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秦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掙扎。
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於他摔了交之後讓老虎舔淨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終於將馴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虎曾經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於習慣(他已經習慣於他的老虎不吃人)。
【心得】:習慣幾乎可以綁住一切,只是不能綁住偶然。比如那隻偶然嘗了鮮血的老虎。
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顆粒物,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最大。
PM2.5的「PM」,particulate matter是一個英語單詞的縮寫,翻譯為「細顆粒物」。
PM2.5的「2.5」,是2.5微米,1000微米=1毫米,2.5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0。所以,直徑2.5微米的細顆粒物是肉眼看不見的。
比PM2.5大點的細顆粒物是PM10,直徑大到4倍,但體積可不止4倍,按球體體積公式計算,PM10的體積是PM2.5的體積的64倍,大了這麼多,可是肉眼還是看不見。
比PM10大的顆粒物是PM50。PM50的體積是PM2.5的體積的8000倍,肉眼可見。在家裡,一縷陽光射進來,光柱裡有無數微塵在翻飛,那就是PM50和大於PM50的顆粒物。桌面上,落了一層灰,那都是遠遠大於PM50的顆粒物。
PM50、PM10、PM2.5,是3個臨界值,空氣裡並非只有這3種直徑的顆粒物,50微米以下的、以上的任何直徑長度的顆粒物都有。
(看得見光柱,就表明我們城市的空氣已經被汙染了!!!)
50微米是肉眼可見的臨界值,可以進入鼻腔,但不能繼續前進。我們鼻腔裡的鼻毛,看起來緻密,但是對於PM50來說就顯得稀疏了。鼻毛能擋住PM100、PM75,但擋不住PM50。能擋住PM50的,是鼻腔黏膜細胞的纖毛,這些纖毛肉眼看不見,很細密,所以能擋住PM50,而且,鼻腔裡的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還可以把PM50粘住,使它們不能繼續前進。
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想擤鼻涕、挖鼻屎,但是別當眾,當眾則不雅。
10微米是可以到達咽喉的臨界值,所以,PM10以下的細顆粒物被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咽喉是PM10的終點站,咽喉表面的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會粘住它們,每個黏膜細胞還有200根纖毛(也是肉眼看不見的),在不停地向上擺動,就像逆水划龍舟一樣。我們天生的這種生理功能就是為了阻止PM10繼續下行。
PM10積累於咽喉所在的上呼吸道,積累越多,分泌的黏液也越多。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想吐痰。所以,痰要吐,不要咽,咽下有害。
2.5微米是可以到達肺泡的臨界值。PM2.5以下的細顆粒物,上呼吸道擋不住,它們可以順利下行,進入細支氣管、肺泡。我們的呼吸系統像植物的根系,自上而下,氣管分出支氣管,支氣管分出密密麻麻的細支氣管,密密麻麻的細支氣管又連著密密麻麻的肺泡,肺泡的數量有三四億個。吸進去的氧氣最終進入肺泡,再通過肺泡的壁進入毛細血管,再進入整個血液循環系統。
我們吸進去的PM2.5,因為太小,也能進入肺泡,再通過肺泡的壁進入毛細血管,進而進入整個血液循環系統。
PM2.5攜帶了許多有害的有機的無機的分子,是致病之源。細菌是人所共知的致病之源,PM2.5和細菌有一比。
PM2.5是直徑為2.5微米的細顆粒物,細菌則是微米級生物,大小多為1微米、幾微米,也有十幾微米的。也就是說,PM2.5和細菌一般大小。
細菌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立刻過來把它吞下,它就不能致人生病,這如同老虎吃雞。
PM2.5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以為它是細菌,也立刻過來把它吞下。巨噬細胞吞慣了細菌,細菌是有生命的,是巨噬細胞的食物。可是,PM2.5是無生命的,巨噬細胞吞了它,如同老虎吞下了石頭,最終被噎死,那麼我們的免疫力就下降了。
不僅如此,被噎死的巨噬細胞,卻釋放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導致細胞及組織的炎症。可見,PM2.5比細菌更致病。進入血液的PM2.5越多,我們就越容易生病。
1、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
研究顯示,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75%在肺泡內沉積。我們可以想像,眼睛裡進了沙子,眼睛會發炎。呼吸系統的深處,也是一個敏感的環境,細顆粒物作為異物長期停留在呼吸系統內,同樣會讓呼吸系統發炎。
2、致病微生物、多環芳烴、油煙等搭「順風車」入體內致癌
除了自己「幹壞事」,細顆粒物還像一輛輛可以自由進入呼吸系統的小車,其他致病的物質如細菌、病毒,搭著「順風車」,來到呼吸系統的深處,造成感染。
不要以為只要遠離大魚大肉的不良飲食習慣,就能躲開心血管疾病,細顆粒物也有很多「辦法」誘發心血管疾病。比如,細顆粒物可以直接進入血液,誘發血栓的形成。另一個間接的方式是,細顆粒物刺激呼吸道產生炎症後,呼吸道釋放細胞因子引起血管損傷,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城市大氣顆粒物中的多環芳烴與居民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多環芳烴進入人體的過程中,細顆粒物扮演了「順風車」的角色,大氣中的大多數多環芳烴吸附在顆粒物的表面,尤其是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顆粒物上,大顆粒物上的多環芳烴很少。也就是說,空氣中細顆粒物越多,我們接觸致癌物——多環芳烴的機會就越多。
3、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
還有一些發現,讓人更加擔憂。近年的一些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殖能力正在明顯下降,環境汙染被認為是罪魁禍首。
來自波希米亞北部的一項調查,對接觸高濃度PM2.5的孕婦進行了研究,發現高濃度的細顆粒物汙染可能會影響胚胎的發育。
更多的研究發現,大氣顆粒物質的濃度與圍產兒、新生兒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體重、宮內發育遲緩(IURG),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關性。
4、PM2.5顆粒物可通過氣血交換進入血管。
對顆粒的長期暴露可引發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當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於10μg/m³,就會帶來死亡風險的上升。濃度每增加10μg/m³,總死亡風險上升4%,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6%,肺癌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8%。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機率明顯升高。
1、外出戴專業防塵口罩(霧霾城市不得不用)
一般常規 口罩不會起到作用,因為顆粒物太細小,KN90,KN95, N95級別的防塵口罩才能有效過濾這類細顆粒物,同時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口罩,避免不密合導致周圍洩漏。另外,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膚。比較好的防PM2.5的口罩主要是濾片而不是口罩,比如有活性炭濾片的口罩以及醫用口罩是無法防PM2.5的。
2、多喝桐桔梗茶、桐參茶、桐桔梗顆粒、桔梗湯等「清肺除塵」茶飲
桐桔梗茶有清火濾肺塵功能,能加強肺泡細胞排出有毒細顆粒物的能力,能協助人體排出體內積聚的PM2.5顆粒物及其他有害物質。
3、少量補充維生素D
冬季霧多、日照少,由於紫外線照射太少,人體內維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還會產生精神壓抑、情緒低落等現象,必要時可補充一些維生素D。
4、飲食清淡多喝蜂蜜水
霧天的飲食宜選擇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這樣不僅可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起到潤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補腎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食品。
5、儘量減少吸菸甚至不吸菸
煙霧中有大量PM2.5,會對人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危害。如果無法阻止周邊的人吸菸,那麼應該儘量遠離煙霧。
只需要一臺淨之泉負離子空氣淨化器,就能暢享呼吸!呵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