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12之前,PDD上面的iPhone 12系列價格在原本600元優惠的基礎上有進一步下探,比如iPhone 12 mini 128GB直接比官方價格優惠了1000元,進入5000元大關。
很顯然,這麼優惠的價格只能買到不那麼熱銷的機型,比如今年大火的綠色機殼款就沒有貨,同時也選擇不到256GB的產品。所以退而求其次,我選擇了128GB的白色版本,用券之後只要4999元。面對這個價格,一句話,真香。
額外提一句,儘管很多人一直擔心PDD平臺的假貨問題,不過作為已經在PDD上買了很多臺iPhone的過來人,對於它們家的蘋果產品保真還是很有信心的。從今年來看,PDD基本上把蘋果產品的銷售直接「統一化」,就是在APP端購買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到底是哪個店鋪發貨。舉個例子,我和一個朋友都在百億補貼頁面買的產品,但是後來發現我們一個是從杭州發貨,另一個是東莞發貨。換句話說,PDD直接把背後發貨的店鋪隱藏,前端直接用平臺信用來背書,這樣解決了消費者擔心選到問題店鋪的問題,加快了成交效率。
對方發貨直接選擇用的順豐空運,在48個小時之後就拿到了機子,完全沒有拆封過。
簡單做了一個開箱,可以看到新的iPhone 12 mini的盒子比以前的iPhone大幅減重,裡面只有一條Type-C轉閃電口的充電線,以及簡單的說明書、SIM卡針。
mini的過去,賈伯斯的篤定
先說一下我為什麼會選擇iPhone 12 mini。
第一,當然是因為便宜,不到5000元的iPhone是我這麼多年來買的最便宜的一款,而且在性能上幾乎和iPhone 12一樣,不會損失什麼核心性能。
第二,作為一個重度手機使用者來說,對LCD和小尺寸手機一直有強烈的需求。之前就希望能夠在iPhone 4的基礎上有一款全屏幕手機,因為單手持機的狀態下實在太鍛鍊小拇指了,實在很累。至於屏幕是不是太小,畢竟之前都不覺得3.5寸小,那麼現在還有什麼理由會覺得沒有6寸不能下手呢?
第三,相比於12 Pro或者Pro Max來說,僅僅是攝像能力的提升不足以讓我願意多花一倍的錢,更何況還有一個安卓備機,之後花5000元去買國產旗艦難道不香嗎?
開箱iPhone 12 mini之後,我選擇用之前的iPhone 4s、iPhone 5來做對比,能夠很明顯的發現這三款機型之間的傳承關係。比如三款機型都使用了直角邊框的設計、iPhone 4s和iPhone 12 mini都是採用了玻璃背板、iPhone 5和iPhone 12 mini都追求超薄邊框和輕量化等等。
不過受制於當時的Home鍵設計、背板工藝等等,iPhone 4s沒有辦法做到大屏幕和輕薄,iPhone 5雖然換用了陽極氧化鋁背板降低了機身重量和邊框厚度,可是三段式設計本身並不出彩。
直到現在的iPhone 12 mini出現,這個直角邊框和圓角矩形的設計ID自從iPhone 4發布算起,經歷了十年演進才總算完美了。一方面這款新手機延續了4s的整體玻璃背板設計,另一方面也能夠實現堪比iPhone 5的輕薄感,更何況在Face ID的幫助下在整機尺寸略大幾毫米前提下安放了5.4英寸的屏幕。
實際上,iPhone 12 mini在三款機型之間並不是最輕的,但是133g的重量相對於它的尺寸和材質,已經是做到了極致。同時,在採用了玻璃面板的前提下,iPhone 12 mini的7.4毫米機身厚度甚至小於採用鋁板的iPhone 5。由此可見,iPhone 12 mini在工業設計上是多麼的精巧。
iPhone 12 mini另一個設計得非常精妙的地方是,它用於Face ID的劉海圓角的幅度完全和外邊框的圓角弧度對應,也就是說劉海的底邊延伸出去,是和外邊框圓弧的起點是一致。足以看出iPhone 12 mini這個5.4寸其實才是真正符合蘋果對稱設計的產品,而更大尺寸只能忽略這個設計細節了。
還有一處對稱的設計可能很多人不會注意到,那就是外邊框的天線是斜角線對稱,右上角和左下角是兩根白線,而左上角和右下角則只有一根白線。然而這也使得底部的喇叭開口只能是一邊兩個孔,另一邊是四個孔。
所以,真正把12 mini拿到手裡,我突然感悟到,iPhone 12 mini是史蒂夫·賈伯斯真正的「精神遺產」。他曾經懟那些認同大屏手機的意見時反擊說「3.5寸屏幕是黃金尺寸」——單手握持、輕薄方便永遠是他的產品哲學。只可惜,過去十年時間,手機尺寸越來越大,善於賣貨的庫克也不斷把手機做得越來越大,有了5.5寸的Plus、有了6.5寸Max、以及6.7寸的Pro Max。
似乎過去十年世界一直在證明賈伯斯的錯判,可是當我用了五天12 mini之後,感覺賈伯斯真的有領先十年的先見之明。
一切真正美好的事物,一定是便於攜帶、輕巧精巧的,本質上是賈伯斯所推崇的禪宗「無一物」的哲學。
mini設計,手感無敵
適應iPhone 12 mini用了多久的時間?我答案是,一晚上。
對比iPhone 12 mini和我之前用的iPhone Xr,兩者的尺寸差距確實很明顯。可是當把兩個手機放到一起,就會發現,得益於直角邊框的設計和OLED的窄邊優勢,iPhone 12 mini在整機寬度少了11.5mm的前提下,實現了幾乎一致的屏幕寬度。而且由於12 mini屏幕像素密度更大,看上去顯示效果也遠好於Xr。
同樣我測量了一下12 mini的顯示屏幕的寬度,數據為57.5mm,而iPhone 11的顯示屏幕寬度為63mm。因此,在日常使用中,儘管12 mini的尺寸確實小了一大圈,可是在最重要的顯示寬度上,其實差別並不大,這樣在使用時也不用擔心畫面容納不足。
我也對比了11和12 mini在顯示時的狀態,一開始擔心小屏幕會對畫面的縮放有比較大的影響。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主界面下APP的圖標和字體都會小上一點,但是進行不對比的話很難看出來,也就不影響正常使用。此外,由於我在常用的微博、微信裡面已經把默認字體調到了最大號,所以更不會感覺到差別了。
在使用了一晚上12 mini之後,第二天再拿起6.1英寸屏幕、重達200克的iPhone 11,我恍惚以為我拿著一臺iPhone Pro Max。
這當然不是人類的適應性有多強,而是說人本質上還是喜歡低負擔的設備,越輕巧、越便攜的設備越是容易親近。基本上手持12 mini的時候,我的手指可以扣住邊框,有一種「握住」的感覺,可是在Xr上面就只能說是「抬」著手機,手指距離邊框還遠著。
再舉個印證12 mini輕便的例子,一般我帶兩個手機時總喜歡一個褲兜放一個手機,因為兩個大屏幕手機放在一起實在裝不下,而現在把12 mini和vivo X50放在一個兜裡,完全沒有問題。
5.4英寸屏幕也讓我很快回到了單手操作的時代。以前用Xr的時候,小拇指需要抬著手機底部,基本上能夠操作的都是屏幕下半部分,到了現在用12 mini,基本上可能控制到屏幕4/5的面積。舉個例子,當微信朋友圈有回覆消息的提示時,大尺寸的手機想要單手操作,那必須改變手機的手持重心才能點到,而使用12 mini,基本上大拇指上移就可以完成,非常有優勢。
此外還有一個可以注意到的變化是,當我把12 mini放到桌子上的時候,整個動作會很清脆,可能和塊狀的外形設計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手機尺寸小,手一下就離開了機子,導致和桌面碰撞很明顯。而使用大尺寸手機時,這種清脆感明顯不足,因為手指需要從機子底部抽出來。
總而言之,iPhone 12 mini握感真的是讓人著迷。
性能/拍照:意料之中
在性能方面,iPhone 12 mini沒有什麼可特別說的,因為換用了蘋果最強大的A14晶片組,幾乎不需要懷疑其性能。只是說作為一個長期用2018款iPad Pro剪輯視頻的用戶來說,對於A14的性能優勢可能感受不是那麼明顯。
但一個對比是,在iPhone Xr升級到iOS14之後,手機打開相機的速度會慢到讓人抓狂,打開經常使用的NOMO軟體加載時間可能長達5秒以上,這完全讓我放棄了用iPhone拍攝。不過換到新手機以後,一切都恢復了正常,鎖屏狀態下右滑進入拍攝界面幾乎只有半秒的過渡,之後就迅速進入拍攝狀態。同樣的,打開NOMO軟體,也幾乎只要一秒鐘就能進入拍攝界面。
當然,還有「修復」好的是光線感應的問題。在Xr或者11上面,更新系統後光線感應經常有問題,要麼是突然無法自動進行亮度調節,要麼是接打完電話後屏幕始終無法恢復,而這一切在新手機上都沒有問題了。可以說,庫克真是一個「賣手機的好廚子」。
性能測試方面,拿到手機之後,使用的場景比較單一,沒有太多的遊戲和視頻剪輯的需求,因此我發現目前能夠阻擋iPhone 12 mini流暢體驗的只有網速了。
講講拍攝的體驗方面。這次iPhone 12 mini保持了雙攝的配置——說起來這也是我用的第二款iPhone雙攝主機,前一款還得追溯到iPhone X——主攝和廣角都是1200萬像素,只是一個為F1.6,另一個為F2.4。同時,兩個攝像頭也都支持夜景拍攝,這要比iPhone 11的實用性提升太多了。
事實上,1200萬像素廣角鏡頭真的是很實用。在vivo X50 pro上面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廣角只有800萬像素,對於一個主打拍攝功能的手機來說一點都不專業,要知道廣角的使用率遠高於人像。所以,可能主攝稍微跟不上時代,蘋果這個1200萬像素卻深得我心,這也是靜態像素的底線。並且這個廣角拍出來的縱深感、邊緣的畸變程度都很讓人滿意,很容易出片。
從成像的結果來看,iPhone 12 mini還是延續了蘋果一貫的素色感,沒有在機內作特別處理,遠不如國產手機那麼討人喜歡。好在照片的解析度足夠,能夠把一些細節勾勒得很清晰,而不是那種銳化過度的塗抹感。而在陰天的狀態下,拍攝出的照片會有明顯的「灰濛」感,後期估計需要修圖才能達到發朋友圈的標準。
夜景模式也是iPhone的常規表現,在沒有額外打燈的情況下,夜景成像能夠很好的恢復當時所見的白平衡,沒有國產機那種特別明顯的後期感。不過放大圖片之後,明顯的噪點還是讓人覺得只能將就拍一下,至多是沒有太多的塗抹,讓人覺得後期還可以修一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使用iPhone 12 mini點開相冊照片會有一個加載的過程,圖片會從模糊到清晰。
最後說一下這塊屏幕,在使用了五天iPhone 12 mini之後,綠屏倒沒有發現,但我發現我的眼睛很容易疲勞,這和用LCD屏幕的iPhone Xr是全然不同的。這大概率是我本人對OLED屏幕比較敏感,很容易導致看久了就眼睛累,之前在iPhone X上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在iPhone就這樣了,也沒有高刷屏幕,這點或許只能期待下一代了。
續航,崩了
這麼小巧的尺寸,換來如此強大的旗艦功能,那代價是什麼呢?答案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續航。
我在拿到iPhone 12 mini的第一個整天進行了比較完整的續航測試,前提是沒有使用5G、然後按照日常我的使用頻率來使用。記錄出以下一串數據:
·電量剩餘20%時,電池統計顯示:屏幕打開5小時28分、屏幕關閉6小時2分;
·電量剩餘10%時,電池統計顯示:屏幕打開6小時7分、屏幕關閉6小時3分;
·電量剩餘7%時,電池統計顯示:屏幕打開6小時22分、屏幕關閉6小時5分。
最終來看,我從早上9點24分滿電開始使用,到下午18點26分已經只剩下7%了。這期間微信開啟了3個小時44分鐘,QQ音樂用藍牙播放了2小時5分鐘,刷了微博1小時7分鐘,使用百度地圖導航了29分鐘,通話了19分鐘。
之後我又記錄了充電時間,用anker的15W充電器從剩餘電量7%開始充電:
·5分鐘充到15%;
·10分鐘充到27%;
·20分鐘充到37%;
·25分鐘充到47%;
·28分鐘充到50%。
整體來看,如果是重度手機用戶,基本上iPhone 12 mini在白天一天兩充是必然的,但是又因為電池容量小,所以充電速度也能夠接受。只是考慮到我iPhone Xr在兩年之後的電池衰減——基本上Xr到現在也需要一天兩充,那麼說不定iPhone 12 mini到一年多以後就需要一天三充了。
好在因為iPhone 12有MagSafe磁吸充電,回頭買一個便宜的磁吸充電寶也是比較方便的,不用專門帶一個碩大的充電寶和線,這樣也算維持住了iPhone 12 mini來之不易的便攜優勢。
嗜物總結:
從個人角度來說,iPhone 12 mini幾乎應該是一個「原教旨」果粉必須買的產品,它帶來了iPhone 5時代之後最好的握感,同時讓賈伯斯最後一款手機iPhone 4s擁有了真正的「完成態」。
從使用體驗來說,這個小尺寸的iPhone和你用過的任何一款iPhone的體驗都極其一致,沒有因為小巧而變弱,但也不會因此變得不一樣。它,就是一款你印象中的iPhone。
只是說,雖然小尺寸屏幕帶來的觀感沒有變化,可是電池續航的大幅減少確實讓現代數碼達人們會有些不習慣,這會克制你無聊時拿起手機刷視頻的衝動,也會大幅減少娛樂需求。實際上,這可能也是iPhone 12 mini存在的意義—— 一款回歸到智能交互初心的新世代產品。
文|JackieLXX
圖|JackieL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