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小小的內褲,作用卻很大:一方面能阻擋外部的刺激、降低各種「髒東西」侵入人體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能隔離褲子,減少生殖器、外陰皮膚與褲子的摩擦。
不過,對於這位朝夕相處的「貼身夥伴」,你真的了解嗎?看看下面幾個問題,你都能答對嗎?
內褲雖然極力擋住了外部的侵擾,卻無法躲避來自內部的「汙穢」,在這一塊小小的布料上,會慢慢地沾上尿液、糞便、生殖道分泌液、汗液、皮脂,甚至寄生在外陰的各種病菌、糞便中攜帶的大腸桿菌和它們的代謝廢物等等。
國外有研究發現:平均每條內褲上約有0.1克的糞便。1克糞便中含有1000萬個病毒、100萬個細菌、1000個寄生蟲包囊和100個蟲卵。
健康男性內褲上一般不會有分泌物,男性內褲上所謂的「髒東西」,通常是沾染的尿漬或大便。如果在男性內褲上發現分泌物,多為病理現象,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一下。
女性內褲上的分泌物通常就是「白帶」。白帶是由陰道黏膜滲出物、宮頸管以及子宮內膜腺體分泌物等混合而成的。
生理性即正常白帶為白色稀糊狀或者蛋清樣,沒有臭味,量較少,對機體沒有損害,反而有利於陰道的清潔,並可幫助陰道保持酸鹼平衡,防止致病菌的繁殖。
但是若白帶的形狀、氣味等發生變化,如白帶呈豆腐渣樣,可能是黴菌性陰道炎;白帶呈黃色粘稠狀,帶血絲,可能是慢性宮頸炎……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內褲上既然有那麼多細菌、病毒,那麼該怎麼清洗更乾淨呢?可以用消毒液、熱水燙嗎?
如果用熱水燙內褲:當開水倒進盆子後,溫度會迅速下降,100℃的持續時間最多也就3-5分鐘,很難完全殺滅細菌。
用開水煮內褲呢?效果可以,但長時間煮內褲會破壞內褲的面料纖維,影響穿著體驗。
至於消毒液,雖然可以殺死內褲上的細菌,但它的成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強氧化劑,如果沒衝洗乾淨,反而可能對人體造成一些潛在危害。
比較推薦的清洗方法:使用洗衣液用手搓洗3~5分鐘,使洗衣液與內褲充分接觸,再用流動的水衝洗乾淨,然後在太陽下晾曬。
判斷內褲是否該丟掉的直接依據不是時間,而是它是否著色或者變形了。
如果內褲已經明顯著色了,而且洗也洗不掉,或者是因為長時間穿著和清洗導致內褲變形、沒有彈性,吸溼效果和透氣性都變差了,都說明你的內褲該換了。
在經期間,女性朋友們免不了要使用衛生巾,而現在的衛生巾設計基本都是護翼型。
雖然撕脫比較方便,但其背後的粘膠物質有可能會沾在內褲上,而且這種粘膠很多時候並不能很輕易地從內褲上清除。如果是質量較差的衛生巾,過多的粘膠沾在內褲上,用手都能摸得出,甚至肉眼也能看見。
黴菌性「YIN」道炎是女性常見病,大部分的女性都患過黴菌性「YIN」道炎,特別是有性生活的女性,容易反覆出現「YIN」道炎。
在黴菌性「YIN」道炎發作期間,可以用一次性內褲。因為這樣可以隨時丟掉,避免清洗不乾淨,加重病情或者病好後復發。注意:正常情況下,不建議天天穿一次性內褲。
除了內褲,在「YIN」道炎治好後,毛巾、被子、盆等都會帶有病菌,必須要全部進行消毒處理或重新購買。
身體是自己的,健康是必須的,唯有健康的生活才能家庭和睦,幸福美滿,跟健康相關的問題,平常一定要多留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