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小說以七實三虛的手法,為我們帶來了漢末晉初,魏蜀吳三雄割據,鼎力三分的歷史畫卷。書中五虎上將,七子良將,臥龍,鳳雛,冢虎,鬼狐等等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然而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也有許許多多的在這段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被作者在書中一筆帶過,所以這次我們就大概的談一談那些在《三國演義》中,被作者一筆帶過甚至都沒出現過,卻又值得細談的人物。
一. 陳到
陳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平輿縣)人,蜀國將領。說到陳到,就不得不提到劉備的白毦兵。文獻資料見於蜀漢丞相諸葛亮在226年至蜀國中都護李嚴的書信中。文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指出了白毦兵是蜀國特種部隊,而陳到就是白毦兵的統領。想想公孫的白馬義從,曹操的虎豹騎,高順的陷陣營,袁紹的大戟士等,就能知道白毦兵的重要性已經白毦兵統領陳到的地位。文獻裡記載「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一句亞於趙雲,劉備禁衛軍白毦兵統帥,在魏就相當於許褚,在吳就相當於周泰,就是這樣的人物,他的一生肯定也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在演義中老吳卻是隻字未提,不得不是一種遺憾啊。
二. 戲志才
戲志才,或志才為字,名不詳,東漢潁川郡(今河南禹州)人,曹操麾下謀士,為人多謀略,曹操十分器重,不幸早卒。三國演義中老吳也並沒有提過此人,三國志中只有寥寥數語。由荀彧推薦給曹操,被稱為有「負俗之譏」。死後,荀彧又舉薦了郭嘉。陳壽《三國志》記載: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從這些話中來看,戲志才是曹操早期的謀士,是由荀彧推薦給曹操的,戲志才死後,曹操認為麾下沒有能和自己商量事情的人了,所以讓荀彧再推薦一個人,這個時候荀彧推薦了後來的郭嘉郭奉孝。由此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郭嘉是荀彧推薦過來頂替已經去世的戲志才的。郭嘉是何人,三國裡鼎鼎有名的鬼才,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便是他提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人物,還是荀彧第二次才給曹操推薦的人。戲志才和郭嘉與荀彧都是早年相識的好友,無論是什麼原因,荀彧第一次給曹操推薦的謀士確實戲志才而非郭嘉郭奉孝,由此可見戲志才不說強於郭奉孝,只是因該也是不必郭奉孝差多少的,然而這樣的人物在老吳筆下也是未得到一絲一毫的描述,想來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佔了大半吧,有點遺憾吧。
三. 陸績
陸績(188年—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東漢末年大臣,廬江太守陸康之子。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孫權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見憚,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雖在軍中,不廢著作,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太玄經注》。演義中,諸葛亮前往江東連吳抗曹,舌戰群儒中,曾有提到過陸績。陸績為了反駁諸葛亮就說「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直接從血統上就否定了劉備政權的合法性。而諸葛亮則駁斥他是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更嘲笑他是在袁術那偷橘子的小孩子。「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這裡就引出了陸績懷橘的典故:陸績6歲和父親去拜見袁術,席間陸績偷偷的藏了幾個橘子帶走,臨走躬身施禮時,橘子掉了出來,袁術就問緣由:「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陸績回答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意思就是想拿給母親嘗嘗,袁術聽罷十分驚奇,從此陸績懷橘傳為佳話。而讓陸績美名遠揚,流傳於世的是他的清廉。公元208年,孫權命陸績統兵兩千出徵嶺南,去奪取並鎮守鬱林郡(今廣西貴縣),之後便任命陸績為鬱林太守。就任期間陸績體察民情,安定地方,為官清正廉潔力,深得百姓愛戴。他為官期滿離開時,除了簡單的行裝和書冊之外,再無一物,負責運送的船家說:「舟輕不勝風浪,難以入海航行。」為行船安全,陸績買了一擔筍乾、兩大甕鹹菜壓船艙。但是船仍太輕,於是陸績索性讓船工搬了一塊大石頭用來壓艙。這塊石頭運回陸績家鄉後,陸績的廉潔美名隨之傳開,這塊巨石也因陸績被人們稱為「廉石」。後來還有人吟詩讚頌:
「鬱林太守史稱賢,金珠不載載石還。航海歸吳恐顛覆,載得巨石知其廉。」
只可惜陸績年僅三十二歲便英年早逝,雖然在三國演義中,這位真名士被一筆帶過。可是三國志中卻如實記錄了他的事跡。那塊見證清官的「廉石」依舊豎立在江蘇蘇州文廟裡。為了紀念這位兩袖清風的太守,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在2010年出品了《廉石傳奇》。其不朽人格、無瑕品行、皎潔操守,更值得我們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