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是怎樣一種生活?隱在市井中的花藝茶坊,讓生活氤氳飄香;落在街角的小書店,為精神保留了一片桃花源;寫在民宿裡的天府文化,讓遊人流連忘返: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當美學體驗和城市文化無縫融入衣食住行遊購娛,煙火氣和休閒味,被這座城市烹飪得活色生香。城市生活的詩意從何而來?錦江邊的環境戲劇表演、身邊的小公園、城市裡的花海桑田能給我們答案——
公園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7月17日,天氣晴,天微涼。傍晚五六點鐘,夏茂恬已經開始在望平濱河路上看著人群倒數時間。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正在醞釀一場特殊的表演。
那是個周五的晚上。通常,在這個時間點,成都人有著特定的關鍵詞:放鬆、熱鬧與狂歡。猛追灣市民休閒片區更是極致地體現了成都人的這種態度——夜幕初降臨,望平濱河路上已經比比皆是笑意款款的散步人。
而在夏茂恬團隊的設計中,這些人,既將是觀眾,也將是參與舞臺的演員。
那是一場名叫「浮世夜巡」的環境戲劇表演。也是夏茂恬所在的成都繁星戲劇村在成都街頭的一次表演試水。其實蠻大膽的。表演中,整個望平濱河路成為了天然舞臺,表演者們一路唱著跳著,從路的起點走到了盡頭。
但也正是這場表演,讓猛追灣周五的狂歡有了沸點。這也是夏茂恬沒能預料到的,過程中,至少一千人參與了這場表演與互動。他想,或許只有在成都,在成都人之中,才能實現「所到之處,皆是舞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攝影記者 王效
「浮世夜巡」環境戲劇表演,「所到之處,皆是舞臺」
「在成都演出,我甚至有些怕人太多」
時針交叉分針,手錶顯示剛好晚上八點半。夏茂恬的忐忑從此刻開始達到頂點。不過很快,他的心就踏實了。
8名開場演員從望平濱河路的一端剛剛唱起來走起來,人群就迅速聚攏而來。伴隨著熟悉的旋律,人群中的大合唱竟還有些整齊。
那是出自電影《音樂之聲》的歌曲《哆來咪》。演員們的設定也很有意思:水手服的女學生、穿著美團制服的快遞小哥、職業裝的白領、街頭漢服少女……就像成都街頭巷尾最常見的人群。他們將表演所需的燈光、音響等等設備作為快遞箱、外賣盒拎在手裡,一邊唱跳,一邊與身邊觀眾拉手、微笑,大家近在咫尺,彼此回應著喜悅。
一路距離不算近也不算遠,快接近望平坊的時候,演員們加快了腳步,引得一路觀眾跟著小跑。果然,有「大招」。
抵達望平坊牌坊前時,人群中幾名身穿制服的保安小哥走上了空地,開始了高難度的舞蹈,惹得人群陣陣尖叫。
在設計中,所有的演員與人群都是無縫銜接的。他們就像是本就來自身邊的人群,同時,身邊的人都正身處舞臺之上。
於是很快,人群中幾名年輕的觀眾被拉上舞臺,與舞者們共舞,再次引得尖叫連連。
這一晚,連隔壁幾何書店的窗內都擠滿了人向外看,大家擠不到前排,於是想盡辦法尋找最佳視野。這也是讓夏茂恬最感動的。「以前在其他城市嘗試環境戲劇,最怕引不來人,但是在成都,我甚至有些怕人太多」,他笑著感嘆:「下回人要是更多,恐怕就得考慮限流了……」
在成都表演 需要像成都人一樣思考
以成都的街巷為舞臺,與周遭的人群無縫互動,讓整個場景high起來躁起來,一起狂歡,這用夏茂恬的話來說,是繁星戲劇村落戶成都後,獻給成都的第一份禮物。
夏茂恬是成都人,但自從2006年去北京讀書,直到去年繁星戲劇村正式落戶成都的東郊記憶後,才作為繁星副總、藝術總監重新回到成都生活。
為何回到成都?他覺得與繁星落地成都的理由是一樣的:成都人熱愛生活,這裡有獨特的生活美學,也愈加適合藝術創作和演繹。
就拿這場「浮世夜巡」來說,許多觀眾意猶未盡之後聊起來,說這場表演從創意、形式到演員、細節,一切都很成都,骨子裡透著成都味兒。但事實上,「浮世夜巡」的導演是個北京人。由於今年上半年時間空閒,他來了成都,住在青年旅社,每日就泡在成都市井,「越泡越喜歡」。
繁星戲劇社接到了文創大集市活動當中穿插的表演任務後,夏茂恬找到了這名導演朋友,問他願不願意做這樣一次嘗試。導演朋友二話沒說,欣然接受。
他將自己在成都街巷「泡」出來的靈感,都用在了創作裡。這才有了成都人口中「成都味兒」的演繹。
這場表演裡面,其實也透著整個演出團隊對成都生活美學的理解和嚮往。夏茂恬如是說。
其實,繁星落戶至今一年多,成都團隊已有30餘人,「其中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一隻手都數得過來」。這也是很讓夏茂恬詫異的一點,團隊組建期間,許多北上廣的、天南海北的藝術從業者紛紛尋來了,他們的理由都差不多:「城市不浮躁、不功利」「成都適合做藝術,做創作」,以及「喜歡成都人的生活」。至於錢什麼的,反而是次要的了。
把2萬觀眾變成20萬 成都人的生活獨具魅力
這只是繁星的一次試水。用夏茂恬的話來說,更多的驚喜還在後頭呢。
7月18日,記者來到繁星戲劇村探訪看到,位於東郊記憶的繁星戲劇村,三個大型劇場,一個live音樂空間都已裝修建成。三個劇場各具特色,分別叫做「爐劇場」「童劇場」和「來劇場」。
其中,「爐劇場」最有特點,其利用了東郊老工業建築,保留了原有廠房的爐窯結構和立柱。其最別具一格的舞臺,就在這後現代工業風的爐洞之中。 「這裡最適合做沉浸式表演,就是利用舞臺的特殊環境結構,創作符合其特點的作品」,夏茂恬告訴記者,預計到今年9月,三個劇場會同步啟動運營,「到那時,我們會認真『放大招』」。
事實上,繁星在總部北京已是幾乎家喻戶曉的演藝品牌。有自己的創作團隊、演員團隊、自己的劇場,還有忠實的觀眾基礎。但落地成都,夏茂恬想做些不一樣的。
「許多劇場主要立足於引入好的演藝作品,但我想,我們需要多去原創獨屬於這座城市的作品」,在他看來,這也是用成都人的生活邏輯在思考創作和創新。成都人愛新鮮,愛嘗試,愛體驗,愛生活,以這樣的出發點去創作,或許會誕生更多的出其不意。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他目前正在構思的作品形式,讓互動和體驗從觀眾起床出門上了公交車地鐵的時候就開始。也就是說,不是等觀眾坐進劇場等待開幕看表演,而是從買票出門的那一刻,表演與觀眾的互動體驗就已經開始進行了。而在過程中,還可以針對成都人的習慣、沿途的路線等,給出不同的互動。
「這在當前的技術上來講並不難實現」,夏茂恬說,這就是基於成都人熱愛生活與體驗的邏輯,產生的小小設想。再有,類似「浮世夜巡」這種環境戲劇,夏茂恬覺得,其實在成都還可以嘗試更多。這類表演的特點,其實就是以環境為舞臺,把周遭的一切或人、或物,都作為舞臺上的一部分。而成都的環境,「可以說哪裡都是戲」,到處都可以當舞臺,且特色迥然。
「許多人最近都在發一句話,『像成都人那樣生活』」,夏茂恬說,這話讓自己頗有共鳴。成都人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是獨具魅力的,正因如此,「假設原本有2萬人願意看演出,我們有信心把這個數字變成20萬。」在他看來,這是基於要像成都人那樣思考,把成都人的生活美學注入創作。
【來源:四川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