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黃依婷
編輯丨馬詩晴
提到光伏支架,你或許很難將它和「科技」一詞聯繫起來。一個鋼鐵做的架子,有什麼科創性可言?
殊不知,在萬物「智能化」的時代,加上算法和配套軟體,光伏支架也能變「智能」。它讓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樣,始終對著太陽光照最強烈的方向。這種能夠自動調整方向的支架,有個很形象的名字——跟蹤支架。
中信博是國內跟蹤支架龍頭廠商,其出貨量已位列全球第四。最近兩年,受降補貼、限規模的「531新政」影響,中國光伏業增速放緩。然而,中信博增長勢頭卻十分強勁:2019年,公司營收22.7億,兩年複合增長率20%;淨利潤1.6億,較兩年前翻了將近3倍。
光伏支架是個十分「擁擠」的賽道,這裡的企業多達上千家,如價格戰、一窩蜂擴產而後產能過剩這類「戲碼」時不時出現。那麼,這門生意,真的好做嗎?中信博脫穎而出背後,究竟有何「秘訣」?
跟蹤支架迎來發展「春天」
光伏支架分為兩種,一為固定支架,二為跟蹤支架。一句話概括兩者的差別,就在於能否自動「追逐」太陽。固定支架安裝後,需根據季節和光照人工調整方向,而跟蹤支架則不用。
很顯然,性能的差異,決定了前者成本低而後者成本高的事實。在前些年廠商瘋狂做大規模以掙補貼的行業主旋律下,初始採購成本才是擴規模拿補貼之「命脈」, 光伏運維環節往往被忽略。因此,低成本的固定支架普及,而價高的跟蹤支架被冷落。
隨著補貼退去,技術成行業發展關鍵詞。跟蹤支架的「春天」,方才真正來臨。
歐洲老牌光伏強國在經歷了補貼驟減甚至取消的陣痛期後,完成了電力市場改革,成本大幅降低,令市場迎來「大規模成長期」;以中國為首的光伏大國,正經歷補貼退坡、技術導向的「平價上網過渡期」,廠商為如何降成本絞盡腦汁;以墨西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則受益於全球光伏業價格下降、技術提升,發展勢頭如火如荼。
在沒有補貼的「光伏後時代」,如何降成本?
從價格來看,多晶矽片價格已跌到0.9-1.1元/片之間,逼近0.8元成本極限,引得很多企業減產或退出;逆變器價格則經歷腰斬,「砍斷」無數企業後路;固定支架價格亦連年下降,廠商僅處於微利狀態。可以說,產業鏈中各項組件的價格已沒有太多下降空間。
另一思路則是從提高光伏系統效率出發,例如提高組件性能、加強清洗維護、智能化運維等。跟蹤支架作為唯一可以大幅提高發電量的部件,在此時顯現了重要性。
以中信博跟蹤支架為例,由於具備隨時隨地追隨太陽的特性,「單軸跟蹤支架」可將發電量提高10%到30%,「雙軸跟蹤支架」更是能增加40%的發電量。由此,儘管安裝成本較固定支架提高了7%~10%,但均攤到每瓦上,其度電成本更低,有效縮減了投資回收期。
此外,跟蹤支架「運行不穩定」的痛點,亦隨著技術提升而逐漸被解決。中信博2.0版本的太陽能跟蹤方案採用雙系統冗餘備份模式,一旦主系統出現故障,備用系統迅速啟動,15秒內自動切換,繼續保障系統運營,真正做到了「永不停機」。
從長遠來看,跟蹤支架帶來的運營效率提升將抵消設備安裝和運維的增量成本,最終實現更大投資收益。因此,跟蹤支架這幾年正為越來越多投資者接納。
在全球,跟蹤支架普及率正在上升。2017年,全球跟蹤支架佔地面光伏電站的比例為16%。根據GTM Research預測,至2023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42%。
美國是全球跟蹤支架第一大市場,當前其大型地面站跟蹤系統比例已超過60%。巴菲特就曾耗資20億美元收購了加州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此電站全部應用了光伏跟蹤系統。
我國跟蹤支架正處於快速發展期。2016年,我國所有光伏項目中安裝跟蹤支架的佔比僅為1.2%,至2019年其普及率已有16%。在「光伏領跑者計劃」引導下,跟蹤支架作為提高系統收益的重要措施之一,還將不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