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20後」新生兒的名字統計出來了。
這份佛山公安局的公布名單中,「梓睿」成為最火爆的男孩名字,女孩最火爆則是「梓晴」,而且「梓晴」位居榜首已經長達五年。
仔細查看這份取名榜單,可以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梓、晴、軒、思四個字,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字。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火爆名字,都是這幾個字的不同排列組合而已。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幾十年前。
那時候很多孩子都叫「建軍」「建國」「國慶」。
在大街上喊一聲「建國」,可能有一群人應聲回頭。
如今的「梓睿」「梓晴」們,就是「建國」現象的重演。
只不過,當時是限於條件和認知,大多人沒有能力去發揮取名的想像力。
而現在,已經有了這麼多資源和廣度的認知,人們卻選擇丟棄了想像力。
這些泛濫的、高重複度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說來挺諷刺,它們不是由父母取的,而是由所謂的「取名公司」給出來的。
取名公司怎麼取名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幾年有一類測字的H5很火。在H5中輸入自己的名字,就會出現得分、註解等。
「取名公司」的取名方式跟這套把戲如出一轍,在系統裡輸入名字、檢索分數,分數最高的,就是好名字。
說白了,這就是一套江湖術士騙財的玩意兒,毫無科學依據;那些天花亂墜的註解——「升官發財」「長命百歲」,也不過是算命先生口中讓人心安的鬼話。
但是,人們偏偏就吃這一套。
父母爭先恐後地出錢給取名公司,然後拿回千篇一律的名字。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
#想像力#對於取名,父母並沒有參與感;名字本身,沒有寄託某種理想或願望。跟風成為主流,創造力和想像力徹底喪失;名字除了「爆款」這個名頭,不具任何個性,也沒有絲毫意義。
這種名字爆款、個性爆冷的失衡,跟中國的美術機構很像。
上圖是某美術教育機構一個班的學生的畫作。
可以看出,除了顏色搭配,九張畫的主題、構圖、內容基本上一模一樣。
而這,就是現代美術機構普遍的教學方式:依葫蘆畫瓢,按部就班地畫同一個東西,而且畫得越像越好,而不管學生是否想畫這個東西。
如果學生沒按要求來,就會被批評,說該學生亂畫、沒天分。
在這些老師看來,好的作品,必須是按照自己的要求而畫出的作品。
這種殺伐予奪的乾綱獨斷,跟那些「取名公司」並無二致。
只不過,這產生的後果比取名更嚴重:孩子將逐漸喪失靈性,喪失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和思索,喪失創造和創新能力,變成一個只有依賴實物和主題才能作畫的工具人。
可能有人不屑一顧:小孩心智都沒發育健全,會有什麼思索?又能創造什麼東西?
對此,不妨先別下結論,先看看下面這幅畫:
這是馬老師的一名學生畫的《徵服月亮》。圖中,月亮害怕得大汗淋漓,這種讓人忍俊不禁的想像,只存在於孩子的想像中,是沒法教的,因為大人想不到。
再比如下面這幅畫:
這是一個男孩兒的作品,畫中的綠巨人形象,就是他的英雄主義;上面的「自由萬歲」,是他這顆小小心靈對這個世界的期許。
可見,少兒美術從來不是兒戲,小孩的心智也不該被低估。
他們沒有發育健全的腦海裡,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無盡遐想。
他們看似幼稚的畫筆下,畫滿了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熱切渴望。
因此,少兒美術教育不該設限,因為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畫什麼、用什麼方法畫,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
我們該做的,不是順應主流、讓孩子忍受沒有創造力的模板課程,而是順應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想做的,畫他們想畫的。
取名字也一樣,父母應該參與進來,認真思索一個有意義的名字。因為你的孩子,是你的獨一無二,而非大眾眼裡的千人一面。
或許,孩子的名字永遠不會出名,但它融匯了父母的寄託,也賦予了孩子人生的意義。
或許,孩子永遠畫不出驚世駭俗的作品,但他的每個作品,都是自己獨有的;注入其中的靈感、個性、想像力,誰也奪不去。
(耳朵人馬老師原創,如需轉載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