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2020-12-09 雲南網

原標題: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據《環境研究快報》雜誌11月1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表,以解除地球因持續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

持續的氣候變化緣何會造成毀滅性乾旱威脅?選擇反射粒子有何標準?如何噴射到合適的位置?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受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啟發

2015年開始,被藍色海洋環繞的南非第二大城市開普敦連續幾個冬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按照預估,開普敦需要在2018年4月12日關閉供水系統、限制居民用水,這一時間節點當時被叫作「零日」,人們也把這次事件稱作「零日」危機。雖然通過削減市政用水,同時緊急調配農業用水,開普敦這次「零日」危機得以避免。但相關專家認為,當地的乾旱現象與地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要徹底消滅「零日」危機,還需要從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入手。

「乾旱、洪澇災害,是地球系統氣候變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地球氣候變化歷史上都是存在的。」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為了抗擊氣候變化影響,科學家們開展了相應的地球工程研究。太陽輻射管理就是地球工程之一。據了解,太陽輻射管理的想法是受到了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的啟發。

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硫和硫化氫氣體,形成硫酸鹽氣溶膠。這些氣溶膠在一定程度上反射了太陽的短波輻射,減少了大氣中的熱量,給地錶帶來了降溫效應,數據顯示,1992至1993年間地球溫度下降了約0.4℃。由此,有科學家開始建議用配有特殊裝置的飛機在平流層噴灑氣溶膠,來複製這種火山效應。

高超超告訴記者,2006年前後,兩位美國科學家開展過一項地球工程項目研究,提出在距離地面大約20公裡的平流層處高度部署材料,有望將人類活動增加的輻射熱量減少一半。此次開普敦大學科學家發布的研究成果,是在考察過這個工程後,認為可以利用該工程項目模型,將一種特定類型的粒子釋放到大氣中阻擋陽光,一旦成功的話,有望將「零日」危機發生的機率降低90%。

為什麼反射粒子一定要噴射到平流層中呢?高超超告訴記者,哈佛大學的科研團隊曾對此做了專門研究。他們發現,如果粒子噴射到距離地面更近的對流層,它可能很快會隨天氣過程比如降水降落到地面,起不到長期反射太陽輻射的作用。而平流層相對乾燥,空氣不易產生對流,且大氣運動多是水平方向,有利於反射粒子穩定發揮作用。大氣中平流層再往上的部分是中間層,這裡的空氣對流運動強盛,如果將反射粒子發射到這個區域,粒子很有可能隨著氣體流動進行無規律擴散,並且發射到這裡的成本也會相對較高。

對反射粒子的選擇有講究

事實上,「調暗」陽光的設想並非空中樓閣,此前已經有科學家開展過相關試驗。如2009年,俄羅斯科學家曾以直升機拋灑等方式拋灑硫酸鹽顆粒;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曾在聖地牙哥沿海進行過類似實驗。

據了解,噴射粒子也有一定的選取標準,如粒子的反射性能要達到一定規格,由它們拼成的小顆粒在懸浮於大氣平流層時,形成的粒徑大小要正好能夠「對抗」太陽的短波輻射,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反射效果。

更重要的一點是,從環境角度來看,反射粒子一定不能對大氣化學系統產生不良影響。最初,有科學家設想在平流層中噴射硫酸鹽顆粒,很快遭到其他科學家的反對,因為這將導致平流層中臭氧層的嚴重破壞。目前全球臭氧損耗正處於恢復時期,臭氧損耗物質在逐漸減少,如果噴射大量硫酸鹽顆粒進入平流層,很有可能中斷臭氧的恢復。

此外,空氣是垂直上升運動的,隨著空氣的上升,地面的水汽被夾帶著一起上升,在這個過程中,水汽是否成雲,與供水汽凝結的凝結核多少有很大關係。即便水汽含量特別大,若沒有或僅有少量的凝結核,水汽也不會充分凝結增長。因此,科學家心目中理想的反射粒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能起到凝結核的作用,使得大量的噴射粒子到達平流層後,不僅其自身能夠阻擋陽光,還能凝結成雲,對太陽光起到很好的阻擋效果。

至於如何選取反射粒子的噴射位置,在高超超看來,隨著地球自轉,一般兩周內大氣環流就會繞赤道一周,所以噴射地點不用考慮360°環繞。

只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後備方案

粒子噴灑上去後,真正的效果如何,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有美國科學家曾經提出,可以將碳酸鈣作為反射粒子噴射到平流層來完成該項任務,因為碳酸鈣的顆粒除了能夠反射陽光外,還能中和平流層中因火山爆發而出現的大量硫化物,減少酸雨的生成,因此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將不會被反射粒子破壞,同時還能幫助修復臭氧空洞。

這個看似一舉兩得的設想卻招致了其他科學家的批評,甚至通過噴射粒子阻擋陽光的整個設想也有人提出反對的聲音。有科學家利用數值模型模擬在南北緯15°和30°上空的平流層注入氣溶膠,結果顯示,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降低地球表面溫度,但同時也會破壞海洋循環系統平衡,進而導致海洋持續變暖。

「原本海洋和陸地之間是有溫差的,海陸溫差是整個地球系統季風氣候的強有力的驅動源。如果海洋變暖,海陸溫差出現波動,季風環流和降水就會削弱,會對整個全球的季風區氣候、降水造成很大影響。」高超超告訴記者。

此外,還有科學家提出,利用反射粒子減少太陽光對地表輻射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因為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並沒有減少,而氣溶膠的生命周期又很短,對流層氣溶膠的壽命一般只有幾天到幾周,平流層中雖然氣溶膠壽命較長,但總會消失,當反射粒子形成的氣溶膠作用結束後,氣溫可能會出現「反彈」,進而引發更加極端的天氣,這是難以估計的風險。

在高超超看來,這些地球工程設想只是作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後備方案。她特別強調說,做氣候工程相關研究得出某些結論後,並不意味著科學家必須去鼓勵開展或者試點這樣的氣候工程,而是希望通過科學研究,利用氣候模型把可能產生影響的方方面面因素梳理出來,為討論不同的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提供參考。(陳 瑜)

相關焦點

  • 應對全球變暖科學家應該用「太陽傘」支撐地球
    為了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科學家們想盡了一切辦法。溫室效應的影響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陽光來消除,已經成為一些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根據11月18日《環境研究快報》雜誌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一項新的研究,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層噴灑反射粒子來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球表面,以緩解地球因持續的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為什麼持續的氣候變化會造成毀滅性的乾旱威脅?選擇反光粒子的標準是什麼?怎麼噴到合適的位置?噴反光粒子把太陽傘放在地球上能有多大效果?《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 全球變暖停止,科學家: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
    全球變暖停止,科學家: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大家都知道,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地球自然環境的變化,也在不斷的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即使我們人類是智慧生命,但是在鐵一樣的自然準則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無法阻止,而其中有很多的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人類自作自受出來的,比如我們一直都在關心的全球變暖的問題,因為工業化的發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直接導致了全球變暖。
  • 全球氣候變暖將停止?地球環境開始好轉?科學家:一切才剛剛開始
    地球的環境問題是人類一直關注的話題,在很早以前地球環境是非常溫和的,地球孕育的生命體也十分依賴地球的環境,然而地球在這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地球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從人類誕生以後,人類對地球的生態環境也進行了破壞。
  •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玄武巖層變成「石頭」封存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怎樣處理不斷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據新華社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小組9日在國際權威雜誌《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玄武巖層,並藉助自然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態碳酸鹽。
  • 全球變暖要停止了?太陽活動或進入極小期,科學家:不是好事!
    人們在破壞環境的同時,其實就意味著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了,如果地球沒有辦法進行自我修復,那麼就會向人類開戰報復,最明顯的便是全球變暖。特別是在2020年,全球的溫度持續升高,南北兩極雖然長年被厚重的冰川覆蓋,但是也都相繼打破了高溫記錄,生活在西伯利亞的居民更是去到了水中遊泳,這幅畫面也算得上是活久見了。
  • 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怎麼辦?給地球打個「遮陽傘」
    據《福布斯》日前報導,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長期問題之一。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原因,科學家已給出清楚的解釋:人為引起的能吸收大量熱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地球溫度升高的原因。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溫室氣體的濃度只會繼續上升,而不會下降。雖然許多組織和有識之士呼籲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淘汰化石燃料,但幾乎沒有什麼成效。
  • 人造化學遮陽傘能否緩解全球變暖現象?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們揭露調...
    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們正在加快研究通過暗化陽光來減緩氣候變化,他們在探討希望人造的化學太陽傘帶來的風險能比全球變暖更小。來自孟加拉國、巴西、中國、衣索比亞、印度、牙買加和泰國的十二位學者於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貧窮人口更易受到全球變暖的傷害,因此他們要更積極地參與其中。'Developing countries must lead on solar geo-engineering research' they wrote in a commentary.
  • 地震也會導致全球變暖?科學家研究表示,它確實是變暖的「元兇」
    北極突然變暖大地震是推手 科學家們是如何懷疑大地震的呢?這就需要從研究全球變暖開始說起了。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如今伴隨著全球變暖的大環境影響,地球的氣候環境和人類自身,都開始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裡面。 北極正在朝著更溫暖的方向前進,未來或許北極不再是冰天雪地的世界,同時,北極的生態系統也會被重塑,很多北極生物也都會消失,比方說研究發現,大約本世紀末,北極熊就會因為全球變暖而滅絕了。
  • 科學家提出新理論:全球變暖現狀將改變,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人類的生存與環境息息相關,如果地球因為人類而變得「病了」,那麼最後人類文明也可能因此而終結。因為人類的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已引起一系列蝴蝶反應。地球環境不斷惡化,然而就在很多人以為氣溫會不斷攀升的時候,科學家提出新理論:全球變暖現狀將改變,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 遠古病毒要「解除封印」?又是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
    在地球的很多地區,尤其是寒冷地帶,遠古病毒被「封印」在凍土和冰層當中,等待著甦醒的那一天。然而近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似乎為這些遠古病毒「解除封印」提供了絕好機會。我們把時間線調整到2016年。2016年夏天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爆發的炭疽熱,導致了許多牲畜死亡,有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因為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層融化,導致被封印在麋鹿屍體內的炭疽菌甦醒引起的。
  • 對抗地球變暖:太陽上掛「遮陽傘」?
    最新研究稱,通過阻擋陽光來「冷卻」地球並不能使人類農田免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此前,有研究者猜想,如果向大氣層注入顆粒,或許就能降低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從而阻止農作物死亡。然而,科學家分析了過往歷史中火山噴發造成的地球冷卻現象,發現如果在大氣層中遮擋陽光的話,對農作物造成的傷害足以抵消所帶來的好處。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全球變暖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被喊了幾十年,已經深入人心,到現在依然常被提及,並且我們自身也能感受到現在的氣溫有明顯的變化。 看完後感覺有點懵,不是說全球變暖麼?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
  • 為地球定製一把大傘如何?防全球變暖,人類絞盡腦汁
    2020年6月30日發表在《自然研究》的《科學數據》中的一項重大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50年中,全球變暖已經超過了過去六千年中發生的全球變暖的程度。全球變暖是一個爭論不下的話題,而且也得到了人類的關注,甚至還有科學家表示,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有不少國家會被海水淹沒。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若不重視人類將滅絕
    近幾年,全球變暖的話題備受關注,全球各個國家也一直在採取措施應對,然而目前所做的還遠遠不夠。有報導稱,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最早到2040年,許多北極熊可能會面臨繁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北極熊開始滅絕。而若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保持現狀,到2100年幾乎所有北極熊都將滅絕。科學家Amstrup說,全人類要團結起來應對氣候問題,拯救北極熊也是拯救人類自己。
  • 為何會出現全球變暖?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
    為何會出現全球變暖?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近些年來,環境變化最為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溫度的升高,甚至連最為寒冷的北極溫度都已經上升到了38攝氏度,我們將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歸咎於是溫室效應所導致的,二氧化碳甲烷濃度上升之後,產生溫室效應,溫度進而升高,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紐特人卻覺得全球變暖的原因,另有緣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全球變暖還沒消停,地球又將迎來冰河時期,這該如何解決?
    又是全球氣候變暖,又是小冰河時期,如今的地球是怎麼了?如今環境的問題令科學家格外頭疼,每個人自身都能感受到氣溫有所變化,這都是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影響。人人喊著口號保護環境,可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卻少得可憐。
  • 因全球變暖,南極冰川下出現「新物種」,科學家又喜又悲!
    因全球變暖,南極冰川下出現「新物種」,科學家又喜又悲!人類自認為對地球已經了解夠深,其實真正了解的只是皮毛。地球上仍有很多人類尚未踏足的領域,例如高聳的山峰、神秘莫測的深海等,它們內部危機四伏,使人類不敢靠近。
  • 全球變暖停止,我們不用再擔心溫室效應了?科學家:別太天真了
    自從20世紀末科學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地球變暖以後,很多人都非常著急,因為我們知道溫室效應的後果很嚴重,不僅僅只是溫度變化一點那麼簡單,還會融化兩極冰川,造成海平面上升,到時候會有很多人類居住的陸地被淹沒,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 全球變暖是騙局?地球目前處於自然變暖期,溫度升高是常態
    從數據來看,全球確實在變暖,但是,全球變暖真的失控了嗎? 全球變暖?全球回溫? 首先,我們要明白,溫度不是升就是降,自然界的溫度不可能永遠保持在一個值。 地球的這種溫度變化產生的結果就是冰期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