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聖城網訊 (記者 高曉彬)「日本碼、歐洲碼、法國碼……給孩子買鞋時發現同樣標註著23號的鞋,不同品牌的鞋子大小卻不一樣。」近日,市民曹女士撥打本報熱線電話2210000反映稱,童鞋市場鞋碼標準太亂,讓她給孩子買鞋時犯了難。記者走訪城區童鞋市場和專櫃了解到,不少家長在挑選童鞋時,都會為鞋碼而迷茫。
現象:家長看號選購,難給孩子買到合腳鞋
昨日上午,記者走訪城區多家兒童鞋店及商場童鞋專櫃發現,市場上在售的兒童鞋品牌和款式非常多,而標註的尺碼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在鞋底標註5、6、7……有的在鞋內標註160/22、180/24……有的則標註220、230……即使尺碼標註相同,大小也有差異。
在琵琶山路上的一家商場內,記者隨機挑選了同一鞋號5個品牌的童鞋,發現相對應不同國家的碼數不盡相同,像是美國碼是5碼、英文碼是4.5碼,而歐洲碼則是37碼。經過商家們用標尺測量,只有兩個品牌的童鞋大小一樣,相差最大的近一釐米。此外,同樣鞋碼的兒童皮鞋普遍比運動鞋要大。記者注意到,不少銷售童鞋的店員會先詢問孩子年齡,然後根據年齡推薦鞋子尺碼,一般會建議顧客買大一碼的鞋子。由於不同品牌的童鞋尺碼標準不同,很多商家特意準備了皮尺,專門給顧客量鞋尺寸,還有一些售賣童鞋的商家則在店內貼出了尺碼對照表,但複雜的換算過程還是讓選購童鞋的家長感覺很麻煩。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給孩子選購鞋子的家長,多數家長表示,看標碼選鞋不準確,每次都是領著孩子去試穿。「我給孩子買鞋都是讓孩子試試再買,一般不會看號買鞋。」市民張女士表示。而劉女士則告訴記者,由於孩子太小,一進商場就哭鬧,她只能在家量好孩子的腳長,然後帶著捲尺去選鞋。「即使用捲尺量了孩子的腳長,在挑鞋的時候,面對千差萬別的尺碼依然會感到迷茫。」對兒童鞋碼的標註,不僅大部分消費者表示看不懂,有時連營業員也會將不同標準的尺碼搞混。在建設北路經營一家兒童鞋店的王先生表示,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童鞋分為四個不同的種類:0至1歲的嬰兒鞋、1至3歲的小童鞋、3至5歲的中童鞋、5歲以上的大童鞋。「不同年齡段的鞋號標註也不同。有部分嬰兒鞋和小童鞋尺碼相同且鞋形差別不大,但大小也不一樣。」王先生說。
建議:
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鞋子
目前,國內製鞋業在行業標準方面,兒童鞋大致分為皮鞋、涼鞋和運動鞋三類,此前只有兒童皮鞋有國家標準,而兒童旅遊鞋一直以來是參照成人旅遊鞋的標準執行,兒童皮涼鞋目前是參照成人皮涼鞋標準執行。此外,國家對鞋的尺碼標準中規定,生產商應以毫米為單位標註鞋號,所標註數字代表鞋的大小。如鞋號標註為35碼的,就代表這款鞋的鞋內長度是350毫米。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的童鞋有四五個碼數標準。
對此,市質監局計量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童鞋鞋碼標註混亂主要是因為目前各廠家童鞋製作都執行各自不同的標準,國家關於童鞋還沒有強制性標準出臺。不少鞋廠是以法國、美國鞋模製成的童鞋,鞋的型號自然也與該國的鞋號一致。有些小廠家為了追逐款式,簡單縮小成人鞋模製成童鞋,出現童鞋號碼相同、大小不一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一些知名品牌童鞋,基本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多會同時標註歐洲碼和中國碼,碼數也相對較準。以此建議家長,最好給孩子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鞋子,試穿合適後再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