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遠
英國脫歐談判一波三折,曠日持久,直到最後時刻過後才勉強達成協議,以致英國未能在去年底前如期脫歐,而拖到了今年的1月31日。現在英國與歐盟之間以經貿問題為主的英歐未來關係談判,一如英國脫歐談判,波瀾起伏,設定的談判截止日期一破再破。雙方仍未達成協議,但談判也未破裂,只是議而不決。
英國力爭,歐盟不讓
按照英國脫歐協議,英國脫歐過渡期在今年底結束。英國首相詹森曾多次向英國議會和國民承諾,英國與歐盟的脫歐貿易談判「烤箱」早已準備好,英國必須也必定會在今年底前如期徹底脫歐,以便英國從此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大道。
英歐雙方今年2月起就進入了緊鑼密鼓的談判準備階段,詹森首相組織動員了政府各有關部門的上萬精兵強將,夜以繼日準備協議文本和談判對策,派出了談判高手。歐盟方面也毫不示弱,因為歐盟深知英國不好對付。
英歐經貿問題談判涉及到雙方未來的實質性利益和關係,彼此都極度重視。談判從3月正式開始,原定至遲在6月底之前達成協議,以便雙方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協議文本翻譯並各自走內部法律審批程序,趕在今年底前正式籤署協議。
(圖片說明: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來源:新華社發 英國首相府供圖)
但因雙方立場相距甚遠,談判一開始就陷入僵局。雙方團隊從倫敦到布魯塞爾,又從布魯塞爾到倫敦,一輪接一輪地唇槍舌戰,但無法達成協議。卡殼的主要是三大問題:英國海域的捕魚問題、未來英歐貿易的市場準入和標準問題、未來英歐貿易爭端的仲裁方式和地點問題。
英方試圖為自己爭得最大利益、最有利的條款,既想政治和主權上得分獲利,又想經濟和貿易上利益最大化,也即魚和熊掌都要。歐盟顯然不會輕易讓步,也不敢讓步,因為這不僅涉及到歐盟27國的實際利益和諸多複雜因素,也涉及到未來歐盟內部的穩定及對外貿易關係。如果歐盟對英國破例,對內對外都會隱患不斷,無異於自找麻煩。詹森首相很強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很強勢。
英歐貿易談判,純屬利益博弈
英歐貿易談判是一場重大的利益博弈,雖然雙方團隊一直在緊張談判,但真正的決定權並不掌握在他們手中,而需要雙方領導人拿出政治智慧和勇氣。據透露,雙方經過多輪談判,已在長達600多頁的協議文本所涉的95%的問題上達成了基本一致,但在英國海域未來捕魚權的問題上始終談不攏。
英國要求歐盟作出讓步,而歐盟強調不僅不能讓步,而且這一問題與英國未來進入歐盟市場的實質性問題緊密關聯,如果英方不讓步,則英歐未來貿易問題也談不攏。英歐商定甚至對外公開宣布的談判截止日期一再突破,以致輿論認為雙方實際上都沒有設置談判截止日期的底線,而以最終達成協議為目的。雙方示強都不過是一種談判策略。如果談判破裂,無論英國還是歐盟,都難以承受。
作為脫歐過渡時期,目前英國與歐盟的經貿關係仍在延續英國脫歐之前的格局,但如果今年底前的過渡期結束,而雙方未達成協議,英國只能「硬脫歐」,今後將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以非歐盟成員國的身份與歐盟發生經貿關係,這直接涉及到英國商品、服務貿易進入歐盟統一市場以及市場配額、市場標準和關稅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詹森首相口頭強硬,實際心知肚明。因此,詹森多次與馮德萊恩通話,並親赴布魯塞爾與馮德萊恩直接對話,以促使歐盟妥協。
(圖片說明:2020年12月9日,英國首相詹森(左)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來源:新華社發 歐盟供圖)
詹森做足了強硬姿態,包括英方讓4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置於待命狀態,監視英國水域,阻止歐洲船隻在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進入英國水域捕魚。詹森對外自信滿滿地表示,英國有能力在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適應「脫歐」狀態,並且這種選擇對英國來說非常「重大」。
但歐盟早已看出詹森的真實心理和需求,認為他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國內政治需要,多半是在做給在野黨和國內輿論看的。但這個過程不能省略,否則詹森就會被指責為在脫歐問題上立場軟弱,出賣英國主權和利益。
英國無協議脫歐,詹森承受不起
英格蘭銀行的統計表明,如果英國沒有達成協議「脫歐」,「將比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結果更為危險」。在英國或歐盟發表關於英國「無協議脫歐」的選擇難易程度聲明中,並沒有揭示真正的殘酷現實。德國提供的分析數據表明,如果英國「無協議脫歐」,歐盟固然也有重大損失,估計至少有70多萬人失去在英國的工作,但英國將遭受的痛苦要比歐盟國家大得多、廣得多。
從經貿利益層面看,目前英國對歐出口佔其總出口的大約48%,進口佔比更大一些。詹森雖嘴硬,但英國無協議脫歐後要每年獲得數千億英鎊的對歐出口平衡或補償不大可能。
倫敦試圖與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發展自貿關係,但一方面不足以彌補英國「硬脫歐」的損失,另一方面與這些國家經貿談判更艱難。川普雖竭力主張英國擺脫歐盟,但川普的「交易藝術」更強硬,詹森未必是川普的對手。況且現在川普即將下野,愛爾蘭裔的拜登從來都不贊同英國脫歐,英國更別想從美國那裡得到好處。本來英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也很多,但倫敦一味追隨華盛頓,把很多關係搞壞了。日本和印度等國的經貿體量,與歐盟無法相比。
英國獨立機構預算辦公室預計,如果詹森果真推進英國「無協議脫歐」,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2%,相當於400億英鎊,這意味著英國每個人的收入都將降低1500英鎊。據英國方面預計,在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後,明年英國將因失去與歐盟的傳統經貿關係而有近30萬人失業。特別是在與歐盟相關的工業部門,英國的經濟損失將會更明顯。英國50%的工業出口主要銷往歐盟國家市場,汽車部門將因被歐盟徵收10%的關稅,損失慘重。
無協議脫歐,英歐貿易必亂
英國強行脫歐,已經在國內和歐盟國家造成擔憂和混亂。如果英國「硬脫歐」引發更大混亂,據估計將有330多家英國公司會將其總部和主要業務從英國遷至歐盟,其中包括72家金融服務公司,倫敦金融中心將可能向盧森堡的證券交易所轉移7220多億英鎊。倫敦金融部門的7500名工作人員,將從倫敦金融中心轉去巴黎、都柏林和法蘭克福等地的金融中心工作,這對倫敦金融中心將造成重大打擊,倫敦金融中心將失去國際競爭優勢,而華爾街、法蘭克福等金融中心將因此而獲益。
如果英國「無協議脫歐」,英歐經貿關係變為非歐盟成員國待遇關係,英國居民也將立即感知其嚴重後果,因為來自歐盟的食品都將被徵收關稅,這意味著這些食品在英國市場的價格都將上漲。英國從歐洲進口的食品佔英國進口總量的26%。僅食品一類,就將使每個英國家庭每年在帳單上多花600英鎊。
而歐盟也會同時對從英國進口的各種商品加徵關稅,如非農產品將徵收2.8%的稅,對汽車類產品徵收10%的稅,對乳製品類徵收高達35%的稅,這將大大提高英國商品特別是食品在歐洲市場的價格,迫使它們不得不自動退出歐盟市場的競爭。歐盟27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內部循環市場,非歐盟國家要擠進歐盟市場極其不容易,即便川普一再威脅,美國產品尤其是農產品也很難進入歐盟。
此外,在英國失去歐盟成員國地位後,英歐貿易僅邊境檢查就是一大問題。英歐媒體估計,如果英國與歐盟不能達成協議,今後作為純粹的「非歐盟成員國」,歐盟國家即便獲準進入英國市場,卡車也將排成長龍,卡車司機將不得不經過漫長的等待和檢查時間才能進入英國領土,每天至少會有上萬輛卡車在多佛等待通關。僅此一項麻煩,就可能造成英國市場的食品供應短缺和超市的物價上漲。
(圖片說明:這是1月30日在英國東南部多佛港拍攝的反對「脫歐」的標語。多佛是英國距離歐洲大陸最近的港口城市。來源:新華社記者 韓巖 攝)
因此,詹森首相一直在與歐盟談判,試圖達成基本維持過去待遇的經貿協議。倘若談成籤約,英國和歐洲的商品仍將互相享受免稅和零配額待遇,雙方之間的商品流動仍可保持順暢。這不僅可以確保英國商品在歐洲共同市場中得以保留,還意味著市場價格穩定,並保留住英國數十萬個工作崗位,目前設在英國的歐洲公司,也大多不會被迫將業務轉移到歐洲其它國家。
應該說,歐盟對於英國還是重感情的,否則不會同意與英國就脫歐後的經貿關係特殊安排進行一而再再而三的談判。客觀講,歐盟在經貿上有求於英國的並不是很多,但歐盟從歐洲一體化的地緣政治需要和傳統關係考慮,並不想與英國徹底撕破臉。倫敦也吃準了歐盟和歐洲國家的這一心態。
捕魚問題棘手,英歐利益交織
英國海域的捕魚問題一直都是英國與歐盟關係中的棘手問題,這不僅涉及捕魚的經濟利益,更事關英國的主權和國民的情感問題。支持英國脫歐的人將英國管控海域捕魚視為主權的象徵,要求英國政府趁脫歐之機重新奪回這一主權。
詹森政府表示,任何有關漁業的新協議都必須建立在「英國漁場首先是英國船隻的漁場」這一認識基礎之上。倫敦強調,今後英國海域將由英國掌控,主要由英國漁船捕魚,對歐盟國家漁船進入英國必須有所限制。但歐盟希望其船只能夠繼續進入,要求在英歐未來經貿安排一攬子協議的基礎上與英國達成「公平合理的捕魚協議」,並強調這是英歐達成自貿協定的先決條件。
英國海域向來被認為漁業資源豐富,捕魚環境條件上佳,法國、比利時等鄰近國家的漁船常年在英國海域捕魚,每年收入約6億英鎊。雖然捕魚在英歐兩岸經濟中只佔很小一部分,但「它卻承載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歐洲人要求今後英國在不收取任何費用的情況下,允許在目前捕魚量基礎上適當下調,按80%的比例繼續允許歐盟國家的漁船進入英國水域捕撈,而英國認為這種情況挑戰了英國對自身水域的主權,提出只按20%的比例允許歐洲船隻繼續進入英國領海。
英國不僅要對周邊海域實行主權管控,而且要將目前的領海擴大為200海裡經濟專屬區。這讓歐盟很難接受,法國尤其反對,馬克龍強調這涉及到大批法國漁民的收入和就業問題。如果歐盟妥協,法國將投反對票。
(資料圖片:2019年8月22日,在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左)與來訪的英國首相詹森握手。來源:新華社發 傑克·陳 攝)
歐盟還指出,目前英國海域的捕魚份額,70%左右已被英國漁業轉讓給法國等國的船隊,而英國則主要靠向歐盟出售各種魚類產品獲益。如果英國硬要收回水域捕魚權,則今後英國的魚產品將不可無限制地進入歐盟市場。雙方爭議的利益關係相互交織,很難釐清,更難說誰是誰非。
估計英歐貿易談判還會在爭吵中進行,直到最終達成協議。雖然英國議會和歐洲議會都將進入聖誕節休會期,但雙方都已表示,如果英歐貿易協議談成,可以先不走正軌的審議批准程序,而先原則批准該協議,待明年再履行正式審批手續。由此可見,雙方實際上都已預留空間,無意談崩。
(作者周遠為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