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漢族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有金胎掐絲琺瑯等。
掐絲琺瑯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由於其在明代景泰年間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又一般多外飾藍色釉料,故又稱景泰藍。
當然,它也有飾紅、淺綠、深綠、白、葡萄紫、翠藍等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掐絲琺瑯器,是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時期的金胎掐絲琺瑯牌飾。
由此可見,琺瑯工藝的發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當時的掐絲琺瑯器可能盡為皇家服務的,由於燒造技術的不成熟,故生產規模並不大,產品並不多。元代掐絲琺瑯纏枝蓮象耳爐
從現存的幾件元代掐絲琺瑯器來看,中國工匠在學習、掌握燒造琺瑯技術後,為符合中國統治者的審美趣味,生產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製品,但裝飾品方式仍保留著一些阿拉伯的藝術韻味。
雖然明初掐絲琺瑯工藝已逐漸被朝廷重視,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與仕宦商賈珍藏,已經是明代晚期的事了。
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傳世下多,工藝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絲粗細不勻,掐絲常高出胎面較多;胎體、釉層較為厚重。
其品種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論》中所載的「香爐、盒兒、盞子、花瓶之類」。當時的掐絲琺瑯器一般沒有錦地,常以番蓮紋、蓮瓣紋裝飾,色彩也較單調,沒有混合色,然在一葉片內往往施兩三種顏色。
明晚期,掐絲琺瑯工藝取得極大發展,不僅造型、品種、釉色都顯著增多,而且工藝技巧也明顯進步。所謂「釉色齊備,金光燦爛,細潤可愛也」,那神秘幽亮的藍色基調,使之成為御用珍玩,「景泰藍」之名也隨之聲名遠播。
現存的明代掐絲琺瑯器物大多為明代晚期的產品,其品種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禮儀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爐、燈臺、盒、盤、碗、碟等。明萬曆掐絲琺瑯-雲龍紋香爐
造型一般端莊古雅,紋飾繁縟豐富,有番蓮、饕餮、蕉葉、龍鳳、雲鶴、菊花、山水、樓閣、人物等。借鑑錦、玉、瓷、漆等工藝傳統手法,突出了勾邊填色的圖案程式。
琺瑯顏色豐富,而且混和色種類多,有藍、紅、黃、綠、白、天藍、寶藍、雞血紅、葡萄紫、紫紅、翠藍等等,釉色變化多而豔麗。
康熙時期掐絲琺瑯的風格,沿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當時的琺瑯器製作一般參考瓷器,造型、紋飾多效法瓷器。清康熙掐絲琺瑯-梅花牡丹雙獸耳瓶
由於康熙把目光轉移到畫琺瑯的新技術上,以致於忽略掐絲琺瑯的製作,故當時掐絲琺瑯數量並不多,而且品種單調,以小型器物為主,而且質量不佳。
清代到了乾隆時期,由於乾隆帝本人的興趣愛好及審美需求,使得琺瑯工藝得到了空前發展。
金屬胎琺瑯器以其自身的金碧輝煌、富麗華美成為宮廷中不可替代的陳設佳品,用以彰顯帝王之家的富貴和威嚴。清乾隆掐絲琺瑯-萬壽無疆碗
而且乾隆常把古代書畫名跡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瑯的紋飾中,以追求繪畫藝術與琺瑯工藝的完美結合。
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豔麗、潔淨,但大多數缺透明溫潤的質感。同時結合鏨胎和畫琺瑯之製作技巧於一體,使掐絲琺瑯工藝之發展臻於極境。清乾隆掐絲琺瑯-纏枝蓮爐
清代宮廷就已經設立琺瑯廠,為皇家生產著各種琺瑯器,因需求量龐大,內廷琺瑯作力不從心時,便向粵海關監督、兩淮鹽政監督下達旨意,令其承包製作。但由於生產地域的不同,便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乾隆以後,由於國勢逐漸衰落,掐絲琺瑯的製作也開始沒落,傳世的作品不多。清晚期的掐絲琺瑯器造型以瓶為主,式樣多有變化,但比例不是很協調。由於多藉助於機械成型,故器物胎體輕薄,掐絲線條流暢,但藝術品位明顯遜於乾隆琺瑯器。
胎體厚重,造型端莊,釉質細膩,鍍金尤為厚亮。硯盒長方形,下連銅鍍金鏨花座。盒內盛銅屜,上置澄泥硯兩方。屜內可儲熱水,以保冬季墨汁不凍,是為暖硯。盒及蓋的表面均以寶藍釉為地,飾雲龍紋及海水江崖紋。座底中央凸起雙龍,環抱陽文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坦腹齋主人 張大拙微信 zdazhuo
版權聲明:坦腹齋致力於中國藝文的推介傳播。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聯絡郵箱:1013102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