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淺剛出生的時候,其實我不怎麼愛她。根據我的觀察,淺爸也不怎麼愛她。
理智告訴我倆,這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帶她來這個世界,就有責任把她好好養大。
但真的,養新生兒太難了。兩三個小時內就要走一次標準流程——要餵奶、拍嗝、換紙尿褲再哄睡,有時候還有額外任務,比如飛機抱洗澡撫觸按摩等等。
關鍵是,付出了這麼多,這個醜娃娃除了哭以外,對你完全沒回應。
所以那個時候,真的就是責任感驅使著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我的認知,原來不是媽媽都能做到對寶寶一見鍾情的啊!同時我很好奇,孩子是怎麼看待這個剛見面的媽媽呢,有沒有書講一講孩子的這種情感呢?
有的!
在《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大部分在家中撫育長大的孩子,1歲時都可以建立起與照料人的依戀關係。
那麼第一個問題,依戀是什麼?
換個說法可能更容易理解,依戀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孩子的安全感」。
說起安全感,稍微囉嗦兩句。成年人的安全感很好理解,就是對於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確定感、可控感。
嬰兒肯定是沒辦法獨立生存,TA生活質量的高低,基本取決於照料人是不是用心、細心、耐心、有責任心。
註:照料人可以是母親、父親、(外)祖父母、保姆等,以下均以媽媽作為指代。
因此孩子的安全感,決定因素就在於TA是不是信賴媽媽,是不是覺得跟媽媽之間的關係牢不可摧。
學術一點的說,我們討論嬰兒有沒有安全感,其實質是就是在討論寶寶與媽媽之間有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註:安全型依戀,意味著寶寶看到媽媽非常開心,面臨壓力時能從媽媽那裡得到安慰。媽媽是寶寶的安全基地,寶寶願意在媽媽的鼓勵下積極探索環境。
第二個問題,孩子與媽媽依戀關係是如何建立的呢?從出生開始,小淺對我的感情是怎麼發展的呢?
通常來說,依戀關係的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
這個階段從出生開始,大約在寶寶6周大時結束。
很多書都說,寶寶生下來就能通過味道和聲音認出來媽媽,但是它們沒說,其實這個階段,寶寶並不依戀媽媽。
在這個時期,寶寶對於媽媽的感情,有點像是鄰居關係,算認識,不過也不熟,有那麼一個模糊的印象。
誰來照顧TA,都是可以的,只要能照顧好,寶寶都接受。所以這個時候,月嫂可能比媽媽更受寶寶喜愛。
所以,在那段我不愛小淺的日子裡,小淺也不怎麼愛我!呵呵,扯平了~
這個階段大約在6周以後開始,8月齡左右結束。
這段時間的朝夕相處讓寶寶與媽媽熟悉起來了,媽媽也開始逐漸摸清寶寶的個性。比如寶寶脾氣大不大、性子急不急,對於新鮮事物接受的快不快?
現在,媽媽對於照顧寶寶愈來愈得心應手,寶寶對於媽媽的好感度也慢慢增加,親密關係逐漸形成。
寶寶也會給媽媽一些不同的待遇,比如對媽媽微笑,跟著媽媽的歌聲咿咿呀呀等,陌生人可沒有這個待遇了。
但這個時期,寶寶對於媽媽的去留並不在意,只要有其他人能夠照顧自己,他們不會抗議媽媽的離開。
不恰當的形容下,寶寶跟媽媽此時的關係可謂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這個階段大約在6~8月齡開始,18月齡~2歲期間結束。
經過漫長不懈的努力,終於,各位媽媽贏得了寶寶的信任!天道酬勤,你終於成為傳統意義上「媽媽」的定義了。在寶寶的心中,「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super star!」
現在TA非常非常依賴你,很不想離開你,吃飯的時候要你陪,玩耍的時候每隔幾秒都要回頭看看你,甚至睡覺的時候可能都要醒過來幾次查你的崗。
如果說不願意分開是愛的一種表現形式,那麼這個階段也許就是這一生中寶寶最最最最愛你的時候了。
這個階段大約在18月齡~2歲左右開始。
在2歲以後,隨著認知能力、語言與動作能力等的進一步發展,絕大部分孩子都開始理解父母的離開和返回。
寶寶現在知道,媽媽早上離開了,但是下午就會回來,這種預測能力讓他們逐漸能夠接受父母的離開。
孩子的成長是階梯狀的,也許昨天TA還因為父母的離開而哭哭啼啼,今天就一下子淡然接受了。
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可能只是覺得今天寶寶特別乖,但從寶寶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就是TA準備獨立的第一天了!
孩子與媽媽之間,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全心全意無法分離的依戀,最後落腳在彼此獨立又互相信賴的方向。這四個階段的經歷,使得孩子與媽媽建立起一種持久的情感聯結。
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係並不是生下來就有的,這個建立的過程要持續一到兩年的時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孩子與媽媽之間建立的並不是安全依戀,是另外三種不安全依戀關係。
2012年一項針對上海12~18月齡嬰兒的研究發現,約有31.8%的嬰兒與母親之間屬於不安全依戀關係。
註:關於依戀的四種類型,及其特徵請點擊這裡詳細了解「寶寶有沒有安全感?」
在養育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依戀關係的形成呢?我們如何做才能避免寶寶形成不安全依戀呢?
持續關注「小淺麻麻育兒手記」我們下次再聊聊這個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