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豫有約》主持人陳魯豫一直有不間斷的話題,那句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我不信,不可能……」曾為她招來不少黑料。
在業內看來,這其實是魯豫的大智若愚,她代表的是觀眾的反應,很多時候「尬聊」是站在觀眾的角度有意降維,看似淺薄實為滿足節目受眾的好奇心,「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也讓更多故事以真面目呈現在公眾面前。
曾獲「訪談節目主持第一人」的至高榮譽
1970年出生的陳魯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上學時就進入中央電視臺擔任《藝苑風景線》欄目主持人。
初出茅廬的她憑著一股子幹勁兒,1994年就榮獲「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
26歲那年,魯豫離開央視加入鳳凰衛視,之後擔任《魯豫有約》主持人,被媒體贊為「東方奧普拉」。2010年入選《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
魯豫曾參與主持許多重大新聞直播節目,像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千禧之旅、黛安娜王芬葬禮等,多次獲得獎項,「最佳新聞節目女主持人」、「2006年鳳凰衛視最佳主持人」、「2016年度十大影響力電視操盤手」等,被譽為鳳凰衛視當家花旦之一。
2002年,鳳凰衛視為她量身打造《魯豫有約》訪談節目,這檔王牌節目開播至今已達18年之久,播出超過3000集,曾被《時代周刊》評為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之一。
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是她從小的志向
魯豫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努力和勤奮這些關鍵詞,她之所以成為著名主持人,跟從小家庭環境和父母職業也有一定關係。
父母是文革前的大學生,爸爸學歷斯瓦西裡語,媽媽學的是孟加拉語,都是國際廣播臺的播音員。從小耳濡目染,陳魯豫對播音主持產生了濃厚興趣。
年幼的她喜愛讀書,常常把自己埋在書堆裡。上學期間也讀了很多人物傳記,為以後主持訪談節目打下良好的基礎,讀書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她非凡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外人看來,央視主持人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職業,她的離開讓許多人不解。跳出央視進了鳳凰衛視,魯豫敢於打破舒適區,充分證明魄力和膽識非常人能比。
「節目本身沒有問題,但沒辦法提供我所需要的舞臺,我感受到自己體內蘊藏的力量找不到釋放它的場所,這讓我痛苦不堪。」為什麼離開央視?魯豫如此解答。
那時《鳳凰衛視》的節目7點開播,每天4點就要起床著手準備,這種辛苦也非常人能夠承受。為了《魯豫有約》,她成了大家眼裡的工作狂,數十年如一日,傾盡所有心血。
自帶招黑體質?還是專業能力被誤解
說起魯豫「招黑」,網絡上曾流傳她被清華教授批評:「沒文化」!說她坐在舞臺中央翹二郎腿,和德高望重的長者握手時不起身,沒有表示出特有的尊重。
有網友曝光她在採訪中的尬聊現場:
有一次魯豫採訪梁靜茹。
魯豫問道:「你會做菜嗎?」梁靜茹:「我很會做飯,尤其是馬來西亞的料理。」魯豫:「北京菜你會做嗎?」梁靜茹:「北京菜?北京烤鴨嗎?那個太複雜了,我不會,什麼是北京菜?」魯豫:「比如,麻婆豆腐。」梁靜茹:「那個是四川菜。」魯豫:………
還有一次魯豫採訪姚明。
魯豫問姚明:是不是在體校的孩子都不是很聰明?姚明禮貌回應:你這是偏見啊,有歧視。還是要學習的,因為多數時間都在訓練,要比其他孩子花更多心思學習。魯豫:「跟中國人交流有必要用英語嗎?」姚明臉色變差,回答:「一般從外貌上也判斷不出對方是中國人,而且待在美國,主要也是用英文交流,所以習慣用英文聊天。」
許多人害怕上魯豫的節目,因為她的問題通常比較尖銳、直接,網曝有很多嘉賓甚至想逃離現場。
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流言,團隊贊她:魯豫是一個會裝傻的主持人。她只想讓嘉賓說出最真實的想法,讓觀眾看到他們最真實的反應。
有人說魯豫主持節目不備稿,沒有邏輯,無釐頭,白巖松卻贊她:魯豫的專業基礎很好,她的訪談無招勝有招。
魯豫骨瘦如柴,體內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面對種種非議她沒有站出來為自己發聲,而是用節目的生命力告訴觀眾,時至今日她依舊相信「真誠」二字的力量。
統籌:童說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