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燦江 長江商學院
在中國龐大的農產品流通網絡中,有七成農產品經由農業批發市場分銷。作為立國之本農業中的重要一環,農批市場上承農業生產,下接消費需求,為觀察新農業新動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在農業流通界,葉燦江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他一手創辦了廣州「菜籃子」——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果菜交易量更是連續十六年名列全國第一。
在12月17日舉辦的第11屆長江青投論壇上,廣州江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及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長江商學院企業家學者7期同學葉燦江,結合30年深鑽農產品流通上的經驗,分享了他對「菜籃子」未來發展的思考,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分享 | 葉燦江
以下內容來自葉燦江同學在12月17日長江青投論壇上的分享,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收看完整回放。
葉燦江
廣州江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及
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總經理
長江商學院企業家學者7期同學
今年對絕大多數行業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對於農業流通行業更是如此。
武漢華南市場、北京新發地市場以特別的方式闖入了廣大公眾視野。我們農業流通同行業人一方面深刻地認識到身上肩負的重擔,認識到行業對民生的關鍵性,一方面也更清晰的看到:未來農批市場升級刻不容緩。
今年也正好是我作為農業人的第三十年。在過去三十年創辦和經營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從一個小型批發部做到全國乃至東南亞果菜銷售額最高的市場之一,還有在近幾年做產地幫扶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感受到中國農業從供給側、產地端、流通端,充滿機遇,大有可為。
01
中國農業供給側大有可為
如何真正把握住農業供給側的機會?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用科技來補充未來農業勞動力不足
從勞動力上說,目前中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佔比在50%左右,對比發達國家用3%-5%的勞動力完成整個國家農業的生產、加工、供給來說,客觀上我們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且,目前我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質量也在不斷下降。接下來伴隨城鎮化、老齡化進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勞動力會越來越少,年輕一代更少來承接這部分工作,而且用工成本也在不斷增長。
所以,未來農業需要節約勞動力成本,如何節約?
一是需要變分散型、個體型、手動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向規模化、職業化、機械化發展;
二是需要藉助科技的力量。
除了節約勞動力成本,還需要思考如何把更多年輕人、更多高質量人才吸引到農業領域,這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2. 孵化打造本土農業品牌
目前從大體上看,我國農產品少有公司化、市場化運作,對農產品乃至食品的安全管控造成困難。內包裝、外包裝不規範,產品宣傳和專業人才不足,限制了農業品牌的形成與發展。
老百姓以前關心的是吃得飽,消費升級下,現在關心怎麼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高質量、高標準、安全可追溯的農產品,老百姓信賴的農業品牌將持續有較大的需求缺口。這是本土農業品牌大有可為的地方,也是我國農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機遇之一。
3. 小微農業企業的金融支持
目前看,金融對大型農業企業在授信各方面是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但是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還有待提升。
鄉村振興就是要在鄉村實現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其核心還是農業,關鍵是要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尤其是金融方面支持。
當然,這背後的大數據、誠信體系建立,都充滿了豐富的發展空間。
4. 產銷打通
我之前的28年都是以銷地為主,這兩年伴隨著廣州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開展,我去到貴州,從產地源頭,對農產品收購交易乃至整個產業鏈條有了新的認知。
幫扶前貴州的蔬菜、水果種植水平還不理想。我們在產地端幫他建立了育苗基地和示範基地,然後教他們什麼時候種什麼東西,種什麼品種,才能夠拿到市場的好價格。
經過了育苗,我們還對他們種植出來的作物包收,在整個收購過程中,他們所需要的所有的生產資料,包括了網袋、套袋、塑膠袋、冷鏈等等,我們都一條龍幫他產業打通。
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第一,把農產品的食品安全、規格化、標準化從源頭建立起來;
第二,減少了中間環節,把農產品高效的運作到最終的採購商裡去;
第三,從產地端延伸了我們產業鏈的同時,還大力支持了當地整個蔬菜、水果產業發展。
形成了雙贏。這兩年我們還將這樣的模式應用在了雲南、甘肅和海南。
02
「菜籃子」最大的痛點還藏在水下
回到我做了30年的銷地端,今年的疫情可以說是將很多過往的難點、痛點都加速暴露了出來。比如:
進場人員複雜,車流量大,周圍交通擁堵;
批發環節食品安全、溯源難;
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孵化能力弱;
價格透明度不高,灰色地帶多、環節多……等等。
這些我們都在著手解決。
但我認為,影響我們這個「菜籃子」行業的眾多痛點中,最大的痛點在於結算方式。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在海南的一個項目,就發現蔬菜價格很高。為什麼?因為壞帳的問題難以解決。
由於壞帳,老闆只能把壞帳率轉嫁到商品的成本裡面,這樣就變相的提升了菜價。
現在我們傳統的農業批發市場,98%以上都是對手交易,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甚至是交了貨還要欠帳,過一定的時間才給貨款。銀行這麼好、這麼嚴格的授信系統都會出現壞帳,更何況民間的欠帳。這極大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如何解決呢?
我認為接下來的農批市場,甚至零售市場也好,應該要採用中心結算的方式。
中心結算有什麼好處?
1. 規範整個市場的交易、付款方式
信息、數據都一目了然的呈現,有利於交易活動的透明化。
2. 中心結算產出的數據非常有價值
一方面,可以指引整個市場生產的準備,產品擴量的識別。
另一方面,基於中心結算產出的數據,金融機構就可以給商戶提供金融服務,為整個農業流通領域,整個交易流程的買賣雙方提供金融服務。
這還有助於農業流通領域大數據和徵信體系的建立。市場的行情、價格、進出貨量、交易指數、歷史行情等等大數據分析可以為廣大源頭指導生產,也可以為下遊配送提供信息指導,同時也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另外,交易結算方式還可以引入直播帶貨、農產品拍賣,這裡也有巨大的商機。
比如:非標品你在源頭做成了標品就適合拍賣,拍賣的話整個價格信息、交易流程透明,提高了時效,對整個農產品交易是非常有利的。
一句話梳理其中的機會,就是:項目內產品做到「標準化、品牌化、可溯源」,市場交易實現「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數據化」,有效對接新型電商和金融服務,有效對接上下遊,重在提升交易效率和流通效率。
end
[相關閱讀]
農業真的變了,你不得不知的四大趨勢5年,中國會誕生世界級農業企業?掃描下圖二維碼 查看精彩回放
原標題:《揭秘:「菜籃子」最大的機會在哪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