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技能哪家好,就來理財充電寶。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理財小助手~
積少成多,每次積累少量的東西,慢慢就形成了巨大的數量。
這個成語同樣適用於金錢方面。
逛超市時看到折扣促銷的商品,一件才幾塊錢,買了!慢慢的越拿越多越拿越多,等到結帳的時候發現竟然花了100多塊錢。
這就是積少成多。其實商家就是利用溫水煮青蛙的心理,每件商品拆開來看確實十分便宜,但是當拿得多了也是一筆很可怖的支出。
我們以為把錢牢牢掌握著,其實它們就像沙子般慢慢地流失於指縫之間。
拒絕習慣性支出
沒有規劃的存錢都是耍流氓!我自身十分喜歡喝咖啡,基本每天都要喝上一杯。某一天當我閒來無事的時候心血來潮給自己算了一筆帳,這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每天的咖啡花費了我20塊錢的支出,這對於一天的收入來說其實並不多,但是放大到一個月就是600塊錢,一年就是7200塊錢,如果10年則是7萬塊左右的支出!
這也意味著我每年要花費7200塊錢為我的這個小習慣買單,當算起了這筆帳之後我才意識到我應該有規劃的存錢了,不要再因為這些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浪費我的財富。
別著急儲蓄
在算帳之後我就開始了有規劃的儲蓄,慢慢的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其實大多數人每個月的工資很可觀,已經足夠滿足日常的生活需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日子就是過得緊巴巴的,被迫成為了「月光族」。
這個問題仍然是積少成多,甚至不知道我們的錢花到哪裡去了,反正就是用完了。
所以一開始我們先不要著急儲蓄,先找出為什麼存不住錢的原因,對收支進行分析。
儲蓄法則
儲蓄其實也是一項技術活,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存不下錢。這裡面有一個最簡單,但是十分重要的行為:
先儲蓄後消費。
在生活中我們會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那就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東西有多少就會用多少。比如看電影時吃著爆米花,看的入迷了不管是小份還是大份都能吃的精光。
消費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沒有管理金錢的意識時,錢花著花著就用光了,就算是有著儲蓄的想法也毫無作用。
這種沒有規劃的儲蓄充滿了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負債和盈餘哪個先來,這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也存不住錢。這個月可能存下幾百塊,下個月可能一分不剩,再下個月甚至開始動用之前存下來的錢。
所以我們應該先存錢,以此來約束自己的消費。
關於規劃儲蓄,有一個很實用的法則,那就是10/50法則。
10是什麼?固定收入的10%;50是什麼?意外收入的50%。
我們每個月將工資收入的10%先存起來,剩下的錢再用於日常生活開支;而年終獎或者是獎金等意外收入,由於一般是一次性發放的,我們可以拿出50%儲蓄,剩下的用來獎勵自己。
畢竟賺錢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我們也不能苦了自己。
10/50法則中最重要的就是10。一開始先嘗試儲蓄,存起收入的10%,慢慢養成習慣。
做任何事一開始的熱情總是最高的,但是凡事講究循序漸進,一口氣吃成大胖子,最後只會撐死自己。
等養成了這個儲蓄習慣之後,我們再慢慢提升儲蓄的比例。實際上最為健康的儲蓄比例是30%,這個比例不多不少正正好。
當然,我們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這個調整是所有儲蓄計劃的一部分,而不是調整每個月的比例,這樣一來跟先消費後儲蓄有什麼區別呢?
存起來的錢怎麼辦?
當我們進行儲蓄之後就會有所疑問,存下來的錢要怎麼辦?
毫無疑問,最好的去處就是投資理財。
存下來的錢自然不可能一直放著不做任何操作,錢是會貶值的,這樣還不如用來消費滿足自己好。
我們可以將儲蓄分成4個部分:現金、短期目標、長期目標、保障目標。
現金:就算是投資理財也不可能全部放進去,總要留下一點現金應急備用。
短期目標:這部分是我們5年內的目標,也就是短期投資,在5年內可以看到收益。投資的也是一些低風險產品,比如基金、債券、定期等等。
長期目標:這部分投入的是短期內沒有用途的儲蓄。在投資的時候可以大膽一點,投一些高風險產品,高風險也意味著高收益。比如股票、信託、期貨等等。
保障目標:保險。為自己和家庭買一份保障,這也是投資的一種。一般投入5%-8%是最為合適的。
財富需要進行管理,儲蓄是財富的一部分自然在管理的範圍之內。讓儲蓄自己增加儲蓄,才是我們要做到的,也是我們所追求的財富增長關鍵。
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投資理財最重要的原則:不懂不投。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總結
其實在進行儲蓄之後我仍然保留著喝咖啡的習慣,因為我的習慣性支出很多,而喝咖啡在這些支出中是我認為最為有用的一個,它也是我創造財富的一種方式。
誰都不希望做月光族,誰都想要有儲蓄,但是就是存不住錢,主要就是因為沒有規劃的儲蓄。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能夠有所收穫,收穫自己儲蓄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