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來:
1950年,在美國波士頓近郊的一天,美國小夥子Bill Rosenbert和他的幾個夥伴正在絞盡腦汁,想為他們新創辦的多拿滋店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正在腸枯思竭之際,其中一個小夥伴跳了起來,他說:「世界上多拿滋最美味的吃法是什麼?就是將圓滾滾的多拿滋,用灌籃的方式灌進咖啡的沾料吃法,一口熱咖啡,一口甜甜的多拿滋,美味而經典,我們的店就叫Dunk in吧!」(Dunk,本意為沉浸,而店名的意思就是把多拿滋(甜甜圈)沾浸在咖啡裡的意思)。
現狀:
目前Dunkin Donuts 成績斐然,全美十大連鎖加盟品牌之一,在全球超過33個國家共有11000家門店。全球每秒就賣出57杯咖啡;全年全球賣出18億杯咖啡,和19億個多拿滋。
在中國:
1999年Dunkin Donuts曾進入過北京,最高峰時期曾達到了20多家店,但是後來因為業績不理想,管理層認為中國的市場不成熟,因此幾年後全部關停了。(後來星巴克的成功,印證了當時管理層的決策失誤。)
目前中國版圖共被劃分為三個大的區域,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區域和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區域,這兩個區域為不同的特許經營的公司在獨立運作。第三個區域為除去上面兩個區域之外的其他區域,包括了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以深圳廣州為中心的華南,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等。2015年,Dunkin Donuts 與菲律賓餐飲巨頭快樂蜂合作,計劃在華北,華南和中國西部等除去瀋陽和上海的兩個區域之外的其他地區,實現快速開店擴張,計劃是五年達到500家。
問題挑戰:
1:Dunkin Donuts 這個名字很難記,也不朗朗上口,而更關鍵的是這兩個詞英語的發音比較難把握。尤其是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發音難的品牌非常不利於傳播,剛吃完不錯的甜甜圈,想和別人分享下,但是叫啥名字呢?約了朋友見面,這個店鋪比較不錯,但是不會發音,只能說在一堆英文字母的甜甜圈店見面嗎?
所以首先應該將名字本地化,不應該叫這個奇葩的名字「唐恩都樂」(請問「都」是du;還是dou呢,中文名字能再繞口點嗎?) 比如:Starbucks Coffee;中國人大部分都還會說:星巴克;而另一個在中國比較成功的披薩品牌:Domino's Pizza;人家也不叫多米諾披薩,而是很美的,達美樂。簡單筆畫少,朗朗上口,是灰常關鍵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起名字》,這篇文章)。
2:產品結構和文化特徵
產品:高糖,高油的甜甜圈,在國人日漸講究飲食健康,追求低油低糖的飲食趨勢時能站穩腳跟嗎?
另外一點則是文化不同,在米國Dnouts成了一個日常辦公室文化,用米國好朋友的話講,上班了,有啥需要慶祝的小事件,往往是去Dunkin Donuts 店買十二個的甜甜圈,加上一大桶的熱咖啡回來與同事分享。這種產品特點和文化特徵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並深入骨髓。
3:競爭激勵。今非昔比,雖然在美國市場佔有率非常驚人,同時也能和星巴克叫叫板,但是在中國,星巴克,Costa和韓國等眾多咖啡品牌已經先入為主的佔領了咖啡市場,而麵包新語,85度,甚至味多美等麵包店佔領了麵包市場。品牌非常弱勢,沒有任何的知名度,已經在北京開業的兩家店的業績也一般。
Dunkin Donuts 如何突出重圍?
1:品牌上,在全球是有優勢的,那麼在中國市場就要考慮清楚如何和星巴克競爭。在中國市場是需要重新樹立品牌,搶佔別人市場的時候。那麼有兩個競爭策略,一:高舉高打,卯足了勁和星巴克等高端品牌叫板。在北京最好的商圈,最好的位置,不計成本的拿幾個店,來彰顯實力和塑造品牌。塑造起品牌之後,才逐步會被開發商和業主認可,之後就有和星巴克等展開正面競爭的基礎了。二:避開高端最好的商圈,見縫插針的找二三線區域開店。不正面和星巴克等展開競爭,定位比星巴克稍微地段些。兩個方案各有利弊,做好了也都有成功的可能。(麥當勞和肯德基是第一個策略。二德克士相對於肯德基則是採取的第二策略)。
2:改個名字:。筆畫少點,能夠通俗易懂點,便於口碑傳播。前文有敘述,不再詳細解釋。
3:產品需要根據消費者的偏好,進行調整。中國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與西方差異比較大,那麼就需要進行因地制宜的調整。太甜,太油的不適合中國的飲食文化,建議在產品的甜度上有所降低。
4:消費引導,將咖啡配甜甜圈在中國打造成時尚吃法。雖然在美國可以和星巴克叫板,曾經專門PK過星巴克的咖啡,並有取勝的記錄,從而還專門開通了個網站:www.dunkinbeatstarbucks.com。但是在中國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定價低於星巴克之後就是直接面對眾多麵包品牌的紅海,如何脫穎而出?呵呵。不會是甜甜圈比星巴克好,咖啡比麵包新語好吧?
這個品牌已經有66年的歷史了,餐飲行業的消費習慣也在變化,品牌的時尚度,以及產品的組合方式都不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同肯德基,麥當勞賽百味一樣都超過50年歷史了,已經進入了老年,那麼如何在老年能夠迎來第二春?只能是不斷地推陳出新,進行自我變革,否則很難在中國市場成功。另外,聽說有位朋友計劃要上任CEO了,雖然好像還沒最終下定決心,期望以上能作為他的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