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邦路上,相鄰兩家店面門牌上的路名卻不同。
相鄰兩戶店面,一戶門牌是大同路68-3-101號,一戶是新路街135號。
廈門網訊 (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鄔秀君) 同條路上三戶店面的門牌,是以三個不同路名來命名,不禁讓人好奇。近日,廈門老房子研究專家曾謀耀和本地文史研究者李世偉在實地走訪中山路附近老街區時,發現在鎮邦路靠近大同路的路段,有三戶店面門牌竟然是分別以「鎮邦路」「新路街」「大同路」來命名。
為何一條路上的建築門牌會出現三個路名?對此,記者專門進行走訪,廈門市行政區劃與地名學研究會專家以及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工作人員也給出解釋。
【記者走訪>>】
如此命名由來已久還有一戶有兩個不同門牌
近日,記者來到和大同路相接的鎮邦路路段發現,靠近大同路一側的一戶店面門牌是「大同路68-3-101號」,而相鄰左側的門牌是「新路街135號」,隔著一條垂直於鎮邦路的小巷,再往左側看去,這一戶門牌則是「鎮邦路105-101號」。記者站在小巷對面,有意拉開視角,能清晰地看到,這三個門牌上路名相異的店面,實際都位於鎮邦路上。
「鎮邦路103號」戶主林先生告訴記者,他出生以來,這裡的門牌就這樣命名了。林先生說,在行政區劃調整之前,這片區域是思明區和開元區的交界地帶,因此,這一帶住戶門牌命名很不規則。
記者走進這條垂直於鎮邦路的小巷發現,小巷兩側門牌都以「新路街」命名,只有一戶人家門上同時貼著「鎮邦路83」和「新路街54」兩個門牌。據一位老街坊說,這是因為這戶人家位於鎮邦路上的門是大門,巷子裡的門是後門,為了讓大家明白這是一戶前後相通的人家,所以在後門設置了兩個門牌。
這位老街坊同時提到,這片區域門牌比較複雜,應該在1949年前就這樣了。2017年更換新的二維碼門牌時,門牌上的路名也基本上都保留原來的。
【專家說法>>】
與道路先後修建有關體現城市發展的階段性
針對記者反映的情況,廈門市行政區劃與地名學研究會理事長盧志明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體現了廈門地名命名的特色,也體現了廈門城市發展的階段性,「這些門牌可以說是廈門城市建設的印記」。
據盧志明介紹,大同路是20世紀20年代末修建,鎮邦路隨後修建,而新路街則又遲於鎮邦路修建。「一個多條道路交會的地段門牌複雜,這種現象並不奇怪。」盧志明說,這是歷史形成的,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盧志明說,城市的建設有先後,地塊的應用尤其如此。新的地塊應用、新的道路修建必然會帶來新的門牌。「早期廈門的城市建設一般缺乏規劃性,地都是一塊塊開發利用,也導致了這種現象出現。」盧志明說,這些門牌也體現了城市發展的階段性。
【部門回應>>】
門牌涉及戶籍房產等信息若非必要不建議更改
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經辦人告訴記者,按照現行的門牌編制規範,我市的門牌編制分兩種情況,居民住宅區內建築物的門牌是按照居民點名+號碼來編制,比如湖濱一裡8號、育秀裡6號等;沿街且不在居民住宅區內的建築物是按照路名+號碼編制門牌號的,比如中山路1號、湖濱北路9號等。如果沿街建築物有多個出入口朝向不同道路,則以建築物的主出入口所在的路名進行編制門牌號。
至於鎮邦路門牌號出現的這種情況,該經辦人推測,這應該是歷史變遷而形成。這三個門牌在最初編制的時候,相信當時的管理人員也是遵循所在路名+號碼的規則進行編制的。只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建築物翻建、道路的改擴建等,門牌卻一直沿用原有的,導致如今同一條路上門牌出現三個路名。它們出現的地方是在緊鄰三條路交會處,這就是最好的解釋。
既然這樣,那麼有必要修改門牌嗎?該經辦人說,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對於歷史上形成的門牌,一旦修改,與地址門牌相關聯的通信、戶籍、房產、銀行、水、電、煤氣等信息都要做相應變更,會給當事人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非十分必要,一般不建議變更。如果因為門牌不合理給居民造成困擾,居民有意向調整,門牌管理單位、使用單位和居民個人達成共識,這種情況應該進行修改。」
那麼維持現狀,群眾會不會找不到這幾個地址?該經辦人補充說,2017年全市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將所有的門牌更換為二維碼門牌。群眾可以通過掃描門牌上的二維碼,將地址信息推送給對方,也可以通過「福建治安便民」公眾號裡的「智慧房屋」查找、導航,輕鬆到達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