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 你究竟在焦慮什麼?

2021-02-23 我們心裡都有病

作者:大將軍郭 | 心理諮詢師 | 性感長腿女青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椒叔提供

近來,我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原本經常聚會見面的朋友圈裡,有一位朋友頻繁缺席,並且每次給出的理由越來越花樣迭出,從加班到身體不適,從家裡的狗生病到衣服洗了沒有出門能穿的外套,直到最後乾脆不回復邀約見面的信息。

他以前可是特別熱愛聚會的人啊,可現如今我們同城生活,見個面的時間成本不過是往返一小時的車程而已,他卻再也不露面了。

有一次我試探性的問他是遇到什麼困難了,還是真的太忙,他支吾了半天告訴我,他覺得他好像得了社交焦慮症,想到跟朋友見面就特別緊張,第二天要參加聚會的那個晚上甚至會焦慮的睡不著。

所以他乾脆拒絕了所有社交,除了工作相關的應酬,基本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宅男。

為此我還發起了一個小調查,你是否有過因為社交而感覺焦慮?回復問題的人有近100名,我得到的答案是62%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

看起來,社交焦慮真的變成一種流行病了。有這麼多的人因為焦慮而減少甚至迴避社交,難道以後我們的來往就只能通過社交網絡這種虛擬的渠道了嗎?

朋友問我該怎麼辦,或許深受其苦卻找不到出路的不止他一個,在社交焦慮還未升級轉化成更大的問題之前,每個人都應該自查、剖析和找到解決辦法。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社交網絡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迴避社交絕不會減輕你的困擾,還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

我跟身邊有這樣的困擾的人聊過之後發現,其實真正讓他們感到焦慮的並不是社交本身,而是社交會給他們帶來什麼。

就像有人害怕坐飛機,有人害怕走夜路,他們所擔憂的都是這件事會給他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害怕做飛機是怕遭遇不測,不想走夜路是怕遇到危險,而社交焦慮背後的動機更為複雜,擔心的事情也更複雜。

社交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能明確社交的意義、清楚自己的目標、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社交過程中找到溝通的方法、對他人的反應做出適當的回應…等等諸如此類的細碎環節,才構成了社交這一複雜而浩瀚的工程。

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影響工程的順利進行。

面對這樣繁瑣、有挑戰的事,我們的焦慮其實是必然的,可以說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焦慮,這是正常的情緒。只是這種必然產生的焦慮保持適度才有正面意義。

通常,對社交有適度焦慮感的人是更值得交往的人,他們對他人敏感,更善於傾聽,也更容易理解和體諒他人。因為適度的緊張水平會更讓他們更容易察覺周圍的信息變化,而不是只關注自身,變成社交中那個對他人遲鈍的傢伙。

可是一旦這種焦慮超過了適度的水平,就會變成我的那位朋友,為社交困擾,出現退縮行為。

他們究竟在焦慮什麼呢?

誠如前面所說,社交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且有很多我們控制不了的環節。有一部分社交焦慮的人正是因渴望較高的控制感而對社交望而卻步。

相比社交而言,獨自在家打遊戲、看電影等一個人能完成的活動對於他們而言更為輕鬆自在,因為可以選擇和控制的部分更多。但一次社交活動中,他們可能要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即便是跟相熟的人聚會,他們也無法預測和操控對方說什麼、對方會對自己的表現作何反應。

更不要提社交中可能會遇到的尷尬窘境,如果話不投機怎麼辦?如果冷場怎麼辦?如果產生矛盾和衝突怎麼辦?

這一系列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問題便是焦慮的來源,他們光是在腦海裡想像這些情境就覺得頭疼,更難讓自己在真實問題出現的時候感到舒適並應對自如。

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控制不了局面。

我們從出生起就開始了社交,跟父母、親戚、鄰居、同學等等的來往,都可以稱之為社交。所以,在我們長大成熟之前,每個人內心都已經建立起了一些關於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假設和價值觀,就是我們的社交模式。

比如,學生時代,你和同學之間的交往就是大家結伴學習、上下學、下學後玩耍,這是一種相互支持和陪伴的社交模式。

但可能到了大學時代,你會發現,每個人選修的課程不一樣、作息不一樣、愛好興趣也不一樣,先前的支持和陪伴模式不再適用,更適合當下的是以精神交流為主的模式,比如跟同一社團裡的成員聊興趣愛好,可能是跟有相同求職目標的人聊實習經驗。

待到真正進入社會,你跟同事之間的交往是基於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目標,與大學時代也不相同。

可以發現,沒有一種社交模式可以貫穿始終,讓你無往不利,我們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對象都要採用適宜的方式。

有的人會在社交模式的轉變中感到不適,因為以往熟悉的方法不再起作用,他們會感到茫然,還有可能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挫敗。這也是社交焦慮的來源之一,他們還未掌握多元化、可以變化的人際模式。

具體而言,他們可能不知道面對新同事說什麼,跟同學的戀人該以什麼尺度相處,面對合作夥伴該保持什麼樣的溝通頻率等等。

從前建立的人際交往模式越固化,它帶來的阻滯越明顯,因為要改變自己去適應不同的社交情境的確需要假以時日。

如果說前兩種是相對個性化的社交焦慮來源,那麼擔心自己被評價可以說是更普遍的原因。

外界的評價是很多人的壓力源,人人都擔心自己看上去不夠好、不足以讓別人喜歡。

社交之所以讓你感到焦慮,就是因為每個人都試圖表現出自己其實並不具備的品質。即便你不是刻意為之,但肯定會不自覺的努力散發魅力,因為不被他人喜歡會讓你更不喜歡自己。

你擔心別人說你不大方,所以你搶著買單;你擔心別人說你無趣,你努力講段子;你擔心別人覺得你負能量,你都不敢吐苦水。

長期處在這種裝模做樣的社交環境當中,誰會不焦慮不疲憊呢?

我的朋友正是因為投資失敗,怕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個loser,由此才開始了社交焦慮的發病。

當然,引起社交焦慮的原因不局限於這三種,情境因素、個人生活當中的壓力、以及自我認知等等都可能會引起暫時的焦慮,並直接反應在社交活動當中。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引起了社交焦慮,都不是癌症晚期,它可以被緩解、減輕,也有機會徹底改變。

首先,直面你的焦慮,承認它的存在。

有的人諱疾忌醫,有了社交焦慮不承認,而總是給自己找各種理由去迴避社交,這樣的方式只會讓你延長病程,不治將恐深。

當你意識到你對社交感到不同以往的壓力、緊張甚至想逃避的時候,別閃躲,你要坦誠而確定的告訴自己你的確是有焦慮的問題。就像如果你不承認屋子裡有一隻困擾了你很久的蒼蠅存在,你永遠不會主動選擇揮舞蒼蠅拍去消滅它。

承認焦慮並不丟人,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焦慮更是一種普遍的存在。

其次,找到真正的原因。

如果是暫時性的焦慮,由一過性的問題引起,那麼你可以不去理睬焦慮感。

但如果是由前面所說的三種情況引起了焦慮,便要各個擊破。

解決的基本方法是,在哪遇到的問題依然要在哪解決。就像你永遠不能在陸地上學會遊泳,社交中的問題也要回到社交情境中去處理。

低控制感的人要首先認識到縱然你再無所不能,你可以控制的也只有你自己。你控制不了的部分不是通過社交就能完全迴避,它們依然會存在於你的生活當中,像突如其來的大雨,像意外的交通堵塞,像無法預料的工作變動。

正如面對大雨天你控制不了降水情況,但是你可以提前準備一把雨傘。

你能做的不是努力去改變你不可操控的部分,而是接受它們的存在,調整可控的東西,比如你的心態、你的溝通方式。而在社交中,正是一個難得的練習場,如果你能適應低控制感的場合而在不斷的調整中找到應對不可控事件的方式,那麼這樣的技能還會遷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是固化的人際交往模式引起的焦慮,也是可以通過觀察和學習來改變的。多參加不同的社交場合,即便你還不懂得如何應對,但你能觀察和模仿,看看那些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的人如何去應對。最好的社交指導老師不是書本上的內容,而是生活當中你自己的領會和總結。

此外,充分暴露在社交場合中,也是在逐漸去條件化的過程。因為社交和焦慮已經在你的心中建立了一種較強的聯結,要想打破這種聯結,必須要充分適應社交場合,當你對社交活動感到習慣,那麼適應感會變強,焦慮感隨之降低。

對於因擔心外部評價而逃避社交的人來說,你要學習的並非如何在他人面前維繫良好的形象,而是如何做更真實的自己,不揚長亦不避短。沒有人能把自己不具備的特質演繹一輩子,也沒有人一無是處毫無價值,真實的表現自己是社交中難能可貴的品質,更何況你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並不立足於他人的口舌之間。

最後,學會跟焦慮作伴。

對於部分人來說,社交焦慮只能減輕,卻無法根除。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終生無法有正常的社交活動,也不意味著你會一直痛苦。

接納它會一直存在也是一種治療,就像一些慢性病一樣,把它視為你人生的一部分,你依然可以跟它共生,且能不受其累的好好生活。

如果你嘗試了各種辦法,都無法徹底讓你在社交中感到完全的舒適和輕鬆。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總結你會經常遇到哪些讓你感到緊張和壓力的情況,它可能給你帶來什麼,你又有哪些辦法可以儘量避免糟糕結果的發生。

你要變得像熟悉自己一樣熟悉社交焦慮。比如,經過你的嘗試和總結,你發現相對於兩人見面,多人聚會讓你感到壓力,它可能會讓你不自在、持續沉默,但是你可以通過跟參加聚會的人裡面比較相熟的幾個交流來讓你感到愉悅和輕鬆。

那麼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境,你便不會手足無措,即便焦慮依然存在,但你知道你可以應付得了,你有管用的辦法。

還有一種可以讓你跟社交焦慮和諧相處的方法,就是明晰你的社交願望是什麼。你一定不是毫無原因才去參加多人聚會,你一定是有所期待才願意克服社交焦慮去出席,這個原因和期待便是你的社交願望。

或許是希望在聚會上聽到其他人對於自己工作的建議,或許是希望加深老同學之間的感情,又或許是希望再認識新的朋友來擴大自己的人際圈。

無論是何種原因,它都是能讓你不再過度關注自身焦慮的好辦法。當你在社交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跟社交願望相關的部分,焦慮便不會時時困繞著你。

如果你正在面對社交焦慮的問題,不必過度擔憂,焦慮本身並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焦慮著什麼,因此而逃避問題。如果你能像了解這個世界一樣去了解自己的焦慮,願意直面它、緩解它、與它和諧共存,那麼你解決的不僅僅是焦慮,而是在徵服世界的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你還可以看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你們並不是真正的親密

——  END  ——

據說關注我的人

都會找到幸福

公眾號:我們心裡都有病 

微博:@大將軍郭

新書《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正在全網熱賣

相關焦點

  • 「社交場合總是很焦慮」:三個方法,助你趕走職場社交焦慮
    這些活動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未知」——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不知道有誰會出現在那裡,不確定某件事的結果會是什麼。這些都是職場裡很容易觸發「社交焦慮」的場景。我同事小孫就是這樣,有著明顯的「社交焦慮」。每次一想到這些活動,就頭疼不已。
  • 有社交焦慮的人,也許更值得交往
    有一次我試探性的問他是遇到什麼困難了,還是真的太忙,他支吾了半天告訴我,他覺得他好像得了社交焦慮症,想到跟朋友見面就特別緊張,第二天要參加聚會的那個晚上甚至會焦慮的睡不著。所以他乾脆拒絕了所有社交,除了工作相關的應酬,基本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宅男。為此我還發起了一個小調查,你是否有過因為社交而感覺焦慮?
  • 社交焦慮與自我意識
    按照下方的診斷標準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裡,對社交焦慮症大概有以下幾個診斷標準:1.個體由於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而產生顯著的害怕和焦慮。2.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3.社交情況幾乎總是能夠促發害怕或焦慮。4.主動迴避社交情況,或是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
  • 緩解社交焦慮,你可以這樣做
    關注我們,關注心理健康 許多人都會在社交場合產生焦慮,但只有符合一些情況,才會被視為社交障礙。其實,社交焦慮是可以通過自我指導訓練進行克服的。
  • 給社恐,6個技巧克服社交焦慮
    如果會的話,可以參照下面這個指南了解社交恐懼症的症狀、治療方法,還有一些自助小手段。 01.什麼是社交焦慮症? 其實很多人都會在演講或面試時感到緊張或害羞,但這並不是社交焦慮症。
  • 你對焦慮了解多少?焦慮的危害是什麼?如何遠離焦慮?!
    你對焦慮了解多少?焦慮的危害是什麼?如何遠離焦慮?! 焦慮症是指在日常情況下,出現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和恐懼。這種症狀會干擾正常活動,難以控制。常見的焦慮症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社交恐懼症等。還有可能會伴有緊張不安的情緒、心率加快,睡眠困難等症狀。
  •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社交焦慮是一種人格特質維度,它是指在社交互動或表現情境中對他人負面評價的擔憂或恐懼。在社交焦慮輕微的情境下,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害羞的同義詞,輕微社交焦慮可能在建立社會關係時是適應的。「讀心」能力不僅使社交成為可能,而且讓人們在社交生活中更成功、更受歡迎。  研究表明,兒童期良好的「讀心」能力與社會能力、社交視角採擇能力、親社會行為和學業成功有關。「讀心」能力的缺陷則被證明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青春期的邊緣特徵有關。這些發現表明,「讀心」能力較弱的人對他們可以從其他人那裡期待什麼的理解較少,面對複雜社會情況的適應能力也較差。
  • 了解這五大誘因,你就找到了社交焦慮的根源,輕鬆解決社交緊張
    這本書剖析了什麼是社交焦慮,並系統介紹了一套普適方法,它的特點是:比通俗讀物更具科學性,比專業書籍更具可操作性。1.什麼是社交焦慮管理學領域有句話是:了解是管理的前提。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人際背後的底層邏輯,你再怎麼折騰,也都是瞎折騰,更談不上什麼有效的人際管理。
  • 《認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社交恐懼症雖然不是一種病,但卻是給許多人的正常社交活動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並且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清水榮司在《認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一書中指出,認生是社交恐懼症的預備狀態,當我們變得懶於溝通或逃避溝通時,我們的真實需求和意願將被埋藏,甚至扭曲,內在壓力將會變大,嚴重的還會引發痴呆症和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 社交焦慮:實體娃娃能解決問題嗎?
    在我國,估計有7%的人有影響生活質量的社交焦慮問題,14%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社交焦慮。由於社交焦慮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一些人想知道,有一個實體娃娃是否有助於緩解焦慮。事實上,許多關於實體娃娃的報告稱,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所改善。本篇文章旨在告訴你更多關於社交焦慮的知識,以及實體娃娃是否能幫助你應對它。什麼是社交焦慮?
  • 社交焦慮 |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在社交場合中,有些人常常會有不自在的感覺,感到無法理解他人,又或者無法被他人理解,這可能是一種社交焦慮。這種社交焦慮極大的影響了我們的社交效果,讓我們時刻感到孤獨,無法融入集體,那到底要如何改變呢?「社交技能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個體,就像剛踏上異鄉土地的旅人。他們不懂當地的語言,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這樣描述社交焦慮者。
  • 《認生的人》:擺脫社交焦慮的10種方法
    1發現焦慮,控制焦慮要緩解焦慮,控制焦慮,首先要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會感覺到焦慮,自己的焦慮程度是多少。一般來說,當人們的焦慮值升高的時候,人們很容易產生認知扭曲,所以在焦慮值比較高的時候,不要做任何跳躍式的結論,也不要做任何情緒化的推理。
  • 緩解社交焦慮的4個方法
    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做到什麼地步,只要盡力了,即使結果不如意也沒關係。 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沒有什麼比當下更重要的事情了。接納自我,可以從停止對自己的挑剔、批判、責難做起,不再苛求自己,不再急於從負面情緒中逃開。真實面對後,常常發現事實沒有之前想得那麼可怕。
  • 社交焦慮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當自己的外在形象、社交、語言表達、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面表現不佳的時候,就會擔心別人會不會喜歡自己、討厭自己、看不起自己。當別人不喜歡、討厭、看不起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憤怒、委屈和自責。 而社交焦慮比較嚴重的朋友,和別人在一起,會感覺別人都在關注自己,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並感覺他們在心裡看不起、嘲笑自己。
  • 「容貌焦慮」是什麼?因何而起?
    原創 你本來就很美的 四象工作室如今,跟財富自由一樣奢侈的,可能是外貌自由。「3月不減肥,4月徒傷悲」、「再瘦幾斤穿衣服會更好看」、「皮膚不夠好」、「法令紋太明顯」、「你的黑眼圈越來越明顯了!」……在微博上,「你有容貌焦慮嗎?」
  • 莫名其妙很焦慮,我該怎麼辦?
    作者:寶寶知道 @懂得愛自己我總是莫名其妙的煩躁,整天擔憂很焦慮,這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啊?如這位朋友的描述,可以初步判斷,有可能是焦慮症的症狀,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需要根據以下內容對應自身的情況來看。首先,什麼是焦慮?
  • 4個過度焦慮的典型表現,看看你的焦慮有多深?
    你有沒有焦慮的症狀呢?是不是經常遇事想太多?一緊張就特別容易抓狂?連平常打電話都要提前預演一遍?一而再再而三地檢查門是否上鎖?以下這些過度焦慮症狀,你中招了嗎↓那麼過度的焦慮有什麼特徵呢?過度的焦慮遵循著以下幾個原則:1.
  • 焦慮是抑鬱之母,那是焦慮由什麼引起?看看這5種類型
    焦慮經常被用來指令人擔憂的想法,天長日久焦慮就會耗費心神讓人抑鬱。但事實是焦慮不止一種,而且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症狀。識別各種類型可能比較困難,部分原因是可能你同時處於多個類型。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人也可能遭受驚恐發作;而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也可能表現出強迫症的症狀。
  • 如影隨形的焦慮:什麼帶給我們壓力?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焦慮這樣的情緒呢?尋找到焦慮的源頭和解決的途徑才可以更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那些焦慮情緒。(一)焦慮究竟有哪些?我們的壓力往往從生活中而來,他似乎總是在我們需要掙脫一些束縛的時候出現,有些人戰勝了焦慮走向了更好的道路,也有人因為焦慮而一蹶不振,我們無法預料明天究竟是怎麼樣的,但當我們真真切切被焦慮所困擾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明白焦慮究竟從何而來,然後再進行最好的選擇;(1)婚姻的焦慮:我們的婚姻在日復一日的粗茶淡飯中歸於平淡
  • 和陌生人聊天,如何破解這種社交焦慮?
    和陌生人聊天這是很多人的社交焦慮,然而面試、聚餐、見客戶、相親,很多場景下都會有和陌生人聊天的社交需求,在完全不了解對方背景的情況下,怎麼能聊到一起呢?這裡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供參考。在雙方都打開話匣子之前,你需要多將話題聚焦在對方身上,讓對方感覺你在重視他,這是和陌生人開始交流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