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送葬隊伍抬棺上山,因道路結冰摔成一片,現場發出陣陣尖叫

2020-12-26 網易

2020-12-21 15:24:32 來源: 小何社會論

舉報

  文/小何社會論

  標題:貴州一送葬隊伍抬棺上山,因道路結冰摔成一片,現場發出陣陣尖叫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注重禮節的國家,無論是對喜事還是喪事都十分講究。喪葬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自然是規矩頗多,在中國人心中人逝世後就應該要落葉歸根,因此直到如今我國部分地區還流行土葬的風俗。

  對於火葬和土葬,有很多專家還曾進行過討論,有很多人都呼籲恢復土葬,在他們看來,只有土葬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落葉歸根,而火葬只是將屍體燒成灰,這是對先人遺體的一種褻瀆。但很明顯火葬確實更加符合國情,這樣做既不佔用大量土地,也更加方便與環保。

  

  近期,貴州仁懷,一送葬隊伍抬著棺材準備送上山,因道路結冰一路打滑。雖然他們已經儘量讓身體保持平衡,但在路過一個下坡時實在無法控制前進的速度,一行人摔成一片,現場尖叫連連。所幸此次事故並未造成人員傷亡,隊伍在重新調整後又繼續送葬。

  

  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送葬隊伍大概有數十人,其中有十多名壯年男子負責抬棺,其他人則是拿著喪葬用品。在路過一個下坡時,由於棺材很重站在最前面的抬棺人根本剎不住,只見眾人的速度越來越快,最後都摔倒在地,而抬棺材的木頭都被摔斷了。

  很多網友在看完這一幕後都感到十分驚險,當時要是有人不幸被棺材砸中,後果不堪設想。對此有網友表示,木都是實木做的,再加上逝者遺體重量,一個棺材的重量有七八百斤,正常人要是被棺材砸中輕則骨折,重則可能危及生命,所以說抬棺材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這一般都是由村裡有經驗的人來負責領頭。

  

  從此也可以看出土葬確實比較麻煩,尤其在一些偏僻山村,村民想要將七八百斤的棺材送上山,這不僅費力而且還十分危險。除此之外,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子裡都找不到這麼多青壯年幫忙抬棺。所以說相比土葬,火葬確實更加方便和環保。

  

  我相信在未來火葬也會被其他新的喪葬方式所替代,畢竟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也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土葬,每個地區可按照當地的風俗進行葬禮,這也體現我國對於傳統文化的尊重。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葬禮只不過是對先人的送別,我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與家裡老人在一起的時光,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盡孝要趁早。

  對於這件事,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貴州仁懷,抬棺上山遭冰面阻路,棺木斷裂,棺材落地,無人傷亡
    近期貴州遭遇了大降溫天氣,由於雨水與降溫同至,導致路面變成了溜冰場,給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12月19日,貴州仁懷一戶人家出殯,由於路面太滑,遭遇到一起驚險事件,幸好無人傷亡。從現場視頻來看,當時二十來人同抬棺材上山,因為路面結冰的因素,抬棺材的人腳下無處用力,結果一路順著山路溜了下去……雖然抬棺人在極力的把控棺材,防止棺材落地,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由於棺材沉重加上路面結冰,吃力點不均勻,導致棺木突然斷裂,沉重的棺材瞬間砸下,順著山路往前滑了好幾米。
  • 抬棺記
    鄉間田埂窄細,平時兩人相匯時,都要有一人停下來,側身避讓,遇到拐彎死角,不管是八人抬,還是十人抬,既要安全順利通過,又要保持棺材平衡,避免屍體在棺材內移位,抬棺者必須全神貫注,聽號為令,集體合力,如有人稍不留意,閃腰損筋不說,如果抬棺途中,出現滑棺摔棺事故,對抬棺者和死者家屬,都是鄉村民俗中約定俗成的血紅大災,那可是要遭天譴報應的。
  • 一趟活兒賺一百元和一包煙的「抬棺爺爺」
    肇事司機謝某某不存在酒駕、醉駕、毒駕,其已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刑拘,此外,貨車掛靠的阜陽市的一家物流公司多人被控制。  淮濱人稱抬棺者為「大工」,領頭的為「槓頭」。在當地,這是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打工,近十年才有的行當。抬棺者的年齡,基本在50歲以上,最大的70多歲。除抬棺外,「大工」們還需負責打坑和埋葬,所有活幹下來,每人100元、一包煙。
  • 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講述穿越千年葬俗,探秘貴州洞中奇棺
    貴州地處中國喀斯特最集中的西南片區的中心,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成就了貴州 " 溶洞之鄉 " 的美稱,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與人文相融合造就了特殊而神秘的洞葬文化。洞葬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上千年,在第七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中,貴州將洞葬文化列入文化遺產保護範圍。
  • 出殯日致9死車禍:一趟活兒賺一百元和一包煙的「抬棺爺爺」
    肇事司機謝某某不存在酒駕、醉駕、毒駕,其已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刑拘,此外,貨車掛靠的阜陽市的一家物流公司多人被控制。淮濱人稱抬棺者為「大工」,領頭的為「槓頭」。在當地,這是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打工,近十年才有的行當。抬棺者的年齡,基本在50歲以上,最大的70多歲。除抬棺外,「大工」們還需負責打坑和埋葬,所有活幹下來,每人100元、一包煙。
  • 民間故事:小孩撿了根棍子後,高燒不退,奶奶:胡鬧,這是抬棺槓
    今天的故事就和喪葬禁忌有關,因小孩不懂事而發生了一件詭異的事,接下來請大家繼續欣賞民間故事,抬棺槓。農村的小孩,我想不調皮的很少。上樹下河那都是小菜一碟,而且膽子還大,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他們害怕的,當然除了母親手裡的棍子。黑娃就是如此,幾乎成了村裡的「頭號人物」。
  • 慈禧下葬老照片「解禁」,百人抬棺,紙紮兵馬開道
    慈禧太后本身就是一個奢侈的人,鋪張浪費用在她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生前就是如此,死後還是一樣,慈禧太后下葬的時候,隨行退伍一眼看不到頭,百人抬棺,紙紮兵馬開道,當真是難得一見的大場面
  • 貴州遵義交警在結冰路面為滯留司乘送上薑茶暖人心
    貴州遵義交警在結冰路面為滯留司乘送上薑茶暖人心 發布時間:2020-12-16 14:11 星期三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鶴霖 通訊員 餘昌豔 12月15日,
  • 永嘉三人上山採藥,有人體力透支,腳下一滑摔下山坳
    近日,永嘉縣鶴盛鎮的李某上山採藥時,摔下山坳受傷。所幸,經過救援人員4個小時的搜尋,李某被成功找到,並送往醫院治療。此前,李某與兩名朋友相約上山採草藥,在崎嶇山路走了約兩個小時後,體力有些透支的李某腳下一滑,摔下山坳,隨行的夥伴因沒有救援工具無法救援,選擇報警。鶴盛派出所接警後,立即組織救援力量協同上山。
  • 火爆全球新奇「黑人抬棺舞」,紳士造型穿搭,簡直是行業時尚先鋒
    近期比較火熱又新奇的「黑人抬棺」舞蹈視頻,火爆網絡。在大家都對這支舞蹈著迷沉醉之時,我們發現了更加耐人尋味有趣的東西。就是這些黑人小哥的舞蹈制服,一身時尚西裝造型穿搭。視頻原版是「加納黑人棺葬舞蹈」視頻的其中一支黑人抬棺葬舞蹈團隊。
  • 民間故事:十孝子抬棺
    這抬棺匠,一般都是鄰村或本村人,自然聽到了點風聲。抬棺匠最怕遇到這種活,萬一老人是被害死的,就有可能發生鬼壓棺,也就是棺材極重,容易壓死人。可又沒辦法,抬棺匠不接活,也是缺德事。那天抬棺,老漢暗地裡安慰抬棺匠們,說老人應該是突染惡疾,叫人帶了只公雞。十個男子雖沒披麻戴孝,倒也跟隨一旁。老漢對十個男子說,很少看老人死後,有這麼多兒子送終的,十個孝子,福氣啊。
  • 我們聯絡了抬棺的黑人老哥,並拿下了中國區代理
    為了訴求答案,我們X博士組織立即聯絡了在加納的前線記者小城,小城也是浪跡天涯的國際派好事之徒,一聽說要玩狠活,立即從炕上滾下來,馬上打電話給了當地大哥,靠人脈聯絡到了抬棺七人眾的老大——班傑明·阿多(Banjamin Aidoo)。什麼叫國際化,我覺得這,就叫國際化。
  • 李小龍葬禮現場:猝死在丁佩床上,妻子披麻戴孝,抬棺之人來頭大
    未曾想,李小龍這一睡就再也沒有醒過來。【李小龍遺像】李小龍去世後,他的葬禮在香港舉行。由於李小龍巨大的知名度,無數人來到現場弔唁送別。當天,李小龍的妻子琳達、兒子李國豪和女兒李香凝為他披麻戴孝。葬禮舉行時有一個細節,就是8歲的李國豪以為父親在演戲,這一幕讓現場很多人流下了眼淚。
  • 【看區縣】63年後,再現「船棺葬」遺蹟
    本次發掘中,大量遺蹟和各類文物出土,尤其是出土的著名「船棺葬」,是自1957年以來,重慶地區再次集中出土。這些形似獨木舟的棺材,頭部皆朝向長江,有如「以船著岸」。發掘現場 姚於 攝63年後重慶地區再現「船棺葬」遺蹟冬筍壩遺址是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特別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徵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 抬棺七人眾?黑哥一笑生死難料?專業團隊梗是什麼意思
    最近黑人抬棺視頻走紅於網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魔性的音樂配合幾位小哥魔性的舞步加上外部因素的催化,這個模因就這麼火了。黑人抬棺出自原版視頻「Ghana's dancing pallbearers」,視頻中一隻黑人棺葬舞蹈團隊向我們展示了在加納的特有習俗,加納人認為葬禮是人生新的開始,所以要開心,同時還要符合逝者生前意願。
  • 地獄少女:專業的黑人抬棺團隊,輸入訂單對手就會被抬走
    不過就設定而言有點像動畫版黑人抬棺,因為他們都是送人的專業團隊。在地獄少女裡有一支專業團隊的黑人抬棺團隊,幾個人配合將請求對象送入地獄,這些橋段都是固定的,來看看裡面的主要抬棺人物吧。閻魔愛閻魔愛是隊伍的核心人物,從網站發送消息後閻魔愛接收到信息就會組織人員上門抬棺,是劇情的主要人物。
  • 被「黑人抬棺」刷屏,這個梗咋火成這樣?
    果然,當我發出質疑後,群裡又充滿了快活的氣息,大家都一臉同情地問我天翼3G快不快……原來,這是一個最近來自非洲的梗——黑人抬棺。請點開視頻感受一下幾個黑人小夥子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肩膀上扛著棺材,跟隨電音的節拍,扭動著身軀,像是在進行一場團體舞蹈大賽。
  • 北京記憶丨回顧「三·三一」抬棺遊行
    學生們聽後更加怒火中燒,有人提議抬棺遊行。這個建議立即得到絕大多數同學贊同。抬棺遊行三院的大門早已被國民黨武裝軍警層層包圍,大刀、鐵棍、皮鞭、機關槍樣樣都有,要抬著棺材從大門衝出去,是很困難的。即使衝出,損失也會太大,很可能造成流血犧牲。於是學生們便採取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
  • 重慶:63年後,「船棺葬」遺蹟再次集中出土
    人民網重慶12月18日電(劉政寧、姚於)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今日發布消息,時隔近70年後,重慶市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再現多座「船棺葬」。本次發掘工作中,大量遺址和各類文物出土,尤其是出土的諸多「船棺葬」遺蹟,是自1957年以來重慶地區再次有「船棺葬」遺址集中出土。考古現場出土的「船棺葬」遺蹟 姚於 攝冬筍壩遺址是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這些『船棺葬』與以前發現的一樣,都是距離長江非常近,隨墓葬出土的往往還有陪葬的銅劍、銅矛、銅釜等。」
  • 貴州守洞人:活人為死人守棺,白天幹活,晚上回來守著567具棺材
    在民間種種傳說之中,有不少都是和屍體有關的,人們總是會用自己的思想來為已經死去的人們冠上一個新的身份,賦予他們與常人不同的靈魂,同時,社會上也有不少人從事與殯葬相關的行業,古有湘西趕屍人,如今在貴州坪壩縣有一個延續千年的傳統,那就是活人為死人守棺,在坪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