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遠在線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時間精力都在被隨時幹擾,這樣容易導致我們無法集中精力、思緒開小差、低效工作。
根據精力管理金字塔,由底層往上是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各自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根據底層的精力會影響上層的精力,我們好不容易等到周末的時間,發現睡一個長長的覺也不能彌補自己的精神疲勞。
我們活在一個一切皆可外包的時代,衣食住行的各種商品和服務都可以買到:吃飯叫外賣;買衣服有淘寶;出行有滴滴打車……只要你有錢,一切都很便利。可偏偏有些人放棄這些便利,更願意親力親為:自己烘焙、做家具、做皮具、做香皂……
買一個不就行了,為什麼要自己做呢?他們會告訴你,我不是為了製作一個物品本身,而是當手開始工作的那一刻,我們的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是在一起。換言之,手作過的過程就是自己的詩和遠方。
01 手作是什麼?
「手作」是一個最早由日本傳入的名詞,意思是「手工製作」或「手工勞作」。比如,做飯、做木工活、織毛衣、做皮具、製作陶藝等。廣義上來說,腦力勞動以外的,需要動手的一切勞作,都可以算手作。
其實,「手作」在中國一直都存在,還有人將其變成手工藝品,這些人就是手藝人。
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更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去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李宗盛
手藝的最初,是原始的為滿足自身用途的初心,是對品味和生活細節的執拗,是因為機器製作缺乏生機,所以會手工製作,是因為工作燃料的危害,所以植物染,是不想讓中國的手藝藝術在功利面前變得毫無抵抗力,讓這些流逝的價值成為別人發展的動力。
手作,是一種生活的質地,像是在尋找一種肩背的精緻,一種手握的飽滿與厚重,一種執拗和極致。
風靡已久的《秘密花園》就是手作的一種。在白色的精細圖案上塗色,可以減壓。因為它要求你集中精力、專注而細緻,會逐漸達到一種「心流」的狀態。這種狀態下,負面情緒、焦慮都會被排除掉,起到很好的減壓作用,類似於冥想中的禪定,也被稱為「動態冥想」。
為什麼手作會帶給人如此強烈的沉浸感和幸福感?這裡面「手」是關鍵。
人類獲取觸感的主要來源是手,看到很有趣的東西時,你總希望摸一摸,才算最後完成了。從心理學上講, 觸感決定著人最終的體驗質量 。當你用手去重新接觸、體驗外界的時候,我們就在重建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02 手作的三個好處
1. 手作是一種更好的休息
手被認為是人類的「第二大腦」。科學研究發現,當手指在做複雜、有意識的動作時,大腦的血流量比平時增加了1/3。所以,動手勞動不只是做東西那麼簡單,在動手的時候,也在為自己的大腦按摩。很多職場人都承受著高壓力、快節奏、超負荷的工作,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覺,而是開始手作。
它也符合兩個FREE,Free time 和 Free will。在手作的過程中,我們是完全自由安排時間,也完全自由意志選擇活動。這樣的休息是除了工作和完成社會義務後的第三個人生精彩頻道。
2. 獲得掌控感和專注感
我們的日常工作很多時候都需要團隊協作,需要較長周期的反饋,需要在電子屏幕上互動,人成為網絡的一部分,被裹挾著停不下來。好像一切都因為外界的隨時變化,沒有辦法獲得掌控感和專注感。
「由靜生定、由定生慧」,如果人的精神一直不能靜下來,也不存在什麼定和慧,這就是大部分人不幸福的原因。
當你思考怎麼製作一個蛋糕的時候,所有材料都在桌面上,要什麼、怎麼做都是很清晰的,每完成一步都能在短時間內有及時有效的反饋,一切都只取決於你的雙手。這時,你就會感到安靜、專注,不再關注除了眼前事物的其他任何事情,找到了心流的通道,回歸內心的安寧,重獲一種強大的掌控感。
3. 手作是一種有溫度的禮物
相比於那些定製的,由他人完成的精緻禮物來說,雖然親手製作的東西往往看上去毛毛糙糙,不如機器製品好看、品質高,但它自帶溫度。比如, 家人生日,親手烤一個蛋糕;求婚,送一枚親手打造的戒指;桌上,放一個自己燒制的陶器……
它們都是獨一無二、自帶溫度、別有特色的。畢竟,能為對方花時間的人,比能為對方花錢的人更重要。
03 流行的手作方式
1. 陶藝:天然的親密利器
在《人鬼情未了》這部經典的電影中,男女主人公的手貼在一起,在旋轉的泥板上做陶器,在浪漫的旋律中,男主角消失不見……
陶藝是一種一個人或幾個人都可以進行的手作。
陶藝的制胚過程,非常考驗一個人耐心和穩定性;燒制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醞釀,充滿期待的漫長而幸福的過程。
陶瓷原料大部分都是泥土,加上水後,觸感跟人的肌膚非常相似。人摸著溼潤的泥土,會有天然的親密感。很適合情侶或親子一起來做,安全性也很高的手作。
2. 包包:包治百病
一個手工製作的包包,從一張原始的皮料,到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經歷打版、下料、打斬、縫製、 打磨、封邊等近十道工序,費時費力。哪怕只是做一個小錢包,也要花上幾天時間。
一旦一個小錢包完成,強烈的成就感會讓你忍不住繼續做大長包、小掛包、大書包,根本停不下來。
這裡頭的學問不只是它自身的質量,更是你用它的態度。在使用的歲月裡,賦予它生命,它會有包漿,有時間的記憶。
3. 做飯:養好自己的胃
這是手作最簡單的起步方式,但不是指煮個方便麵,煎個雞蛋之類的,是專門用一段時間,從設計食譜、買菜、切菜、烹飪、擺盤、聚會……這是一個精細的、完整的過程。
《日食記》是一檔很受歡迎的美食製作節目,看著製作的整個過程,人都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手作有很多種方式,比如釀酒、塗色、陶藝、烘焙、製作玩具、紡織小玩具......手是人的第二大腦,當用手去重新認識世界,你會重新感受投入和沉浸。通過手的勞作,給自己一份有溫度的禮物,抵達心的充盈。
今日精進
平常你的手作方式都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