年來「栽桑養蠶」單一用途的局限,開拓出「栽桑養人」(食品桑、水果桑、藥用桑)、「栽桑養畜」(飼料桑)、「栽桑養地」(生態桑)等寬闊天地。
向仲懷所引領的「桑產業」的發展,為養蠶業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跳出了「繭賤毀桑、繭貴栽桑」的惡性循環,從而實現了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產業鏈延伸、結構性改變、增長模式升級的基礎上,他以「生態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續」作為現代蠶桑產業發展目標,指導企業開展桑資源全元素開發的高值化利用,將桑樹用於大西北治理荒漠化、大西南治理大面積石漠化、礦區生態修復、庫區生態屏障建設;用桑葉開發桑葉茶、桑葉粉、桑飼料、桑果酒、桑果乾、桑果醬;用桑枝桑根栽培食用菌、制中藥材……創造出了一條高效的「經桑之道」。
向仲懷認為,桑產業的提出只是現代蠶桑產業重構的第一步。蠶仍然應當居蠶桑產業的主導地位,蠶絲蛋白仍然應當以更多特有的功能滿足人類新的需求,特別在醫藥、健康領域蘊有巨大潛力,甚至在智能化領域也可望成為寶貴材料。
▲ 向忠懷院士視察蠶桑基地
殫精竭慮,引領蠶桑人才成長
「斧斤留得萬枯株,獨速槎牙立暝途。飽盡春蠶收罷繭,更殫餘力付樵蘇。」南宋詩人範成大的這首《科桑》,是向仲懷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為蠶桑業不竭奉獻的寫照。
而今83歲的向仲懷,作為造就了全球最大最強蠶桑學團隊的「新絲綢之路的領航人」,逐漸把目光轉向了下一代桑蠶學科英才的培養上。
「我國蠶業科技和生產體系長期處於跟蹤日本、消化引進成果的狀態,持續半個世紀裡缺乏根本性突破。這與今天國內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不相適應。」這是十年前向仲懷對團隊和業界人士常說的一句話。
從那時起他就敏銳地意識到,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勢在必然,這需要大批科技創新成果作支撐,而科技創新的根本希望,在於人才。
西南大學的蠶桑團隊舉世聞名,但在向仲懷看來,這僅僅是一個基礎,他希望的是全國蠶桑人才團隊的全面進步,因為「這是振興我國傳統蠶絲產業的需要,是弘揚祖國蠶絲文化的需要,這需要一批人,需要許多個團隊」。
為此,向仲懷帶領團隊建立了全國唯一的蠶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等桑蠶界交流平臺。每次交流活動上他所做的專題報告,都匯集著他閃爍的思想火花,向年輕一代桑蠶人提出他與時俱進研究的蠶桑產業問題,並適時傳達指導性意見。
「這些年來,我們親眼看到和親身經歷著,一批批年輕人從對產業陌生到對產業熟悉,從開始說外行話到成為說專業話,從學習者到成為專家甚至骨幹力量。」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代方銀表示,在向仲懷的引領下,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造就了一批蠶桑人才的成長發展。
樹樹桑葉、簸簸蠶兒、粒粒繭子、根根銀絲、片片錦帛綿延而成的絲綢之路上,幾代中國桑蠶人用紮實研究和不懈努力換來了領跑地位,而向仲懷院士那雙窺探到了蠶桑秘密的眼睛,也將永遠注視著在這條路上奮鬥著的新一代蠶桑人!
▲ 一方蠶綢 駝鈴聲遠|來聽我國蠶業科學界迄今唯一的院士——向仲懷院士與蠶桑故事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聽向院士講述他和蠶桑的故事
▲ 西南大學向仲懷院士在央視《大家》欄目的影像全紀錄
| 黨委宣傳部 黨委網絡工作部
圖文來源:重慶教育
原標題:《祝賀!學校向仲懷院士榮獲首屆「重慶市傑出英才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