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喜事之首,尤其是在自由戀愛極為稀缺和以孝為先的古代,結婚其實就是彼此了解的開端,也是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大事。
不過,古代新婚夫婦結婚用的房屋不叫「洞房」,而叫「青廬」。
在中學課文《孔雀東南飛》裡,就有關於青廬的記載:「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這裡的青廬就是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房舍。
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頗為有趣的小故事,提到了「青廬」。說曹操年輕的時候,和袁紹的關係很鐵,兩人經常相約一道遊玩。一日,兩人路過一個新婚現場,見新娘貌美如花,便打起了歪主意,大喊「捉賊」,故意製造混亂,把「青廬」裡的人全部引了出來,兩人乘機劫走了新娘。當然,這只是一個野史,不過,以曹操的秉性,這樣的事,是有可能幹出來的。
從東漢至唐初,結婚都在用青布搭成的簡易帳篷裡進行的。當然,青廬的選址必須圖個吉利,一般都會設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所在,下轎的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走過,最後進入青廬。
在《酉陽雜俎·禮異》中載:「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
古代除了把婚房稱作「青廬」外,有時還把結婚也稱作「青廬」。即便到了現代,也有人把「青廬」指代結婚。郭沫若的《卓文君》裡有這麼一句話:「司馬長卿名揚四海,如今尚未青廬。」
那麼,古時候的「洞房」又叫什麼呢?
「洞房」在唐代以前並不是指新婚夫婦的婚房,而是指宮廷中豪華而又幽深的居室。《楚辭》中有這樣的描述:「姱容修態,絚洞房些。」司馬相如在《長門賦》中描寫失寵的陳皇后時,也提到了「洞房」一詞,「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即便在北周時期的《三和詠舞》已出現了「洞房花燭」的記載,但「洞房」仍然不表示婚房,「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
唐代以後,「洞房」才逐漸演變為新婚夫妻的婚房。朱慶餘在《近試上張籍水部》中有這樣的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劉禹錫的《苦雨行》中有「洞房有明燭,無乃鼾且歌」。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留下了後人廣為熟知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名句。
直到此時,「洞房」一詞才真正成為新婚夫婦婚房之意。
有關古代洞房的趣事有很多。民間的鬧洞房的場景也花樣百出,讓人忍俊不禁,廣為人知。不過,很多人對帝王洞房的過程卻相對陌生。其實,帝王的洞房也是非常有趣的。
當然了,皇帝的洞房肯定是不能鬧的。不過,這並不表示皇帝的洞房就能不受打攪地隨心所欲,其中還有很多的繁文縟節是免不了的。
那麼,皇帝入洞房後會做些什麼呢?
《新唐書》記載,帝王洞房後要先祭拜神靈,向皇天后土,歷代祖宗敬告,同時表達敬意。這種既定的祭拜活動會,一直持續到婚後幾天。每祭拜一次,帝王夫婦倆都會同桌吃飯,以便加深感情。
祭拜活動完成後,還得舉行「合巹禮」。所謂「合巹」,本意是把剖開的瓠合為一體,古時多用之盛酒。在行「合巹禮」時,帝王夫婦會把各自瓠內的酒摻和到一起共飲。從這層意義上講,帝王夫婦的「合巹禮」,實際上就是民間的「交杯酒」。
清朝時期帝王的洞房儀式又有些許不同。因為清帝王是滿族,還會舉行一些獨特的禮節。如由薩滿教巫師主持的跨火盆、祭神靈等民族儀式。當然,內務府還會給帝王夫婦獻上裝有「子孫餑餑」的水餃,象徵子孫綿延,萬世昌盛。
「合巹禮」結束後,司儀會高聲奏道:「禮畢,興,帝、後俱興。」皇帝由貼身太監伺候著入洞房,「釋冕服,御常服」。皇后則由「尚宮引其入幄,脫服」,等待皇帝的到來。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洞房的過程有著詳盡的描述:「按著傳統,皇帝和皇后新婚第一夜,要在坤寧宮裡的一間不到十米見方的喜房裡度過。這間房子沒有什麼陳設,炕就佔去了四分之一,除了地皮,全部塗成了紅色。進入這間一片暗紅色的屋子裡,我覺得很憋氣。新娘子坐在炕上,低著頭,我在旁邊看了一會兒,感到很不自在, 坐也不是, 站也不是。我覺得還是養心殿好,便打開門回來了。」
直到現在,故宮裡依然保留著當初清帝王大婚時洞房的陳設,巨大的雙「喜」字大宮燈和大紅色「喜」字的木影壁,述說著帝王洞房的氣派和奢華。
由此可見,帝王的洞房遠沒有老百姓的喜慶和隨和,顯得莊重而呆板。
(參考資料:《漢書》《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