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這句話妙在哪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參加一些不太重要的會議時,臺上的領導總會滔滔不絕,有些人在臺下無聊玩手機或者發呆,此時唯一的願望是,領導的講演能短一點,自己可以解放做自己的事情去。
關於這一點,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是林語堂在《八十自述》中的一段話:
有一次,我參加在臺北一個學校的畢業典禮,在我說話之前,有好多長長的講演。輪到我說話時,已經十一點半了。我站起來說:「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聽了一發愣,隨後哄堂大笑。報紙上登了出來,成了我說的第一流的笑話,其實是一時興之所至脫口而出的。(林語堂《八十自敘》)
我們都知道,林語堂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大師,也是有名的幽默大師。他的幽默之語很多,其中,尤以「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一句傳播最為廣泛,成為「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名言」。
那麼,這句話為什麼會成為「大眾所熟知的名言」呢?
這是因為林語堂先生運用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表達策略,這個策略便是比喻。
所謂「比喻」,就是通過聯想將兩個在本質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由某一相似性特點而直接聯繫搭掛到一起,從而使其語意表達具有形象、生動、傳神效果的一種語言表達策略。修辭學上名之為「比喻」格。
上述林語堂先生的話之所以成為名言,為人所稱妙,關鍵就在於他出人意表地將「紳士的講演」與「女人的裙子」這兩個在本質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經由「短好,短易引人回味思索」這一相似點聯繫搭掛到一起,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紳士的講演應該簡明扼要,要給聽眾留下回味的餘地,才能令聽眾有意猶未盡的美感。如果紳士的講演囉唆冗長,說了半天還不知所云,徒然浪費聽眾時間,那定然會讓聽眾生厭的。」
但是,如果林語堂真的用這樣理性、直接的語言來表達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雖然語意表達很充足,道理說得很透徹,卻成了令人頭大乏味的說教,不能成為名言妙語為人傳誦了。
如果林語堂先生這樣說:「紳士的講演,越短越好」,儘管表達更簡潔,語言更經濟,但卻像女人穿的超短裙短到了沒有的地步,也頓失韻味了。
比喻作為一種表達策略,是人們普遍會使用的語言策略。但是,要運用得好卻是不易的。我們之所以讚賞林語堂先生的這個妙喻,是因為他比得好,喻得妙。
首先,喻體的選擇特別高妙。用「女人的裙子」作喻體來與本體「紳士的講演」匹配,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出人意表,這一點就高人一籌。
其次,更仔細地分析,「紳士」對「女人」,自然;「演講」對「裙子」,新穎。
再次,「紳士的講演」與「女人的裙子」相聯繫,搭掛合理。因為演講者的演講說得簡潔,意思點到為止,往往會給人留下回味的空間;女人之所以要穿裙子是要突出其形體美,如果裙子過長就沒有這種效果。這種超短裙短得恰到好處,既可以盡現女性特別是青年女性的形體美,又足以讓男性想入非非而為之意亂情迷,心搖神蕩。
林語堂先生,是一位受過西方教育的學者,曾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又是生性浪漫且幽默感十足的作家,所以才會出人意料地拿「女人的裙子」來作比喻。不僅比得新穎,而且合集、自然,將本來平平淡淡的話說的趣味盎然。這就是林語堂的高明之處,堪稱妙筆生花,讓人精神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