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幾乎每個家長都很重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讀書、愛讀書,當然,這種希望大多數時候還是難免要落空的。
究其原因,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很重要,但家長的態度、做法也是影響巨大。
家長們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但卻往往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作為「執筆人」的責任,事實上,孩子是否愛讀書,與家長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三流的家長,他們只知道讀書重要、應該讓孩子讀書,但卻不知道該怎樣做,就一味地要求孩子讀書,當孩子表現出抗拒時則是強行逼迫,最終往往導致孩子抗拒、逆反,家長越逼效果越差。
二流的家長,他們知道讀書重要,也知道逼迫容易激起孩子逆反心理,就採取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讀書,告訴孩子讀書有多重要、不讀書以後過不上好日子、自己作為父母為了讓孩子能放心讀書有多麼不容易……
這些話,說一次是感動,說兩次是感觸,說三次四次無數次,那就只剩下漠然了,對孩子也就再沒什麼效果了。
三流家長逼孩子讀書,二流家長教孩子讀書,那麼一流家長呢?
一流家長,他們的做法與前兩者存在最根本的差距——一流家長會陪伴孩子讀書,會自己認真讀書。
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初試才過去不久,大家是否還記得「母女同讀研媽媽先畢業」的奇事?
50多歲的媽媽周亞松為了鼓勵女兒,和女兒一起備考,卻比女兒先一年考上華中師範大學音樂系的研究生。
無獨有偶,49歲的宿管阿姨原夢園和兒子同時考研,她考上了廣西大學,兒子考上了復旦大學。
「我也曾經『河東獅吼』過,我還打過兒子。導致孩子因為害怕,出現了輕微多動症,成績一度變得很差。」原夢園說。
後來她意識到與其在後面催趕著孩子,還不如在前面引領孩子。
於是從兒子讀中學起,她開始用「一起學習」的方式陪讀,她先後考取會計師、母嬰護理師、中級按摩師,讀取了成人本科,考過了英語四級,兒子也追隨著她的腳步,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陪伴孩子讀書,這才是真正一流父母的做法,才是真正能起到最好效果的做法。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正是為人父母者的修行,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麼就先陪孩子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