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使徒行者3》已經完結,但港版的《使徒3》才播到第20集,此時是曾舜晞出場的劇情。
曾舜晞在《使徒行者3》的角色比較特別,似乎是一個雙面人角色,但終歸不是主角。
藉此,我們來說一說曾舜晞主演的另一部作品《我在香港遇見他》。
《我在香港遇見他》最有爭議的,應該是大結局。
劇情一個很重要的懸念,是李嘉(曾舜晞飾)能否破除他的宿命,即李嘉的哥哥母親都在24歲生日時患上家族性遺傳精神分裂症。
而影片的大結局正是李嘉24歲生日那天。
最開始,李嘉在林禾(高旭陽飾)的治療後,把對疾病的焦慮歸因為壓力太大,因此相信自己不會患上精神分裂症。
此時距離李嘉24歲生日還有幾天,李嘉還在船上很開心邀請張叉叉和時誠一起過生日。
但另一邊,陳茗軒教授(吳啟華飾)不高興了。
結局篇裡,陳教授終於露出其本性的一面。
不管是伯莎還是李嘉,對陳教授而言都只是實驗對象而已。
在知道李嘉臨近24歲生日時卻沒有出現任何前兆,加上李嘉擅自去找林禾做心理治療,陳教授取消了李嘉的獎學金和國際論壇的參加資格。
獎學金的取消對李嘉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因為他要靠獎學金交學費和生活,因此李嘉開始出現異常。
而且,一直不認同陳教授做法的林禾在伯莎自殺後,把陳教授的事通通告訴李嘉。
李嘉知道真相後,再加上獎學金被取消,李嘉的精神分裂症正式爆發了。
李嘉的精神分裂症就是第二人格取代原先的李嘉。
李嘉換了新造型去找張叉叉(顏卓靈飾),在陽臺吻了叉叉,並很積極向叉叉告白。
之後拿著鐵製棒球棒到陳教授辦公室,破解陳教授的電腦,在電腦裡看到他的研究報告後很生氣,用鐵棒對辦公室一通亂打。
最後,黑化的李嘉拿著棒球棒,一邊吃著青蘋果,在天橋上揍了陳教授一頓。
而從李嘉的話可以得知,此時的李嘉不是先前的李嘉,陳教授也察覺到眼前的人不是李嘉。
自此,整部劇完結。
這樣的結局你很難說好或壞,它既有開放性的一面,但也有不負責任的地方。
關於李嘉的精神分裂症,影片用一個關鍵道具青蘋果來表現。
看到最後,你才發覺,原來李嘉從到香港第一天開始就已經出現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所以,編劇才一直安排李嘉一個人住。
在高街的公寓、張叉叉的中介所、學校的宿舍都是一個人,所以沒有人知道李嘉晚上會夢遊吃青蘋果,看白天李嘉錄製的視頻。
但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李嘉的好友時誠(周澄奧飾)。
李嘉曾在時誠家裡借宿過,還有時誠也曾在李嘉的宿舍過夜。
當晚時誠還叫醒李嘉,告訴李嘉有個人影出現,這裡就是讓人背後發涼的地方。
如果《我在香港遇見他》有第二部,那麼這些情節就能寫時誠知道李嘉晚上有第二人格出現。
這就是很開放性的地方,也就是可再塑造性很強,時誠或許知道黑化李嘉的存在。
但大結局不負責任的地方是,劇情還有不少疑點沒有解開。
第一,李嘉沒能逃過24歲的宿命,那麼他之後的結局如何?
第二,張叉叉終於和李嘉在一起,但張叉叉不知道,跟他在一起的是黑化的李嘉,張叉叉又將怎麼辦?
這些疑點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雖然編劇的用意可能是為第二部準備,但如果沒有第二部呢?對觀眾來說不就是不負責任嗎?
文中圖片來自劇中截圖,如有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