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什麼值得買眾測報告,超輕十三為眾測產品。作為對比一併拆解的Wave Idaten Dyna是自費購買的,之前做過評測。
提到國產跑鞋,大家的第一反應一般都是沒啥技術、又重又硬,對鞋稍微有些挑剔的跑友大多會繞著走(當然,有些人不挑鞋)。儘管李寧的專業跑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口碑,多威長期流行於高水平業餘/職業運動員之間(今年重馬211獲得裡約奧運會資格的董國建選手,日常的訓練鞋就是多威,他是五十公斤級小體重選手。消息來源是值得買站內目前最高水平、安徽田徑隊隊員吳向東,他跑的多是半程馬拉松,前段時間一次半馬比賽以66分的成績幹翻了兩個黑哥們兒拿了第一,今年重馬225,應該是他的第三次全馬,不過他還不太適應全馬,重馬的最後5K掉速嚴重,他自己不太滿意。田徑隊給他發的贊助鞋是李寧的,我與向東君一致認為簡直就是李寧標的山寨多威,他反正是訓練、比賽都不會穿的。他自己的訓練鞋有DS Trainer,賽用鞋是耐克),但即便有一些像樣的慢跑鞋和競速鞋,國產跑鞋仍然不會進入大多對跑鞋有所選擇的跑者的第一選鞋梯隊。這確實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國產廠商在跑鞋技術、尤其是材料技術上的劣勢(中底材料的緩衝/鞋重比不高,就會導致又重又硬,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就這麼評價特步的"專業"跑鞋)。因此,在李寧推出了不足200g的超輕十三以後,我十分好奇在如此低的重量下,它的緩衝到底有多少、跑起來到底會有多硬。先把結論擺在這裡:我認為超輕十三的減重主要來自一層式編織鞋面(然而這鞋面幾乎沒有延展性和彈性,和flyknit等彈性編織鞋面有很大不同),鞋底的整體緩衝量級應該在wave idaten dyna水平(220g級別,基本對應於美津濃的國際產品wave hitogami馬拉松訓練/競速鞋,是一雙較為硬朗的輕量跑鞋),但相比idaten而言緩震更偏向於後跟。
本身我是絕對不寫鞋盒子這種開箱才寫的東西的,它和跑鞋本身毫無關係。不過這次超輕十三的骨灰盒 造型確實挺有意思,就是上面寫個英文Super Light我感覺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簡直像在古墓裡歷經千辛萬苦撈出來個古董,翻過來一看底盤上印著made in china一樣。我隨手P了下把字換成了中文,電腦上沒中文字庫這個字體湊活看吧。如果以後他們真要設計中文鞋盒肯定比這個好看。
鞋形與尺碼
(本文中跑鞋商品圖不做特別說明均來自Running Warehouse)
最左側的Wave Idaten Dyna雖然身為日系輕量跑鞋,但沒有明顯的窄楦設計,和常規慢跑鞋鞋形相近。超輕十三則像是使用了競速楦,俯視時頗似釘鞋,中足後跟收得很窄,鞋頭較尖。我在右側放了另外兩隻鞋的商品圖作為類比,左邊是慢跑鞋Mizuno Wave Enigma 5,右邊是中長跑釘鞋ASICS Cosmoracer MD。超輕十三較窄的中足、後跟、鞋頭可能會導致部分跑者需要選擇更大的碼數。但實際上,超輕十三有明顯的偏碼。
以上三雙鞋墊分別是US 9.5碼的李寧雲二代冬季防水版的漢麻鞋墊,US 9碼的ASICS Ortholite鞋墊,以及US 9.5碼的李寧超輕十三鞋墊。眾所周知,鞋墊能反映鞋的真實內長,而各種尺碼之中JP碼就是為了對應於這種真實內長,與JP碼基本對應的US碼也與內長有對應關係。因此選擇國際廠商的跑鞋時選相同US碼基本就能拿到同樣的內長。然而鞋墊清楚地顯示,同樣是US 9.5碼,超輕十三基本要比雲二代大半碼,這算同品牌內明顯偏碼了。如果在品牌之外來說,我在能穿US 9碼鞋的時候(因為我有更換鞋墊的習慣,所以幾乎所有跑鞋都換了9碼的ASICS鞋墊),雲二代冬季版卻需要US 9.5碼才不擠腳,而US 9.5的超輕十三明顯是要比US 9的更長,但我說不好它更接近US 9.5還是更接近US 10。
鞋面
(沒有logo的)一體編織式鞋面這個應該是這雙鞋最大的特點,也應該是相對上代最大的升級(上代詳見光年的評測,我並沒有上代,但目測鞋底的材料技術和材料用量並沒有多少區別,重量的降低程度也大概在編織鞋面減重的效應量之內,大約10%左右)。最早正式在產品上推出這種鞋面技術的應該是nike,還告阿迪的primeknit侵權,最後沒告下來,被德國法院取消了專利。現在編織鞋越出越多,Puma有了Ignite Proknit,後起之秀UA也出了一雙編織型的跑鞋Speedform Slingshot並開始逐漸鋪開,斯凱奇也開始在輕量跑鞋上使用編織鞋面。然而,nike在flyknit上專利布局很廣,被取消的僅僅是在德國地區的一項專利。在中國地區,阿迪耐克對自己的編織鞋面都有數項專利保護仍然有效,國產編織鞋並不能高枕無憂。(關於專利的內容來源於百度貼吧,吧友的圖來自 吹IP。另一句題外話,Nike的外置氣墊技術AirMax專利已經過期,任何廠商都可以隨意使用類似的設計了)
主流鞋面的結構可以分為網面(常用詞為mesh)和支撐條(常用詞為overlay)兩部分。網面透氣、重量輕,但一般的網面維持不住自身形狀,更別提良好的固定能力和鞋面支撐性了,所以要在網面上加支撐條。極少數跑鞋因為使用了很厚的鞋面(有的厚得跟棉拖鞋有一比),鞋面自身就能維持住形狀,所以幾乎沒有支撐條,典例之一就是AltraTorin 1.5,不過這類鞋是極少數。大多數鞋還是網面支撐條結構,網面的工藝基本沒啥說的,但支撐條則有些名堂,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同一跑鞋上可以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支撐物):
(上圖為ASICS GT 2000 4)
1.傳統縫線皮革支撐條
許多較為傳統的型號至今大量使用這類支撐條,比如美津濃亞瑟士兩家日本大廠僅在亞洲區銷售的一些輕量跑鞋(虎走Tarther、Wave Idaten系列等)。一些不以皮革支撐條為主體的鞋在需要高強度補強或支撐的部分也會使用這種支撐條。從一些高清商品圖上就能很容易分辨出這類鞋面,支撐條邊緣會有明顯的縫線。
優點:結實,因此耐用而且鞋面支撐性強;柔性較好,很容易彎成弧線,所以較為貼合腳型(其實柔性好也是耐用的一個原因,不容易產生彎折疲勞)。
缺點:重;固定皮革所需要的縫線工藝有可能導致磨腳。
現在無縫鞋面在廣告上是個很大的噱頭,但這真的能好多少嗎?實用性上,除了爭分奪秒沒工夫穿襪子的鐵人三項需要光腳穿鞋以外,無縫鞋面其實不是必要的,屢創世界紀錄的adios至今都沒無縫化(混合了皮革支撐條和薄膜支撐條),亞洲兩家大廠的頂級馬拉松競速鞋虎走和wave spacer(現在出了新型號wave emperor「皇速」)也從不認為自己需要無縫。無縫做得最好的跑鞋大廠是在很多人刻板印象中跑鞋「不專業」的耐克[手動微笑],而2015波士頓馬拉松中,出場率第四為adidas 9.43%,第五為Nike 8.91%,之後是Mizuno 7.83%,七家大廠裡墊底的是NB 6.79%(常年佔據馬拉松出場率冠軍的Asics為25.12%,近幾年銷售額大幅反超ASICS的Brooks為19.04%,Saucony為11.38%。數據來源為ShoeRanger,不過對這種數據不要過分看重,那都是別人的腳投的票,和你自己的腳毫無關係,要是說我在跑鞋和跑步科學方面學到了什麼,那就是跑者之間個體差異太大,所以很多問題非常複雜,沒有簡單的答案,跑鞋選擇就是這種複雜的問題)。
另外,個人認為目前的鞋面和鞋墊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襪子的貼合度(比如說,鞋頭是一定要給腳趾留空餘的),沒貼合度就沒法和襪子比吸汗性,而裸腳出汗以後接觸鞋墊的那種腳感我個人完全無法接受。而一旦穿上襪子,鞋面無縫與否就沒那麼重要了。
(上圖為Saucony Ride 9)
2.薄膜支撐條
這是目前最流行的鞋面支撐條,守舊如Asics都在自己的主力跑鞋上使用了這類支撐條。這類支撐條使用的材料一般是塑膠(比如TPU),通過熱熔(melt)、列印(print)等技術把很薄的支撐條固定到網布上。它的出現就是為了彌補皮革條的劣勢,但與此同時,皮革的優勢正是它的劣勢。
優點:更輕(這點是最重要的,現在跑鞋界整體都在越做越輕);無縫。
缺點:剛性較大,可能不太貼腳;部分薄膜鞋面強度不佳。我之前評測的kinvara 5就是這兩大劣勢的最好體現:支撐條剛性很強,受壓會變成折線而不是弧線,貼不住腳;折線的彎折處容易發生材料疲勞,可能會裂,我自己的沒裂(雖然總覺得它活不久),但有人穿kinvara跑了個全馬外層鞋面就裂了,全靠內靴固定住腳。
以上兩種鞋面幾乎涵蓋了ASICS、Brooks、Mizuno、New Balance、Saucony和絕大多數小眾跑鞋的產品。例外的主要是兩家全球體育巨頭,阿迪和耐克。
(上圖為adidas Energy Boost 2 ESM)
阿迪在使用皮革和薄膜支撐條之外,還會大量使用硬質TPU支撐條。硬質TPU是常見的硬質支撐物,手感就是硬塑料殼子,常用於跑鞋的後跟和鞋頭部分作為硬質支撐。而阿迪在大量專業跑鞋上使用了TPU製成的三道槓作為中足支撐條(可能是因為Boost太軟會有穩定性問題,所以阿迪就在鞋面上大大增強了支撐)。
(上圖為Nike Flyknit Racer)
另一家巨頭耐克則是鞋面無縫化、一體化的最佳代表,其Flyknit編織鞋面有所謂的襪套貼合。襪子為什麼遠比一般鞋貼腳?因為襪子在橫向和縱向上都有很強的織物彈性,能完全靠彈力綁在腳上。傳統的網面支撐條結構鞋面整體來說只略有延展性,彈性很弱:網面本身可能會有一點延展性和彈性(阿迪techfit即為彈性網面),但支撐條(無論是皮革還是薄膜)則沒多少彈性。而flyknit技術一方面把支撐條和網面做在了同一片織物上,使得跑鞋重量獲得了減輕;另一方面,它也不再有涇渭分明的網面和支撐條,flyknit鞋面上負責支撐的區域並不像傳統支撐條那樣排布(真正明顯的支撐結構其實只有中足的flywire)。flyknit無論是類似網面的區域還是負責支撐的區域都具有一定的彈性,達到了真正的襪套貼合,光年表示(這是第一屆值友節上和光年聊跑鞋他提到的),flyknit free 3.0穿著走了一天腳背上都是鞋面的印子(光年評測、Runblogger評測、sole review評測均評價此鞋超級緊),可見貼合得有多緊(所以這款鞋壓腳背現象嚴重)。阿迪的primeknit、puma的proknit相比之下延展性和彈性更強,沒那麼有壓迫感。UA的Slingshot和這幾家還有挺大區別,是分段壓縮的設計。
Nike在有襪套貼合的flyknit鞋面的加持下新出了兩款鞋底靈活性極高的跑鞋:LunarEpic(大底有5個能獨立活動且活動性很高的Lunar活塞)和Free RN Motion(據說鞋底長度變化最大可達腳的一碼,而寬度變化則能達到兩碼)。使用沒多少彈性的傳統鞋面顯然是不能在鞋底高度變形的時候保持腳的穩定性的,必須得靠彈性編織鞋面。同時,這兩雙鞋的鞋面上已經快看不出支撐條設計範式的殘餘了。
而李寧超輕十三的鞋面和各家國際廠商的編織鞋面還有很大不同。從工藝上說,超輕十三確實是編織鞋面,用聚酯紗線編織出的一層織物作為鞋面主體,在這一片織物上同時有類似支撐條的區域和類似網面的區域。但是和幾家著名編織鞋面生產者相比,超輕十三的鞋面還是更趨近傳統鞋面,因為和那幾種編織鞋面不同,李寧的編織鞋面幾乎沒有任何延展性,就更不用提彈性了。鞋面的一些設計特徵也印證了這一點:
1.李寧用了高硬度、厚度的一圈TPU在鞋帶孔和腳踝處作為補強,那一圈能反光的TPU的硬度簡直感人至深、令人髮指。而耐克幾雙最有襪套效果的flyknit,腳踝部分都是類似襪筒的高彈性材料。
2.極其明顯的支撐條與網面的分區(講真,這鞋頭的支撐條排布和頭圖那雙Wave Idaten Dyna有點相像)。我上面提過,在使用編織技術的過程中,設計師已經不局限於支撐條、網面涇渭分明的設計範式了。
除了鞋面特性、設計風格的區別外,我認為把超輕十三叫一體織還存在別的問題——中足和後跟處的鞋面並不是純編織面,至少不是同前掌一般的編織面。在中足部位,鞋面由單線編織面過渡為混合鞋面,此時編織線作為縱向骨架,在編織線之間有橫向的硬塑料質感的透明線(被稱為MONO紗線)。這種混合鞋面明顯比前掌鞋面要硬挺,變得不那麼像編織鞋面,不過好在作為縱向骨架的紗線很容易彎折,而MONO紗線又是橫向排布的,因此沒有過分影響鞋面的彎折度。在後跟處,超輕十三的設計就更不是編織跑鞋的樣子了,它有明顯的硬質後跟腳杯,以及一圈TPU鞋口補強。這些設計顯然是從最最傳統的跑鞋上借鑑來的,加強了硬質支撐,但失去了編織鞋面的柔軟特性。但如果換個角度,按我之前說的,不把它看做一般的編織鞋面,而是看做編織化的傳統鞋面,那這些設計就都很容易理解了。
(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出,前掌部分的鞋面和中後足部分的鞋面使用了不同的工藝)
另外就是鞋舌了。flyknit鞋面會把鞋舌和兩側鞋面縫在一起,而超輕十三明顯是傳統的分離式鞋舌。單層織物構成的鞋舌很薄很寬,表明也較為粗糙。儘管超輕十三沒有任何特定的防鞋舌偏移的設計,但實跑時鞋舌幾乎沒有偏移。
分析完了這些零零碎碎的技術細節,超輕十三鞋面的總體感受究竟如何呢?
總體而言,超輕十三給我的感受與Idaten類似,在調整好鞋帶以後,鞋面穩而不緊。
超輕十三的鞋帶似乎是3M反光鞋帶,手感比一般鞋帶硬,而且很澀很澀,以至於不手動鬆開幾截鞋帶就沒法把腳塞進鞋裡,而一般跑鞋在把腳往鞋裡塞的過程中後幾截鞋帶會被自然撐開。可惜的是這種巨大的摩擦力僅限於鞋帶與鞋帶孔接觸的時候,鞋帶與鞋帶之間的摩擦力就一般般了。
在把腳塞進鞋,再繫緊鞋帶之後,超輕十三就有了很穩固的包裹。這種包裹並不是所謂的襪套貼合,只有free 3.0 flyknit等真正的彈性一體鞋面才有襪套貼合,鞋舌獨立且鞋面幾乎無延展性的超輕十三在包裹表現上更接近傳統皮革網面。編織鞋面的易彎折度本身就與皮革媲美(如果不是更好的話),超輕十三還有明顯的編織支撐條,最終結果自然會接近皮革網面,而不是薄膜網面。
雖然從外側看超輕十三比我的Idaten更窄,但也許是因為鞋面薄,內部空間大,實際感受可以稱之為舒適寬鬆,尤其是前掌蹠球部的位置,那個部分即使從外面看都與Idaten寬度相近。但寬鬆不意味著不穩,幾乎沒有延展性的鞋面一旦被鞋帶繫緊以後就不會有多大的活動度了,即使速跑都不會脫腳。鞋面支撐性理論上說沒法和皮革網布鞋面比,不過我對鞋面支撐性的需求就非常低,只要有基本的穩定性就足以,也因此我沒法評論超輕十三的鞋面支撐性究竟如何,即使它支撐性很差我也分辨不出來。
在行走時,由於硬質TPU補強的鞋帶孔不易彎折,我有時會感到這兩條TPU會壓腳背。但跑起來時反而沒有感覺了。
鞋面的拆解與稱重
編織鞋面的一大優勢就是重量。在實跑時我就感覺超輕十三鞋面比Idaten清爽,拆解之後的稱重數據證實了我的感受。
稱重用的電子稱精確度達0.01g,我會多次稱重保證沒有因為鞋的擺放而嚴重影響數值。稱本身在0.01g的數量級上會有數據浮動,但從實際角度考慮,即使精確到1g也已經算過於精確了,跑鞋左右腳的重量差異都很少小於1g。所以每張圖片下方給的文字數值僅精確到1g(使用銀行家捨入法)。(註:兩雙稱重的鞋都實跑過,外底都有明顯磨損,可能由於雙腳磨損程度不同導致重量誤差)
US 9.5碼的李寧超輕十三左腳重199g,右腳重191g。US 9碼的Wave Idaten Dyna左腳重213g,右腳重214g。
拆解稱重的均是左腳的鞋,也就是用超輕十三中較重的那隻對比Idaten較輕的那隻。
Wave Idaten Dyna鞋面重74g,鞋底重118g,加上鞋墊的鞋底重139g。
超輕十三鞋面重61g,鞋底重122g,加上鞋墊的鞋底重139g。
兩款鞋 鞋墊+鞋底的重量幾乎相同(139g),整鞋的重量差異幾乎全在於鞋面(74g VS 61g)。這還是用超輕十三裡重的那雙對比美津濃輕的那雙的結果。看起來編織鞋面的減重效果確實不錯。
再來看一眼拆下來的鞋面
李寧的鞋面除了鞋舌外是近乎一體的單層織物。後跟處露出來的白色月牙是硬質腳杯。
美津濃的鞋面明顯更厚更繁複,有明顯的縫線。上方那一條傻大黑粗的斷口是被割斷的皮革支撐條(不僅僅是鏡頭透視導致的問題,實際上那個皮革真的厚,拿Victorinox割起來都不是很利索)。
中底
我們終於要回答這個關鍵問題:超輕十三的鞋底到底有多硬?輕量跑鞋本來就偏硬,國產廠商材料技術也確實有差距,所以毫無疑問這肯定不是一雙軟的鞋,問題只在於,它硬的程度是否合理,是否相對自己的重量而言沒那麼硬。
其實在文章開頭我就簡要回答了這個問題,超輕十三硬的程度和美津濃Idaten Dyna差不多,但前掌更硬,後跟更軟。當時做出這種腳感對比的時候我還沒有進行拆解稱重(這顯然是廢話,拆了鞋還怎麼進行腳感對比),純粹是靠自己燒了不少輕量跑鞋的腳去對比。拆解之後,我驚奇地發現,兩者鞋底+鞋墊的重量幾乎相同,這也就意味著,它們本來就是同重量級別的產品,只是超輕十三靠編織鞋面把自己的重量下調了一檔,而沒有這種劇變的鞋底和美津濃有大體接近的水準,以相近的重量提供了相近的緩震。有些國產跑鞋由於材料不行,緩衝鞋重比不高,導致鞋又重又硬,而超輕十三不在此列。超輕十三當然算硬,但它的重量對得起這個硬度,這很不容易。
在進行腳感對比之前,我先要做一些說明。由於每個人對鞋的感受存在相當相當大的個體差異,連軟硬都下不了定論,所以跑鞋的腳感有點玄學。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先提供評測者本身儘可能詳細的跑者信息(跑者的狀況越相近,對鞋的感受就越可能相近),其次是和其他跑鞋的腳感進行對比,通過相對坐標也許就能推導出絕對坐標的大體位置(比如說通過與hitogami、wave rider進行對比,就能把sayonara定位到兩者之間。不過因為對跑鞋的感受還是因人而異的,這種推導免不了出問題)。
我是一個五十公斤級跑者,習慣配速一般在5分內,習慣穿輕量跑鞋。習慣距離在10k左右。步頻一般190左右,配速高的時候能到200,步頻最低180左右。基本只能感受到跑鞋的前掌緩震,但應該不算硬核前掌跑者,跑鞋一般後跟外側磨損最快(數據顯示,跑者自檢跑姿的能力其實是非常差的,我不敢妄言自己到底是前掌、後跟還是中足跑法)。根據磨損和腳印測量來看足型可能是中正,但內旋控制理論基本不靠譜,內旋這個動作其實是很難準確測量的,只有少數足型測量法顯現出足型和受傷可能有關(數據最好的大概是FPI和舟骨落差),但和跑鞋廠商、跑者自己使用的這些粗略的測量法基本沒啥關係,而且最重要的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市面上的支撐跑鞋能降低傷率,目前僅有一項實驗表明有一種內旋控制技術能減少過度內旋足的傷率,而那個技術與市面上絕大多數跑鞋都不同(由迪卡儂贊助的這項試驗直接催生了16年快羚徑kiprun系列的兩雙慢跑鞋,它們與我見過的其他任何支撐跑鞋都不同),所以就別管按腳型選鞋這一套了。
我進行跑鞋腳感對比的方法包括兩腳穿不同的鞋進行實跑(但這麼玩兒不敢跑長了,怕出事),以及進行輪換跑,先穿Idaten跑幾千米,然後迅速換成超輕十三接著跑幾千。
超輕十三原裝鞋墊是網格狀EVA鞋墊,但我有時會更換成Ortholite鞋墊。Idaten的原裝鞋墊也是EVA的,然而我早換了Ortholite鞋墊。Ortholite鞋墊比原裝EVA鞋墊綿軟,能略微增強緩衝,但也削弱了回彈,鑑於超輕十三屬於較硬的鞋,我個人的優先選擇是Ortholite鞋墊。
從總體上來說,這倆跑鞋的緩衝量級很接近,沒有誰多誰少這種明顯的差異。與之相對的是,Idaten對應的國際市場產品Wave hitogami和Idaten雖然定位、重量相近,但有明顯的緩衝量差異,hitogami腳感上明顯更綿軟,有點像多墊了一雙Ortholite鞋墊的感覺,踩下去的時候更軟,但抬腳時反饋明顯更弱更慢。而超輕十三和Idaten就沒有這麼明顯的差異,Idaten並不比超輕十三更軟,至少它不是從頭到尾都比超輕十三軟。事實上,在從Idaten切換到超輕十三再繼續跑的過程中,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似乎有人把之前那雙鞋的前掌削薄、後跟墊高了。它們的總體緩衝量相近,但緩衝的分配十分不同。
雖然看起來超輕十三前掌比Idaten厚不少(Idaten前掌的中底大概10mm左右的厚度),但實際的緩衝似乎更少,乃至於切換到超輕十三時我覺得前掌比Idaten還要薄,緩衝明顯薄了一層,反饋明顯加強了。這種反饋不像是材料彈力,更像是純粹由於緩衝變少導致的地面反饋增強,也就是說,超輕十三更厚的前掌反而有更猛烈的路感,路感的強度已經在逼近更輕的競速鞋了。與之相對的是後跟,儘管我一般感覺不到明顯的後跟緩震,但切換到超輕十三時就會覺得後跟下明顯多了一些緩衝材料,儘管後跟仍然說不上軟,但如果我調整步法把壓力更多放在後跟上,就能明顯感到這些緩衝是能起作用的。從總體調校來看,Idaten比超輕十三更適合前掌或中足跑法,超輕十三似乎是一雙為典型後跟跑者設計的輕量跑鞋。其實從跑鞋受眾來看,跑鞋越輕量,使用前掌或中足跑法的人就越多,所以講道理輕量跑鞋應該比慢跑鞋更注重前掌緩衝才對,然而李寧似乎不這麼認為。
但李寧的前掌緩衝比美津濃還弱的現象本身是有點奇怪的。美津濃並不是一個偏重前掌跑者的品牌,他們唯一使用前掌Wave 的EVO系列已經停產了,現在美津濃的輕量跑鞋只有後跟Wave。使用後跟Wave的Idaten前掌的中底厚度大概只有後跟的一半多一點,10mm左右,還沒Wave的輔助,顯然不是什麼高前掌緩震的配置。然而超輕十三竟然能做得更過分,也是奇了怪了。(當然,由於跑者的個體差異性,有些跑者覺得超輕十三前掌緩衝比Idaten好也是有可能的)
(上圖來自李寧天貓旗艦店)
我的一個猜測是超輕十三的前掌中底形狀有貓膩。在跑鞋界上翹鞋頭是標準範式之一,但鞋頭上揚一般都是在腳趾部分,都在蹠球部的前方。但超輕十三的中底似乎在中足前方不遠處就開始變薄,前掌中底的側面呈箭頭形,導致跑者在將壓力放在前掌上時,蹠球+腳趾實際踩到的是這個「箭頭」較薄的尖端,鞋底薄自然緩衝就少了,如果腳更後仰的話緩衝感就會好一些。與之相對,Idaten直到接近鞋尖的時候前掌才會明顯變薄,這樣前掌就能充分利用這10mm左右厚度的中底。
超輕十三等輕量跑鞋用的輕量發泡材料相對來說容易塌陷,可能在長跑中出現緩震衰減。而由於我目前沒能力跑很長的距離,所以無法評測超輕十三中底的緩震衰減。之前站內有個全馬sub 3的精英跑者表示,在跑到三個多小時的時候鞋底會變硬,所以不建議速度不快的跑者拿來跑全馬。
其他中底特徵
中底裡鑲嵌著一塊抗扭轉片,不過我完全沒感覺到它的存在。我本身就對這種設計不感冒,Kinvara等我很喜歡的跑鞋就沒有這種中橋結構。同時,這塊抗扭轉片也沒很大程度影響中底的整體結構,前後掌連貫性還是非常好的。
中底的邊緣有上翹,後跟處尤其明顯。這種兩側上升的鞋底結構能一定程度地增強鞋的穩定性,讓腳保持在兩側的導軌中央。然而實跑中我同樣沒發現這有啥特別的。
如果使用原裝鞋墊的話,靠抗扭轉片上的孔理論上說能有涼風從鞋底灌進來。然而再一次,我完全沒感覺到,也許是我襪子太厚了。不過鞋面本身的透氣性就已經足夠好了。
外底
讓我們承認吧,說超輕十三的外底不像這一代Saucony跑鞋(比如Triumph ISO 2)的人肯定是瞎。雖然跑鞋的外底早就高度同質化了,但Saucony的三角波外底還算是獨樹一幟的,很難與別人撞車。
實際表現呢,這種外底必然減少了橡膠的使用,有利於降低鞋重,同時分離化的外底也讓鞋更容易彎折。有人可能會質疑壽命問題,我倒是覺得外底長什麼樣子問題不大,問題關鍵還是在於外底本身的材料夠不夠耐磨。即使你鋪上一整片橡膠,如果橡膠不耐磨也白搭;如果你在最容易磨損的地方恰到好處地放置了橡膠,只要這些橡膠還頂得住,那整個外底就頂得住。
然而外底橡膠本身的耐磨程度也許就是超輕十三的最大弱點之一。這橡膠倒不至於像Saucony的那麼嬌嫩(別看Kinvara外底橡膠挺厚,磨起來快得一X),但也算不上耐磨。再加上這些外底橡膠本身就不厚,所以它作為跑鞋的壽命應該不會太久。Idaten同樣外底很薄,但X-10的耐磨度還不錯,至少比李寧和索康寧強。輕量跑鞋很多過不了300k,我不清楚超輕十三到底能撐多久。
總結
我覺得超輕十三最好的定義就如同我一直拿來對比的Idaten——這是一雙馬拉松訓練鞋,如果用來跑步,習慣了慢跑鞋的人都會覺得硬,只有習慣了輕量跑鞋的人才能較好地駕馭它。它有著設計理念類似傳統鞋面、技術則先進許多的輕量、無縫、無延展性的編織鞋面,以及調校偏向於後跟跑者的中底。外底耐磨性不是它的強項,但幾乎所有馬拉松訓練鞋在耐磨性上都不是強項。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入「什麼值得買」的超輕十三眾測報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