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不言天命,修行不取真經。前生並為註定,今生無師自通。
每個人看書,都有代入感。你自己的思想和知識體系,決定了你能從其中悟到什麼。如果,你也曾在20多歲時候讀了我說的這本書,並且看懂了。想必你也想給書中的主人公下跪拜師,學學他看人做事的方法。
我一直覺的」跪著「學本事並不丟人,因為你知道當你站起的時候,膝蓋和大腿會硬到再也跪不下去了。
這本書,經過影視翻拍之後比原著名氣大。沒錯,就是《天道》它在2007年,豆瓣評分高達9.1分,其原著小說是豆豆寫的《遙遠的救世主》。
故事講述了「商業鬼才」的丁元英,在放棄操盤私募基金之後,來到古城隱居時和古城的女刑警芮小丹產生了愛情。在此期間,芮小丹向丁元英要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很特別。她是要定位應在當地的貧困縣中的貧困村,創造一個脫貧致富的神話。
丁元英,由此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商戰」。
這部小說名字叫《遙遠的救世主》。
那麼,這個救世主,究竟是指誰呢?
為什麼「遙遠」呢?
小說中最牽動讀者的當然是主人公丁元英,那這個救世主是指他嗎?
在小說故事中,無論你從哪個層面上來看,丁元英都是一個高人。在他整個成功扶貧的事件中,他都沒有採取任何非常特別的招式跟手段,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普通人能做的普通事。而難的是徹徹底底的順勢而為,充分的尊重了各方人馬的自由意志。最後贏得讓所有人都無話可說。
他並沒有採取任何像神或者救世主的行為。
那麼,什麼是神呢?
小說中說:「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來。原來能做老實人辦老實事,就是神。所能創造的,就是神話,僅此而已。
小說中另一個重點,討論的是一個叫「文化屬性」的概念。由此產生了非常多的相關情節。
文化屬性:透視社會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都這文化屬性的產物。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可以理解為「天道」。
什麼強勢文化,什麼又是弱勢文化?
強勢文化在武學裡稱之為秘籍,弱勢文化因為易學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種。
要說,整個小說中最精彩最核心最濃墨重彩片段,那絕對是丁元英和韓楚風去五臺山談經論道。
但是,因為一些審核的原因,一些情節就被和諧了。如果只看電視劇,容易雲裡霧裡。
細微之處著眼還是得看原著,才能彌補被和諧的地方,你懂的。
電視劇《天道》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不同的內容載體,呈現了不同的藝術美感。正如小說裡丁元英說的一樣:
《遙遠的救世主》以一個極品混混內心良知覺醒,決心退隱金融江湖隱居古城。卻誤打誤撞被女警官賞識不惜獻出肉身撩在花下。相處之後,希望藉助「神」的力量,譜寫一個王廟村村民自救脫貧的覺悟神話。
王廟村的扶貧神話,是建立在一個強勢文化分析基礎之上的商業操作。扶貧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文化屬性上強者對弱者的拯救。
扶貧的本質,在於一個「扶」字。如果,這個被扶的人從內心就不想站起來,那麼神也束手無策。
王廟中村的扶貧神話之所以能成功,表面看起來是因為丁元英的絕佳策劃和順勢而為,實際上本質源於王廟村村民為改變自身命運的艱苦奮鬥精神。
把故事的本質看到這,就算明白了馬克思的苦心。促進的事物發展要把內外因素結合起來,運作。通過小說中扶貧故事隱含的哲理,遷移到我們自身命運的改變上來看,也是兩個字「扶貧」。
如果,一個人意識自身命運走向受到局限,這就算認識到了自身的「貧」。要想改變,要想扶起這個自身的某方面的「貧」就需要先扶「志」志向的志。有了志向,有了恆心,有了吃苦的決心,就要去扶「智」智力的智,智商的智,智慧的智。
正所謂,扶貧必先扶志,扶貧必要扶智。
小說故事中,丁元英對「文化屬性」這詞的思考很有深度和見解。他認為「文化屬性」對個人命運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其實,整個故事中其決定作用的是「覺悟」,這是一個比文化屬性更高一個維度的認識。
《遙遠的救世主》中的救世主,不是人,而是道。得救之道,就是「覺悟」。
那麼,一個人,如何能「覺到,悟到」,從而覺悟呢?我想,這只能不斷靠自己去不斷摸索和思考,不斷超越感性的認識,用理性至上的思維和精深的分析去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去掌握自己人生的命運。並且認識到這世界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一切靠覺悟。
覺悟之後,活成一個看得開,也看的明白的明白人。
低調,隱忍,沉穩,老練,學會真正的實事求是,學會把握客觀規律,學會經世致用。最終,對得起「覺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