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點開這篇文章。
注意我的言辭可能有一定傾向性,也可能是錯的,記得保持你的獨立思考。
今天文章有兩部分:
1、了解我們一天「消耗熱量」的構成
2、將這些構成「量化」
了解我們一天「消耗熱量」構成,有三點好處:
1、對身體「耗能狀況」有量化的認知
2、能夠「有針對性」的指導行動
3、為「幹吃不胖」打好基礎
相信一直跟下來文章的朋友已經對這個圖特別了解了 ⬇️
右邊部分就是我們一天的「消耗熱量」。
它包含3部分 ⬇️
【總熱量消耗=基礎代謝率+行為代謝+食物熱效應】
現在,「基礎代謝率」這個概念我們已經很清晰了。
還不是很清晰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健身教會我的2:了解「基礎代謝率」有什麼用?
所以,要了解一天的「消耗熱量」,只剩下「行為代謝」和「食物熱效應」。
因為這兩個概念都很簡單,就放在下面一起說 ⬇️
【1】食物熱效應:就是指我們吃飯也會消耗熱量。
例如:夾菜、咀嚼,和對食物營養素的消化、吸收、運輸、儲存等,還有我們享受美食時,交感神經興奮也會額外消耗一些熱量(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保持心情愉悅,多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對減肥還是很有幫助的)。
再往細了分,不同的食物,它們的熱效應也不一樣。
例如:
碳水化合物:5%~10%
蛋白質:20%~30%
脂肪:1%~5%
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不必分的這麼細,有個了解就行。
我們只要記住一個數就可以,那就是 ⬇️
混合食物的熱效應:10%
說完了「食物熱效應」,接下來是「行為代謝」。
【2】行為代謝:就是我們平時身體活動所消耗的熱量。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面的「活動」並不僅僅是指「運動」,還包括了上班、通勤、做飯、洗衣服、做家務、打遊戲、逛街等。
也就是說,除了躺著不動,
其餘一切「身體活動」導致的熱量消耗都屬於「行為代謝」。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明明不運動也能減肥(因為平時動的多啊)。
但我這裡需要提醒的是 ⬇️
請不要單純的「照貓畫虎」,看到誰誰誰不運動就跟著也不運動,然後盲目的模仿別人的生活方式,這是不對的。
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
我們首先要「了解身體」,再「針對性」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比較有效,也不至於浪費時間還沒有收穫。
怎麼了解身體?
回到我們文章的標題——先了解我們身體一天的「消耗熱量」。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了解「消耗熱量」的構成:基礎代謝率、行為代謝和食物熱效應。
接下來就該將這三部分量化了。
首先是「基礎代謝率」。
雖然我們沒有條件去實驗室嚴格的去測,但我們可以用公式估算。
雖然估算會有一定誤差,但這種誤差在選擇正確公式的情況下,並不會影響我們健身效果。
關於「基礎代謝率」的估算問題,之前的文章裡有介紹過——要減肥,90%的人都應該知道的熱量差計算。
已經是很準確的方法了。
用在健身減肥完全夠用。
但我還是想要照顧一下希望追求極致的人。
所以,今天我會再介紹一個方法(和之前的方法出入不大,只不過相比之下會更加精確)。
我敢說,今天的方法無論是從「簡便性」還是「精確性」上都算是極致了。
對此感興趣的,可以嘗試掌握一下 ⬇️
這個方法就是:取兩個公式的平均值。
為什麼是取兩個公式的平均值?
首先是共性上:「簡便性」和「精確性」,這兩個公式都已經優化到了極致。
其次是不同之處體現在範圍上:一個更適用於我們中國人,另一個更偏向於國際通用。
我取平均值的考慮是:
雖然我們中國人的身體情況和西方人相比有所不同,但如今全世界的「原材料食品供應貿易」已經全球化有一段時間了,在這些食物的幹預下,我們和西方人身體上微觀的不同可能也在慢慢趨同。
所以向未來看,我們也不必分的那麼清了,取兩個公式的平均值還是蠻好的。
第一個公式是「毛德倩公式」,更適用於我們中國人(適用年齡段:20-45歲)⬇️
基礎代謝率(男)=(48.5✖️體重+2954.7)➗4.184
基礎代謝率(女)=(41.9✖️體重+2869.1)➗4.184
公式中體重單位為公斤,大家可以算一下這個數值。
這個數可能會比一般的「基礎代謝率」稍稍偏低,減脂的話,完全可以接受。
第二個公式是我之前培訓「柴葉青老師介紹的」,我認為這個更加偏向國際通用,適用範圍也較廣 ⬇️
基礎代謝率(男)=體重✖️24✖️1✖️體脂率係數
基礎代謝率(女)=體重✖️24✖️0.9✖️體脂率係數
這個公式中的體重單位也是公斤,但還需要知道一個數值「體脂率係數」,可參考下表 ⬇️
根據自己的體脂率範圍,來取相應的「體脂率係數」值。
大家也可以用這個公式算一下自己的「基礎代謝率」。
這個數值會比「毛德倩公式」算出來的稍稍高一點,增肌或維持身材的話,也完全可以接受。
所以最終的「基礎代謝率」的精確數值,我建議大家取「這兩個公式」的平均值,這樣更加穩妥。
量化了「基礎代謝率」後,「行為代謝」也就可以量化了 ⬇️
行為代謝=基礎代謝✖️運動係數
還是和上面一樣,關於「運動係數」,如果不追求特別精確,只是夠用的話,參考這篇文章——要減肥,90%的人都應該知道的熱量差計算 即可。
如果想要精確到極致,可以參考下面再次優化的表格 ⬇️
根據自己的「運動程度範圍」,來取相應的「運動係數」值。
到目前為止,「基礎代謝率」和「行為代謝」都已經量化了。
接下來只剩下「食物熱效應」了。
由於「食物熱效應」需要結合「攝入熱量」來整體考慮。
所以在「消耗熱量」這一部分,我們暫時不用知道準確數字,只要知道:
食物熱效應=「總攝入熱量」✖️10%
就可以了。
至此,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目標
✅(1)了解我們一天「消耗熱量」的構成
✅(2)將這些構成「量化」
完成了今天的目標後,
無論今後有什麼樣的健身計劃,
只要有涉及到身體「消耗熱量」的內容,
我們就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輕鬆應對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們下篇文章見。
就是我為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負責,保證邏輯在線。但請注意我的言辭確實可能有不適當的傾向性,也可能是錯的,這需要你自己來做判斷。1、一個真理的反面,可能是一個更深刻的真理——尼爾斯·玻爾2、如果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等智慧的標誌——菲茨傑拉德微信ID:liqiujia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