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老了就懷舊,愛回憶,這兩年我寫了幾篇回憶從前的小文,老是自然規律,只是我真沒閒暇時間來想自己是不是老了這件事。褪去了年輕時的青澀,隨著歲月流逝,有一種叫經驗的東西變相地提示你老了。從前不在意的點點滴滴,變得越來越清晰,眼前的事卻稀裡糊塗了。哈哈,這不是老了?強烈讚賞飛俠姐的一句話,當她70歲時她說:70就是個數!
從紅旗街到寬平橋,從綠園到長春西站,一次又一次地沿著有軌電車的軌道尋覓著,追逐著,守望著,與其說在等那輛綠車皮的有軌電車,不如說是在追憶,因為有軌電車滿載著的是童年難以忘卻的記憶。
每次去拍有軌電車,一看到鐵軌我就想笑,因為我總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幹的「壞事」:那時候的孩子沒什麼玩具,我看到有的小夥伴把一根釘子放到軌道上,電車駛過後,釘子被壓成了薄片,形狀像一把小刀,很是精緻。司機看到一幫孩子離得那麼近,沒好氣地罵一句:「找死!」孩子們在鬨笑中離開。
我也曾好奇地學著別人的樣子,遠遠地看到電車來了,把幾寸長的釘子放到鐵軌上,然後到站臺上等著電車過來,車一駛過,飛快地跑去撿壓好的小刀,美美地跟小夥伴炫耀自己的新玩具。
那時電車軌道下鋪的枕木是木頭的,印象中兩端還塗有一層瀝青防腐。
這小刀打磨成斜角,可以用來玩「摜刀」,當時我們讀成「關刀」,這是一種兩人玩的遊戲。在較軟的泥地上劃一個大大的魚形,兩端畫魚頭,這魚頭要畫得小一些,讓對方不容易把刀摜上。以「石頭、剪子、布」來競出先後。用鋸條刀或鋼釘刀,拇指和食指捏刀體,用力摜入泥地,讓小刀立在泥地上,沿摜入的刀痕劃一直線,一刀一刀向對方地盤推進,直到對方魚頭線,一盤取勝。每次連線的距離不得大於一紮,就是從拇指到中指伸展開的指尖距離,也不得橫穿自己和對方的連線。贏的一方用小刀挖開對方魚頭裡的泥土,如果裡面的土是黑色的,就說對方是黑心。各地玩法不盡相同,也有畫成五角星、方形的,有的叫「摜刀佔國」,就是一刀一刀佔領對方的領地。現在想想,這哪是小女孩兒玩的東西!
記得小時候,有軌電車分52路和54路,52路從長春站通往汽車廠,54路通往長紡綠園方向。有軌電車票4分錢一張,每輛電車上都有售票員,胸前掛個皮包,裡面裝錢和車票。售票員手中拿一本車票,一邊收錢,一邊極熟練地用鉛筆在票上劃一下,同時挑起一張車票,在打孔處一端撕下來遞給乘客,票的另一端是存根,我們叫它「票根」,查查有多少張「票根」,就知道賣了多少張車票,這種車票當日當次有效。
另一種是本票,本票是一聯五張,一聯2角,長期有效,乘客用一張就自己撕下一張交給售票員。
還有一種是月票,當月有效。月票板上貼著本人的1寸黑白照片,票板的花紋圖案每個月的顏色都不一樣,上面印著醒目的阿拉伯數字,1月份就印著「1」,以此類推。一般是通勤人員和學生買月票,比單次買票要優惠些。上學時買月票要拿學生證到電車公司去辦理,後來電車公司到學校上門服務,班級生活委員每月最大的一項工作就是統一為同學們辦理月票。記得曾有喜歡畫畫的孩子自己畫月票,可以以假亂真,那時還沒有防偽圖標。
那個年代沒有私家車,沒有計程車,除了自行車外,乘坐有軌電車是人們出行的唯一方式。有軌電車不分上車門、下車門,每個門都有售票員。車隔很長,來了一輛車,人們蜂湧而上,人擠人(我現在終於明白那時為什麼人們形容擠車像塞豆包一樣,農村蒸粘豆包就是這樣一個挨著一個)。上下班高峰時更是人滿為患,擠得上來,有時卻擠不下去。售票員喊破了嗓子讓人們往車箱裡面擠,看過電影《小字輩》的會記得這樣的場面。學生們倒不用擠車,因為那時沒有擇校,是按家庭住址就近入學。
我印象中當年的有軌電車司機是站著開車的,面前也沒有這些儀器
我上小學、初中都是離家很近的地方,幾分鐘的路,所以車坐的就少。後來到外語學校讀書住校,每周回一次家,坐的就是52路有軌電車,一坐就是三年。印象最深的一段路是現在的新民廣場。原來這裡沒有廣場,兩邊是灌木叢,有軌電車從中間穿過,那感覺就像是到了很遠很荒涼的地方。現在我看到去長春西站這段路太像當年的新民廣場了,趕緊用手機錄下來,說不上哪一天,這裡也會變樣了。
老式有軌電車下線後,換成了無軌電車,車上面還是長長的大辮子,下面則沒有軌道,票價5分。80年代這種無軌電車還存在,可惜現在已找不到它的影子,那是很短暫的一段,很快它就被現在的公交車所替代。只有紅旗街到汽車廠一帶保留著52路有軌電車,近年來52號有軌電車也消失了,54路車作為長春獨特的風景線保留至今。長春西站建成後,又開通了55路有軌電車,在西站同時還有若干公交車可以進到市內,但不少人還是選擇有軌車,寧可它開得慢,乘坐這老式的有軌電車,體驗著慢時光帶來的平靜,靜下心來翻閱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那些故事。下面這些是現在的54路有軌電車,記錄下來它們的軌跡,因為有一天,它也會成為歷史。
長春市的有軌電車線路始建於1941年。當時偽滿新京交通株式會社購置日本的有軌電車及鋼軌,於同年6月施工,修建了兩條線路,同年11月1日正式通車營運。到1942年已有4條線路通車,總長17.7公裡,電車40輛。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前,長春的有軌線路已有7條,電車總量達73輛。
1960年,人民政府整治交通,有軌電車繼續發揮它的作用,成為市區的重要交通工具。全市有線路6條,總長達52.63公裡,電車88輛。這是有軌電車在公交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後來,隨著汽車數量的上升,城市道路緊張,和很多城市一樣,長春市也拆除了部分有軌電車線路。現在,僅剩54路還在運營。這條僅長7.64公裡的線路,單程運行需要不到30分鐘。
經歷了80年風雨的長春有軌電車,迎來送往了幾代長春人。長春百姓對它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它不再僅僅是方便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都市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長春都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現在有軌電車在長春市是二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長春的一個標誌。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與道路上奔跑的汽車相比,有軌電車的速度明顯慢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多市民選擇乘坐電車。高峰時期,候車乘客排起了長隊,車廂經常被擠得滿滿的。還有外地遊客來到長春後,特意去坐54路有軌電車,尋找城市記憶的影子。
90年代「長春號」在線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