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目前沒發現新冠特異性後遺症 發熱即去門診救人救己

2021-01-20 新浪財經

原標題:張文宏:目前沒發現新冠特異性後遺症,發熱即去門診救人救己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11月28日上午,在上海科普大講壇2020年度特別活動暨第154講「人類如何才能打敗新冠病毒」活動中,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進行了專題講座,並回答了聽眾提問。

「沒有發現新冠特異性的後遺症」

講座上,一名自我介紹此前是非典病毒感染治癒的女士舉手提問:目前新冠和非典相比,是否有一些後遺症上的差異?

「新冠病毒治療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新冠特異性的後遺症。」張文宏介紹,如果非典患者年輕且沒用過大劑量激素,恢復起來會比較良好,而新冠病毒治療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和新冠有特異性的不良反應。

張文宏說,目前新冠的一些後遺症還是病毒性疾病常見的後遺症。「很多病毒性疾病都是全身感染,很長一段時間裡會對神經系統有一些損害,肺的纖維化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同時新冠病毒到現在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沒辦法說幾年後的事情。」

「但至少上海的病人,目前恢復得都很好。」張文宏說,他一直記得,一個重症呼吸道插管的病人出院兩個星期,剛解除隔離就來送錦旗了,「還和我們照相,他如果有很嚴重的後遺症,根本不可能跑過來。」

張文宏表示,個別的病人出現後遺症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6000萬病人裡出現了1、2例有後遺症的,這只能是特例,而要在科學上成立一定是具有普遍性的。

「新冠+流感」怎麼辦?張文宏:大家不用感到恐懼

「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病例,這並不奇怪。我們在第一波疫情時就已檢測到流感和新冠肺炎的合併感染,這在冬季是非常常見的,只不過以前沒有去做檢測而已,大家不用感到恐懼。」

張文宏介紹,今年年初時,科研人員就已發表新冠肺炎與流感合併感染的論文。在自然界中,這一現象在呼吸道疾病中本來就很常見。

關於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張文宏這樣說——

對此張文宏表示,對於病毒的測序一直在監控,病毒變異是病毒的特性,隨機變異是一直發生的,哪些隨機變異會被留下來取決於外面的環境。

「直到疫苗出來以後,病毒的隨機變異才有意義。」張文宏也透露,目前,新冠病毒變異沒有引發更高的致死性和傳播力,這是世衛組織認可的。

為何進入冬季後對於非冷鏈的物流也要進行殺毒?

為何進入冬季後對於非冷鏈的物流也要進行殺毒?張文宏說,上海的疾控團隊在溯源方面做得非常好,通過對在浦東貨運區第一例感染者的追蹤,發現兩個軌跡其實不怎麼一致的工人感染,是因為他們共同進入並清理過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後的航空集裝器,內部環境潮溼。「冬季來臨,病毒脫離人體後在物體表面存留的時間顯著延長。低溫下,哪怕是4攝氏度都可以讓病毒較長時間存活,這就成為一個風險。」

「前兩天,我碰到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教授,他一直在負責喀什病例的溯源。」張文宏說,喀什與上海的本土病例溯源追蹤,均出現經非冷鏈普通物流輸入境外病毒的案例。他提醒,操作工人在進入國外輸入的貨箱之前,要做好充分防護。在上海目前除了做好防護以外,浦東機場將在知情自願的基礎上,安排高風險作業崗位人員進行新冠肺炎疫苗應急接種。

普通老百姓離新冠疫苗還有多遠?

普通老百姓離新冠疫苗還有多遠?「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全球老百姓都會迎來世界各國疫苗上市的一個高潮。」張文宏說,緊急疫苗接種在全球都是常見的一個情況,比如有出國涉外的需求,或有接觸國外輸入物品風險的時候,進行疫苗緊急接種是符合法律規定的。高危的人先接種,最終每個人都可以接種。

「一發燒就去看病,會救很多人」

講座中,張文宏肯定了上海發熱門診網絡的重要作用。

張文宏介紹,上海從今年2月份開始建設發熱門診和哨點門診,整個上海大概有500多個,「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網絡,所有市民從家門出來1-2公裡就有一個門診。」

「所以當你發熱後,立刻走到隔壁的門診,這個舉動太重要了。」張文宏強調,如果晚去一天,就會傳給周邊的人,再追蹤就非常困難。

張文宏表示,門診網絡這次在浦東的確診病例中就發揮了作用,第一第二例病例均是在發熱後自行前往門診就診的。

「(確診)病例居住的地方是一個村,如果看病很麻煩,決定自己去藥店買藥吃,過幾天再說?那不行的,今天在這裡我再一次強調,如果你發燒了立刻去看病,就會救了很多人。」張文宏表示,發熱門診網絡就是一個預警的機制,「你發燒了就去碰它,警鈴響起後才能及時處置,切斷社區傳播。」

馬上要到假期了,對於老百姓出行有什麼建議?

馬上要到假期了,對於老百姓出行有什麼建議?張文宏說,今年1月、2月時我們怎麼做,現在還怎麼做,因為現在的環境不至於比那時更糟糕。「我國在國慶假期時經受過一次壓力測試,只不過冬季輸入性的風險會更大一點,所以請大家關鍵還是要做好自己的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上海這一次疫情防控也正是得益於民眾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因此沒有發現連續性的社區傳播。如果大家不做好防護,社區傳播就會非常常見。」

此前報導

病例增加,呈現三大特點!關於進口冷鏈食品消毒,張文宏有最新建議

近日我國多地接連出現涉冷鏈食品新冠肺炎散發病例,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範圍擴大,檢測呈陽性的涉及進口冷鏈產品範圍已經從海產品,擴大到畜禽肉類產品。例如山西霍州是進口冷凍厄瓜多青蝦外包裝檢出陽性,在天津海聯冷庫疫情中,其感染來源是攜帶新冠病毒的北美豬頭和受其汙染的德國豬肘。

二、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的範圍,已經從冷鏈食品擴展到遠距離運輸的貨櫃。例如新疆喀什和上海的疫情,都是貨櫃的裝卸環節出現了問題。

三、雖然有零星病例出現,不過公眾不用過於緊張。截至目前,全國對於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抽檢監測的陽性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目前,沒有發現因為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

11月26日23時許,@張文宏醫生 發微博,談到針對經物流的海外輸入性疫情的防控策略。他主要提及兩點:

一、除冷鏈物品外,對冬季非冷鏈物流經消毒殺菌和強光通風環境中處置後,再予以轉運。

他表示,一般情況下,物流落地後在強光乾燥的倉庫內,病毒被滅活的時間較快,但如果在陰冷環境,特別是剛落地的溼冷貨櫃內,病毒的活力可以長時間保持,此時不加防護的接觸則感染風險較大。針對這些風險,將來無論是喀什還是上海,還是滿洲裡,均應該除冷鏈外加強對冬季非冷鏈物流的消毒殺菌和強光通風環境中的處置後再予以轉運,則可以顯著降低風險。

二、對一線接觸進口貨物處理的員工,提供免費自願疫苗緊急接種,降低一線工人被感染的風險,進一步杜絕經物流輸入疫情的風險。

個人接觸到冷鏈進口食品

這些防護措施要記牢

作為消費者,一旦接觸到冷鏈進口食品後,應該如何消毒才能放心入口?在11月25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與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張流波曾作出提醒:

首先要做好手衛生,接觸後馬上洗手,洗手有「六步法」。如果洗手不放心,可以再加上洗手消毒劑,這是最必要的措施之一。

其次,對可能接觸到的冷凍食品裡用的炊具,如刀、砧板應該及時清洗,清洗時防止飛濺。對於刀、砧板,可以用加熱方法,用開水燙一燙、煮一煮,用60攝氏度的水浸泡一段時間就可以。也可以等它幹了以後,噴75%的酒精或者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就可以完全達到消毒的效果。

此外,這些食品的殘渣要及時單獨收集起來,送到垃圾收集點。

相關報導

上海本土病例流調破案:罪魁禍首「航天集裝器」是如何發現的

11月9日,上海確診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浦東新區祝橋鎮營前村被列為中風險地區。經安徽省疾控部門反饋,與王某某相關聯的蘭某,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對相關人員進行篩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從該本土病例出現開始,有一群人便始終繃緊神經,奮戰在流調、追蹤、尋找蛛絲馬跡的第一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幾乎度過了半個月的「不眠夜」,終於找到了這兩例病例的致病源頭——航空集裝器。

較以往本土病例,溯源難度更大了

可是,與以往本土病例不同的是,此病例溯源難度很大,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該病例由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有可能有還有其他病例;二是該病例日常工作是打包工人,無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初步調查顯示沒有新冠肺炎病例或相似病例的接觸史,與以往本土病例的特徵不盡相符。線索有限,難度極大。

根據調查梳理出人傳人的若干個線索後,疾控出動大量流調人員同時排查病例的家人、同事和其他的暴露情況。不能排除的是病例的家人。疾控工作人員快速對其場所環境和密接人員進行採樣,發現全部樣本為陰性。所有在滬密切接觸者的樣本均為陰性。「人傳人」被排除。

此後,對病例居住地營前村人員、工作地工作人員,以及到過江鎮晚霞路菜場、江鎮百品匯、妙鏡路社保中心共計8000餘人進行了核酸檢測,並對其中部分人員進行了抗體檢測,結果全是陰性。無症狀感染者也被逐一排查。

通過省際協查,安徽省發現一例關聯病例蘭某。在得到這個消息後,流調小組開始對王某某開展28天精細回溯流調,並對其工友等密切接觸者進行精確到分鐘的精細流調,發現關鍵問題:兩個確診病例曾共同清理過一個航空集裝器。這個重要線索,終於出現了。

實驗室配合「一錘定音」

11月11日, 5名流調人員前往機場貨運物流區查閱監控錄像,了解病例在發病前14天的工作情況,整個過程歷經5個小時。監控錄像顯示:10月30日,2名確診病例都未戴口罩,進入同一航空集裝器處理泡沫,共計十幾分鐘時間,其中發病比較早的王某某清掃時間相對更長。

在監控錄像確證之後,疾控專家鎖定了感染來源。通過查詢物流信息,流調小組發現此集裝器曾經在北美的物流公司放置一段時間。符合傳播特徵,從流行病學角度鎖定傳染源。

同一時刻,實驗室結果也為該結論一錘定音。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檢測實驗室基因測序後,發現兩個病例感染的病毒基因高度同源,且北美流行株高度相似。從實驗室角度證實了傳染源。中國疾控中心評價,本次流行病學調查「是一場經典的流行病學溯源調查」,給接下來的上海的新冠防控指明了方向。

來源 澎湃新聞|作者 朱奕奕、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上觀新聞

編輯:謝永利

相關焦點

  • 關於疫情,張文宏帶來5個好消息!
    合併感染:很常見,不必恐懼 針對近日出現了新冠和流感一起得的病例,張文宏表示並不奇怪。 張文宏稱,「合併感染在冬季非常常見,只不過大家以前沒有去測試,所以也不要為此感到恐懼。」
  • 張文宏最新回應…
    2.提醒廣大居民朋友謹慎購買、生食進口冷鏈海鮮及肉製品,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風險。同時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出入公共場所時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勤洗手、常通風。若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及時到定點醫院(縣醫院)發熱門診就診,就醫時須全程佩戴口罩,不乘坐公交車、計程車等公共運輸工具前往醫院,避免與其他人接觸。
  • 感冒和新冠症狀一樣嗎?發燒還能去醫院嗎?記者實地探訪發熱門診!
    感冒和新冠症狀一樣嗎?發燒還能去醫院嗎?記者實地探訪發熱門診!發熱門診環境安不安全,有沒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出現哪些症狀應該去發熱門診就診?近期,有一部分市民發燒後不敢就醫,怕被隔離或怕被感染新冠病毒。今日記者來到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實地探訪發熱門診的就診流程。就診患者單間隔離等待各項檢查結果
  • 臺北上海城市論壇舉行,張文宏分享上海新冠疫情防治經驗
    在下午舉行的主題為「疫情防控分享與交流」衛生醫療分論壇上,新冠肺炎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分享了上海醫院的救治經驗。張文宏介紹,上海在新冠肺炎病例救治網絡共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上海所有的醫院都有發熱門診,這對疫情的發現是非常重要的。
  • 武漢進口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未流入市場!
    針對近日出現了新冠和流感一起得的病例,張文宏表示並不奇怪。張文宏稱,「合併感染在冬季非常常見,只不過大家以前沒有去測試,所以也不要為此感到恐懼。」張文宏介紹,今年1月底2月初的時候國際上已經發表論文,合併感染在自然界和呼吸道疾病中本來就很常見。
  • 感冒和新冠症狀一樣嗎?發燒還能去醫院嗎?記者實地探訪發熱門診
    發燒了還能不能去醫院看病?會不會直接被隔離治療?發熱門診環境安不安全,有沒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出現哪些症狀應該去發熱門診就診?近期,有一部分市民發燒後不敢就醫,怕被隔離或怕被感染新冠病毒。今日記者來到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實地探訪發熱門診的就診流程。
  • 走訪上海長海醫院:全天門診陸續恢復,防控依舊嚴格
    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年齡基本是五十歲左右,屬於社會活動比較頻繁的群體,老年人病情較重。就目前數據,死亡率最高的人群是90歲以上的,90%病死人群分布在75歲以上。「年紀大的人尤其不要到處走,現在還是有風險。等一兩個月之後,如果全國疫情控制得好的話,風險會小一點。」張文宏強調。
  • 發熱了這樣去醫院就診最安全,記者實地探訪發熱門診
    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後,患者將轉入普通門診或專科病房進行對症治療;對於尚未排除新冠風險的患者,在發熱門診留觀和進一步排查;對疑似患者及時上報,並通過各級專家組會診以明確診斷;對於確診患者,及時轉往定點醫院,並在規定時限內上報傳染病卡。發熱不代表要隔離
  • 跟張文宏看門診半天,累!然鵝……
    看病、上課、開會、會診、出席學術活動……張文宏的標籤是「紅」「忙」,身為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他,有很多「必須去」「推不掉」,診室不大,張文宏的學生自覺退後,留出更多空間。「太榮幸了,能看上張醫生的門診,您說過的話我都記得……」習慣了「粉絲」熱情的開場白,張文宏手指飛快翻動病人病史,查看各項指標後,抬頭微微笑,「你們坐飛機來看我,是為了表白呀?」慢性B肝病人,病情不複雜,但夫妻倆很焦慮。「指標輕度升高很正常,年齡上去了,功能沒以前好了。就像你老婆,肯定沒有年輕時美麗了吧?」
  • 松江區最新發布:截至目前沒有發現新冠確診病例
    松江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今天下午發布消息: 在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願檢盡檢」對象服務過程中,發現一人檢測結果可疑。醫療機構即按規定對其進行隔離留觀和檢查,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對相關人員和環境開展排查、採樣檢測和健康觀察等。
  • 新冠病毒永生?張文宏:沒阻斷傳播鏈,只能允許它一代代傳播
    張文宏答,這涉及到幾個問題:自然界有沒有這種病毒?它在人身上有沒有永生化?如果都沒有,就要阻斷它一代代傳下去的能力。現狀是,即便現在好像已經採取了非常嚴格的社交隔離,但是也沒有阻斷新冠的傳播鏈。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中國這樣,把醫生派過去,集中所有的經濟、財力、物力去做。因此,只能允許新冠不斷地一代代傳播。
  • 張文宏說無症狀感染者沒那麼可怕 但不能忽略 健康人群如何防?
    張文宏說無症狀感染者沒那麼可怕 但不能忽略 健康人群如何防?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如是說。何為「無症狀」?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近期聯合推出科普微課堂《大咖小灶》,張文宏針對疫情期間的一系列市民關心的科學問題予以解答。張文宏說,既要重視,但是又不能過度解讀,這才是我們對待無症狀病例科學的態度。
  • 張文宏所在上海華山醫院是怎麼抗疫的?
    在業內看來,張文宏的走紅是偶然的。這位年過半百的專科醫生不希望大家關注個人,「我就一個鄉下人跑到上海,讀完書留下來工作而已。」但作為中國最好的感染科的領導,幾十年的沉澱,也是在新冠疫情中扛起專業大旗的一種必然。
  • 跟張文宏一起看門診是什麼體驗?他拎著保溫杯,戴上老花鏡……診室...
    要說今年最火的人物一定少不了張文宏張爸雖然不是「小鮮肉」(曾經也鮮肉過的呀)但他作為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憑藉過硬的專業水平和接地氣的好口才但張文宏有辦法,他會打通俗的比方,讓病人聽懂,甚至被逗笑。「指標輕度升高很正常,年齡上去了,功能沒以前好了。就像你老婆,肯定沒有年輕時美麗了吧?」李先生一下子笑出了聲,張文宏建議他去做一個肝臟穿刺。
  • 重要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復後,體內特異性抗體至少存在半年
    據報導,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和科學家們證實,在英國發現的一種新冠病毒新變種的傳染性比普通的新冠病毒高70%。英國方面表示,新變種有可能已傳到國外,目前最迫切工作是確保這一變種病毒不會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 有這樣的後遺症,新冠病毒還談得上治癒嗎?
    媒體「八點健聞」發表的文章《新冠後遺症:隱秘之痛丨來自武漢新冠患者家庭的一手記錄》,記錄了一位醫生的父母在新冠肺炎治癒後出現的各種後遺症。其母在康復過程中有腹瀉、腹脹、便秘等情況,嚴重的時候還需要灌腸輔助;父親總是頭疼乏力,晚上睡不著覺。
  • 全區開放發熱門診、發熱診室一覽表!
    其中發熱患者首診選擇發熱門診;新冠篩查結果為陰性伴有發熱症狀複診患者以及無發熱但伴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的患者可以前往發熱診室就診。  發熱診室是對發熱門診資源的有效補充,全區目前開放6家發熱門診、8家發熱診室,實現全區10個街道「防疫哨點」全覆蓋。
  • 發燒咳嗽要到發熱門診做核酸檢測嗎?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接觸者...
    12月13日因發熱、咳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胸部CT檢查結果異常,診斷為確診病例,轉送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 患者3:男,47歲,中國籍。從衣索比亞乘ET636次航班於12月10日抵蓉,入境後即集中隔離。12月13日因新冠病毒抗體IgM、IgG檢測陽性,胸部CT檢查結果異常,診斷為確診病例,轉送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
  • 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一念之惡,還報己身
    比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積德行善的家庭,恩澤可以綿延到子孫那裡去;不懂得積善人家,好作惡作亂,災禍都會綿延到子孫。幾千年來有不少的國家的君臣大行惡事,世世代代都受人唾罵,子孫也跟著遭殃,真是不得善果。可見因果多麼可怕,又多麼準確,人一旦走錯路不知道回頭,未來的好路就被拒絕了,等待的是苦難。佛家常說:業就是因果、業就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