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斕 掐絲琺瑯

2021-02-13 坦腹齋

掐絲琺瑯,漢族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有金胎掐絲琺瑯等。

掐絲琺瑯,其製作一般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掐絲琺瑯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由於其在明代景泰年間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又一般多外飾藍色釉料,故又稱景泰藍。

當然,它也有飾紅、淺綠、深綠、白、葡萄紫、翠藍等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掐絲琺瑯器,是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時期的金胎掐絲琺瑯牌飾。

由此可見,琺瑯工藝的發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當時的掐絲琺瑯器可能盡為皇家服務的,由於燒造技術的不成熟,故生產規模並不大,產品並不多。

元代掐絲琺瑯纏枝蓮象耳爐

從現存的幾件元代掐絲琺瑯器來看,中國工匠在學習、掌握燒造琺瑯技術後,為符合中國統治者的審美趣味,生產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製品,但裝飾品方式仍保留著一些阿拉伯的藝術韻味。

雖然明初掐絲琺瑯工藝已逐漸被朝廷重視,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與仕宦商賈珍藏,已經是明代晚期的事了。

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傳世下多,工藝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絲粗細不勻,掐絲常高出胎面較多;胎體、釉層較為厚重。

其品種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論》中所載的「香爐、盒兒、盞子、花瓶之類」。

當時的掐絲琺瑯器一般沒有錦地,常以番蓮紋、蓮瓣紋裝飾,色彩也較單調,沒有混合色,然在一葉片內往往施兩三種顏色。

明晚期,掐絲琺瑯工藝取得極大發展,不僅造型、品種、釉色都顯著增多,而且工藝技巧也明顯進步。所謂「釉色齊備,金光燦爛,細潤可愛也」,那神秘幽亮的藍色基調,使之成為御用珍玩,「景泰藍」之名也隨之聲名遠播。

現存的明代掐絲琺瑯器物大多為明代晚期的產品,其品種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禮儀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爐、燈臺、盒、盤、碗、碟等。

明萬曆掐絲琺瑯-雲龍紋香爐

造型一般端莊古雅,紋飾繁縟豐富,有番蓮、饕餮、蕉葉、龍鳳、雲鶴、菊花、山水、樓閣、人物等。借鑑錦、玉、瓷、漆等工藝傳統手法,突出了勾邊填色的圖案程式。

琺瑯顏色豐富,而且混和色種類多,有藍、紅、黃、綠、白、天藍、寶藍、雞血紅、葡萄紫、紫紅、翠藍等等,釉色變化多而豔麗。

康熙時期掐絲琺瑯的風格,沿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當時的琺瑯器製作一般參考瓷器,造型、紋飾多效法瓷器。

清康熙掐絲琺瑯-梅花牡丹雙獸耳瓶

由於康熙把目光轉移到畫琺瑯的新技術上,以致於忽略掐絲琺瑯的製作,故當時掐絲琺瑯數量並不多,而且品種單調,以小型器物為主,而且質量不佳。

清代到了乾隆時期,由於乾隆帝本人的興趣愛好及審美需求,使得琺瑯工藝得到了空前發展。

金屬胎琺瑯器以其自身的金碧輝煌、富麗華美成為宮廷中不可替代的陳設佳品,用以彰顯帝王之家的富貴和威嚴。

清乾隆掐絲琺瑯-萬壽無疆碗

而且乾隆常把古代書畫名跡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瑯的紋飾中,以追求繪畫藝術與琺瑯工藝的完美結合。

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豔麗、潔淨,但大多數缺透明溫潤的質感。同時結合鏨胎和畫琺瑯之製作技巧於一體,使掐絲琺瑯工藝之發展臻於極境。

清乾隆掐絲琺瑯-纏枝蓮爐

清代宮廷就已經設立琺瑯廠,為皇家生產著各種琺瑯器,因需求量龐大,內廷琺瑯作力不從心時,便向粵海關監督、兩淮鹽政監督下達旨意,令其承包製作。但由於生產地域的不同,便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乾隆以後,由於國勢逐漸衰落,掐絲琺瑯的製作也開始沒落,傳世的作品不多。清晚期的掐絲琺瑯器造型以瓶為主,式樣多有變化,但比例不是很協調。由於多藉助於機械成型,故器物胎體輕薄,掐絲線條流暢,但藝術品位明顯遜於乾隆琺瑯器。

胎體厚重,造型端莊,釉質細膩,鍍金尤為厚亮。硯盒長方形,下連銅鍍金鏨花座。

盒內盛銅屜,上置澄泥硯兩方。屜內可儲熱水,以保冬季墨汁不凍,是為暖硯。盒及蓋的表面均以寶藍釉為地,飾雲龍紋及海水江崖紋。座底中央凸起雙龍,環抱陽文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為清宮琺瑯作之精品,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製造,可謂乾隆朝掐絲琺瑯的代表作。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坦腹齋主人 張大拙微信  zdazhuo

版權聲明:坦腹齋致力於中國藝文的推介傳播。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聯絡郵箱:1013102739@qq.com

相關焦點

  • 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的區別!
    其實啊,琺瑯分為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兩種,它們倆常常被人們所混淆,今天甄聰明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畫琺瑯和掐絲琺瑯的區別。  上面的這幅是清乾隆銅胎畫琺瑯藍地開光西洋人物圖雙耳瓶,根據收言《清硝9記載,此類黨隆襄苦款飽胎畫聯琅作品,當為其時廣東海關在乾降帝指導下特為實定燒之品,底款白粕監料《大清乾隆年制》篆物款。
  • 什麼是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步驟圖 掐絲琺瑯以明代宣德、景泰為代表,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景泰藍」,但規範叫法為「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陸路傳入,當時稱之為「大食窯」器,我國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與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掐絲琺瑯景泰藍。明代景泰藍受到皇帝青睞,它用薄而窄的銅絲掐作成多種圖案,粘在銅胎上,填上各色琺瑯料,經過烘燒、磨光等工序成器。因當時釉料多呈藍色,故俗稱「景泰藍」。景泰以後,這一工藝品種至乾隆時期達到了又一巔峰。
  • 掐絲琺瑯:復興的宮廷時尚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 從掐絲琺瑯到畫琺瑯,康熙帝用了十年
    清康熙 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鼓式爐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雖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潔的趣味,琺瑯從傳入中國開始,掐絲琺瑯卻深得元、明、清三代帝王的寵愛。
  • 傳統丨明代掐絲琺瑯(景泰藍)色彩研究
    這些存世之作也為今天研究明代掐絲琺瑯的型制、色彩、紋飾、釉料、工藝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與明代其他三種器物相比,掐絲琺瑯最鮮明的視覺標識無疑就是覆蓋在銅胎表面之上的斑斕絢爛的琺瑯釉彩,它們也是構成掐絲琺瑯工藝特徵和藝術美感的決定因素。       迄今為止,學界對於掐絲琺瑯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
  • 何為掐絲琺瑯?
    早在13世紀,琺瑯工藝就開始在古波斯盛行,當時琺瑯工藝主要應運於容器和家具。琺瑯音譯為「佛郎」、「法郎」。由於琺瑯有瓷質感,又潤澤如寶玉,人們就加上了「王」字旁,便成了今天的「琺瑯」二字。17世紀末,畫琺瑯技術由西方傳教士與商人帶入中國,由於清皇室的喜愛又被引進皇宮。即便1848年中國歷經浩劫,紫禁城內依然保存有上千件琺瑯精品。
  • 高特精品銀壺-掐絲琺瑯壺
    掐絲琺瑯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而我們將此工藝和銀壺相結合,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亦雅,亦古亦今。
  • 近距離領略「掐絲琺瑯藝術」!
    近距離領略「掐絲琺瑯藝術」!掐絲琺瑯,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它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是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銅胎景泰藍掐絲琺瑯駿馬擺件
    銅胎掐絲琺瑯即為人們所熟知的景泰藍,歷史上稱為琺瑯器。其製作工藝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
  • 銅胎掐絲琺瑯將軍罐(一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掐絲琺瑯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的。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 體驗 | 掐絲琺瑯盤
    前兩天參加了「2021 STARLIGHT·Love in KERRY 嘉裡新年公益藝術季」的掐絲琺瑯盤體驗課。
  • 銅胎鎏金掐絲琺瑯彩馬
    琺瑯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作成裝飾性的工藝品。
  • 《收藏家》|修復,喚醒銅胎掐絲琺瑯「肌膚」活力——破損銅胎掐絲琺瑯的改造與修復
    ——破損銅胎掐絲琺瑯的改造與修復 周春兵 周萌筆者在上海交大藝術品班學習陸忠老師關於銅胎掐絲琺瑯的鑑賞課,迷上了銅胎掐絲琺瑯的收藏而一發不可收,在收藏的過程中,經常碰到本身做工非常不錯但經過數百年的顛沛流離和歲月的侵襲後而變成破損件或殘件
  • 傳承力量 | 掐絲琺瑯之美,雍容華貴,為時間留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掐絲琺瑯器,是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時期的金胎掐絲琺瑯牌飾。由此可見,琺瑯工藝的發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元代掐絲琺瑯纏枝蓮象耳爐到了元代,琺瑯工藝的發展更趨成熟。明早期至景泰年間,即1450年到1456年,掐絲琺瑯工藝發展到了歷史的一個頂峰。
  • DIY掐絲琺瑯,原來做出來這麼好看
    掐絲琺瑯,又名景泰藍,  著名中國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  2006年景泰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家手作上癮定製DIY金絲彩繪工作室  可以選擇做很多種掐絲琺瑯  手機殼
  • 畫琺瑯與掐絲琺瑯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工藝是由外國傳入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琺瑯的老物件,琺瑯包括掐絲琺瑯和畫琺瑯,一般凡是在金屬胎上施釉就稱為「琺瑯」工藝,其製品被稱為「琺瑯藝術品」或稱「琺瑯器」。畫琺瑯又分金屬胎與瓷胎,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瓷胎是將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
  • 畫琺瑯與掐絲琺瑯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工藝是由外國傳入的!!
    2020/10/25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琺瑯的老物件,琺瑯包括掐絲琺瑯和畫琺瑯
  • 掐絲琺瑯遇到敦煌 藝術與生活呈現極致之美
    掐絲琺瑯壁畫,脫胎於古老的景泰藍工藝,是將宮廷御用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一種獨特創新繪畫。走進李海明琺瑯藝術館,牆壁上掛滿了各種題材的掐絲琺瑯壁畫。高級工藝美術大師李海明正專注於自己的指尖藝術,而未察覺有人造訪。暫停了創作,李海明向記者介紹了自己與掐絲琺瑯的一段淵源。「說起掐絲琺瑯,還要從我8歲說起。我伯父是製作景泰藍的老手藝人,8歲時,看到伯父製作景泰藍,我就特別感興趣。
  • 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獅鈕龍耳香薰爐鑑賞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掐絲琺瑯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乾隆皇帝(1736~1795)對於琺瑯器有著全面的愛好,命令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生產了種類繁多、難以計數的景泰藍器,不僅宮廷琺瑯作承造御用品,京都、廣州和揚州等地均生產用於進貢的琺瑯器。
  • 金屬器 | 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之美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