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凌晨,博納影業副總裁黃巍去世。
在黃巍去世後,關於電影行業的討論再次甚囂塵上。
在此情況下,華誼的總裁王中磊以及妻子清空了微博,並且王中磊出售了自己曾高價購買的在香港的豪宅。
這一舉動,讓人不禁聯想到去年,王中軍將自己收藏的畫賣掉以求解決現有的資金流問題。
從去年到今年,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華誼兄弟這次可能真的栽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華誼兄弟年報中披露的數據,去年,華誼兄弟虧損達到了39.6億元,這還不夠,本能收入一大筆的2020年第一季度,又因疫情原因,在沒有盈利的同時,持續虧損了1.43億元。
我們都知道,作為影視行業數一數二的企業,華誼兄弟近些年來出版的影視作品的確口碑票房皆不佳。
就拿去年來說,2019年給華誼兄弟創收的作品中,只有《只有芸知道》有一點名氣,即使是這樣,這部電影的票房仍舊不理想,首周票房只有7527萬,同是黃軒主演的電影,2018年的《芳華》可是票房超十億。
除了佔創收大頭的影視板塊,華誼兄弟其他授權的娛樂版權也都下滑了不少。
連續的虧損給華誼帶來的不只是表面上的經濟問題,還使其面臨著退市的危機。
按照規定,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如果連續三年虧損,那麼不好意思,你就需要退市了。
從2018年開始,華誼已經連續兩年虧損了。今年是最關鍵的一年,偏偏天不遂人願,疫情的到來,讓華誼距離退市又近了一步。
面對困境,這個行業龍頭企業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憑藉著強大的「朋友圈」,華誼向各處借了許多欠款。BAT中,光阿里就向華誼給了高達7億的存在在股東之間的借款,騰訊也在華誼的海外投資中借給了其超3000萬美院的短期借款。
但與這強大的朋友圈形成對比的是,已經在強弩之末的華誼兄弟似乎並沒有解決危機,反而走入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華誼過去有多強大,我們都心知肚明。
那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間,華誼兄弟就走到了現在這種地步了呢?
首先的原因是其手下當紅明星的離開。眾所周知,最初華誼兄弟的成功與他旗下當紅一線明星是分不開的,當年,「雙冰」李冰冰和範冰冰、黃曉明、周迅等等大牌明星皆被華誼兄弟握在手中。自然,他們所出演的影視作品,也讓華誼賺了個盆滿缽滿。但隨著他們名氣與成就越來越大,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紛紛開始各立門戶,成立屬於自己的個人工作室。自此,華誼兄弟失去了自己最初也是最大的優勢。
其次,是因為其他影視公司的快速發展及崛起。其實所有行業都一樣,就像是一塊大蛋糕。最初,只有華誼一家獨大,他拿著最大的刀子,吃著最大塊的蛋糕。後來,影視行業依託於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影視公司像雨後春筍一般瘋狂成立、發展,也有許多影視公司在此期間快速崛起。這樣一來,蛋糕被分了,華誼兄弟自然受到了制約。
大概是在2008年左右,中國的影視公司就已經達到了100多家。影視行業所聚集的資本也越來越多。而華誼兄弟的競爭對手像萬達、光線、博納等等都在快速發展。
光線主打青春,以低成本獲取高回報,最典型的就是《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等青春電影。將ip+流量模式運用的恰到好處。
最後一個原因是電影投資的失敗。2018年,華誼兄弟首度虧損,那一年,他所投資的電影除了《芳華》和《前任攻略3》成為爆款,其他的電影皆反應平淡,口碑與票房都不佳。《胖子行動隊》《找到你》票房都不是很高。
2019年則更差了,一個爆款都沒有不說,還遭遇了範冰冰偷稅這種負面新聞,華誼兄弟的股價受到了很大影響。而彭昱暢主演的《小小的願望》更是遭遇了延期上映,粉絲撕番等等問題。另一部寄予重望的《八佰》更是不能如期上映。
除了在影視行業的受挫,華誼兄弟投資的華誼兄弟電影小鎮也是給他現金流斷裂帶來了致命一擊。雖然電影小鎮不至於虧損,但鎖住了華誼兄弟大把的現金流,也沒帶來多少收入。
疫情的到來,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也讓華誼兄弟的未來看不到方向。這一次,華誼兄弟是否還能扛的過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