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管蠡之見
有句被用來讚美某項工程的話叫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過真正符合這八個字的,想一想,除了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別的還真一時半會兒反應不出來。不過,如果只看前四個字——功在當代,那可太多了。至於「功」的內涵是對人民的功勞,還是領導自己的功績,或者說的更赤裸一點,是政績,是GDP,就見仁見智了。比如,神農架削山建機場這件事,就很有些讓人擔心。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導,2009年2月18日,神農架機場正式奠基,投資總額高達10億元,計劃今年10月1日正式通航。然而十天前,湖北某媒體一則名為《原始森林山頂打造華中最高機場》的正面報導中提到這一機場「削平了5個山峰、填平數百個溶洞」,引發社會的環境憂慮。質疑聲中,當地政府卻一直不願對外公布相關的環評報告。記者輾轉於各個部門間採訪,最後得到的回覆是:「我們10月之後,有一個正規的,不一定是新聞發布會,但是對社會公眾肯定會有一個交代、一個說法的。」
問題是,今年10月,神農架機場將正式通航。那時候再拿出環評報告,還有什麼意義呢?山已經削了,溶洞也都填平了,就算環評不合格,環境也已經改變,再也無法恢復。所以,恐怕那時候拿出的報告,只能合格,也只有合格。
神農架名聲在外,自然輿論對此事高度關注。據當地媒體報導說,「當地旅店老闆們盼著這一天很久了」,機場建成「將大大縮短神農架與外界的距離」。但這都是對「當代」而言。我們的歷史上,有過慘痛的「與天鬥、與地鬥」的教訓,其惡劣後果一直影響到今天。自然是需要敬畏的,神農架瑰麗的地貌和豐富的資源是經過大自然千百萬年選擇的結果,其生物鏈的構建也非朝夕之功。如今人們在一些眼前利益的驅動下,貿然削山填洞,悍然破壞自然法則,置不可恢復與再生的資源於不顧……敢問,當地的決策者們在享受著政績帶來的光環時,念及「千秋」二字,心中可有一絲不安?
環境保護,以及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是一門科學。既然是科學就需要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收到輿論強烈質疑的情況下,依然拿不出環評報告,可以想見這工作做的是多麼的不嚴謹,不科學。官方寥寥數語的不會破壞環境的保證,很缺乏說服力,更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別說千秋之後的子孫沒法穿越回來問責,即便是三五秋之後,下一個任期將發生什麼就很難預料。 J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