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周一是圖書館的閉館日。通常讀者在周六周日有休閒時間讀書,在周一工作或上課,因此圖書館為了更好地服務讀者,選擇周六周日開放,周一閉館。圖書館館員也在周末及節假日上班,在周一這天與讀者錯峰休息。
然而7月20日,恰逢閉館的麗水市圖書館卻破例為84歲的老農朱貞元敞開了大門,不僅如此,還讓老農無押金辦讀者證,破例外借十多本期刊。這背後又有怎樣暖心的故事呢?
老人名叫朱貞元,今年84歲,是位普通的農民,年輕時曾在民辦學校當過代課老師,就在7月19日,他曾坐半小時公交、步行40多分鐘來到圖書館。
第一次來時老人頭戴鬥笠、身穿藍色老式制服,面對書山書海,興奮的同時又有些手足無措。老人表示,現在年紀大了,不用再做農活了,聽說麗水有了一座新的圖書館,想來看看,也想借幾本書。因為不認識路,老人下了公交車一路打聽著走到圖書館,花了不少時間。
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最終老人選定了2本書——《山海經》和《聊齋志異》。館員為老人免押金辦理了借閱證,考慮到老人交通不便,工作人員特意辦了續借,借期延續到60天,並在小紙條上寫了還書日期提醒,夾在書裡讓他一起帶回,又把他送到圖書館最近的公交站點。
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八點多,那身熟悉的裝扮又出現在了圖書館大門口,工作人員一眼就認出了他。原來,老人不知道周一是圖書館閉館日,早上起了個大早,想到圖書館再借一些期刊。
為了來圖書館,老人一路從鄉村坐公交車,頂著烈日走了那麼久,令人動容,圖書館為老人破了兩個例:破例在閉館日打開大門,開放借閱區;破例將在館閱讀不外借的期刊讓老人帶走,並細心地替他裝到包裡。
麗水市圖書館館長季彤曦這樣解釋:他是位值得年輕人敬重和學習的長輩,也是位令人感動的愛書老人。周一閉館日的唯一讀者,帶給我們感動,更值得我們學習。
除了暖心的麗水市圖書館外,此前杭州圖書館也向流浪漢開放,讓拾荒者無門檻閱讀。去年也有"環衛工藏書7000冊,借錢也要買書"的新聞,說的是四川內江57歲環衛工劉國成從中學時便熱衷看書, 40年間將大部分的積蓄都拿來買書,目前藏書已有7000多冊,幾乎擠佔了家中大部分空間。 "人過得幸福,首先是內心的幸福。
還有火極一時的"流浪大師"沈巍,堅持在地鐵站、路邊看書,以蓬頭垢面、穿著破爛的流浪漢外表和豐富的內在間的巨大反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習"這件事永遠能帶給人快樂,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獲得知識,也是不論出身、不論年齡都被人所追求的一件事。林清弦說:"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她讀過的書。"愛讀書的人會在閱讀中不斷豐富他的大腦,培養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不會人云亦云。不讀書的人,即便走遍世界,也未必能看懂這個世界。因為讀書,你可以體驗1000種人生。而不讀書,你只能活一次!
而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安安靜靜坐下來讀一本書也成為了奢望,更多人願意選擇在上下班的地鐵、公交上,在等車的間隙,在午休的短短時光裡,利用碎片時間在手機上看一本書,上一節課,來為自己快速充電。
在線讀書、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教培機構、老師等內容創業者也抓住時機,轉型線上,以直播、視頻、音頻等模式來為用戶提供課程服務,那麼想要轉型線上要怎麼做呢?
大部分創業者會選擇最快捷的切入方式,合作教育saas技術服務商創客匠人來搭建自己的知識店鋪。比如將老師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升級成移動課堂,既可以為用戶提供課程服務,又兼具直播、社群、問答等互動功能,還可以開通線上實體商城,將實體書等教輔周邊上架到"實體商城",利用直播賣貨功能賣課賣書,優勢是能很好地沉澱用戶在自己的平臺上,避免用戶的流失。
圖書館閉館日為84歲老農一人開放,尊敬的是他那一顆嚮往知識的心,而網際網路時代,內容創業者們可以藉助一根網線,將優質的知識傳播到世界上更多的角落,靠近那一顆顆想要親近知識的心。
去讀書吧,去學習吧,去體驗那多彩的1000種人生。而不讀書,你只能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