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嬰兒潤膚霜實為消毒產品,違規添加激素在業內非常普遍。圖為2020年北京國際孕嬰童產品博覽會上,主播正在直播促銷宣傳產品。(視覺中國/圖)
6月齡的女嬰柚子,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件令人「頭大」的難題。
在使用母嬰店推薦的抑菌霜兩個月後,柚子臉上的嬰兒肥變得越來越嚴重,眼睛被臉頰擠得只剩一彎細縫,出現了嚴重的滿月臉、毛髮多、發育遲緩等問題。
輾轉求醫,2020年11月,她被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確診為「類庫欣症候群」,由腎上腺分泌過多糖皮質激素導致。但醫生檢查後認為,孩子體內分泌的糖皮質激素並不少,出現症狀是因為外源性的激素把體內的分泌功能抑制了,建議停用抑菌霜。
抑菌霜裡是否違規添加了激素?柚子爸爸找廠家和門店詢問無果,也沒有檢測機構願意接受個人委託檢測。直到2020年12月底,他向自媒體博主「老爸評測」尋求幫助,這家一直關注兒童日用產品健康風險測評的機構將涉事產品送檢後發現,產品含有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含量達30mg/kg。
如果長期塗抹,這種激素可能造成「激素依賴性皮炎」,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多毛、滿月臉、水牛背等問題。
2021年1月7日,激素麵霜「大頭娃娃」事件曝光後,引發輿論熱議。涉事企業所在地的福建省漳州市衛健部門稱,涉事企業已被暫停生產、召回涉事產品,並聯繫權威檢測機構進一步檢測。「我們也在催促檢測機構,爭取儘快公布檢測結果。」1月12日,漳州市衛健委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我們收到了390多起反饋,都是使用此款面霜後出現臉頰紅腫、滿月臉等症狀的兒童,大部分集中在徐州、連雲港、宿遷等地,症狀嚴重的接近40例。」「老爸測評」的工作人員陳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數百份家長寄來的產品已全部封存,等待檢測,後續建議受害者家屬提起集體訴訟。
再現「大頭娃娃」
「剛出生時7斤,兩個多月長到15斤。」柚子爸爸說,起初覺得孩子有點奶胖,膀子和腿一圈一圈的,容易長疹子。2020年8月,帶孩子去母嬰店遊泳時,店老闆推薦了一款「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說在紅的地方塗一塗,會有效。
「結果第二天早上很奇怪,感覺一下子就不紅了。」柚子爸爸在微博上寫道,他們先後購買了七瓶這款產品,像面霜一樣,每天早晚給寶寶塗抹。
據柚子爸爸所說,他們已很細心地做過皮測,「我們先在自己耳根塗了,沒有過敏,在寶寶耳朵後面塗了也沒事,才給寶寶塗的脖子。」 但從2020年9月底開始,家人發現柚子的小臉明顯比額頭腫上一圈,肉硬得按不動,毛髮增多,經常在深夜裡胃口大增,從醒來兩三次增至六七次,發育卻相對遲緩,長胖但不長高,反應慢。
據家屬介紹,在縣醫院、市醫院,醫生給孩子進行了肝、心臟、腎上腺、內分泌等體檢後未發現問題,只得建議先減少餵奶量——減減肥。
直到一個月後,他們帶孩子去了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護士進門就說,你們有沒有給寶寶用什麼東西?當時抑菌霜還在病床邊,醫生說你把它停了。」
癥結正式被追溯到每天使用的寶寶霜上。
曾為柚子診治的南京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顧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孩子出現滿月臉、水牛背、毛髮重等特徵,很像庫欣症候群,如果不是先天腫瘤等引起的腎上腺問題,那麼就是外源性接觸了。該院過去幾年曾經接診過幾個有類似症狀的孩子,通常是家長因為小孩紅屁股、紅脖子,用了帶激素的藥膏所致。
「因護膚品中添加激素,產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在臨床很常見,但小孩子出現同類症狀的情況非常少。」廣東省皮膚病醫院醫學美容科主治醫師謝恆說,以患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為例,如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在服藥數月之後,可能會出現庫欣症候群,但像柚子僅外用2個月的面霜,就出現如此嚴重的症狀,確實少見。
2021年1月11日,涉事母嬰店所在地的連雲港市贛榆區衛健委工作人員稱,在涉事的金寶貝母嬰生活館調查發現,該店銷售的益芙靈抑菌霜衛生安全評價不合格,罰款4000元責令整改。
結論不同的檢測報告
從孩子父親提供的診斷報告來看,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為孩子進行了腎上腺平掃、皮質醇水平和晝夜節律測定等各項檢測,未見明顯異常,「至少目前沒看到有內分泌腺腫瘤的跡象,除非是非常微小的腺體腫瘤,但其導致如此嚴重的庫欣症候群的可能性較低,因此主要考慮是外源性的激素接觸。」謝恆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說。
但寶寶接觸的激素是否來自其塗抹的抑菌霜,醫院無法給出明確答案,只能建議家屬停用可疑產品,觀察孩子症狀是否緩解。有律師告訴柚子爸爸,維權需要產品的檢測證明,但有多家第三方機構表示不接受個人送檢。
隨後,「老爸測評」從線上電商和涉事嬰兒家屬處獲取「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以及同廠家的「開心森林」嬰兒霜樣品,送第三方實驗室檢測,均檢出含有約30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消字號」產品按規定不得檢出激素。
檢測報告一經曝光,人們不禁回憶起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給「大頭娃娃」造成的悲劇。此番「激素麵霜」是否會在兒童護膚品行業掀起質量安全風暴,引來多方關注。
該產品的生產公司——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下稱福建歐艾公司)曾向媒體堅稱產品不含激素,懷疑家長為了吸粉炒作。南方周末記者多次聯繫該公司採訪,但截至發稿,對方電話並無應答。
在福建歐艾公司的企業微信號裡,曾發布過涉事產品2019年的一份檢測報告,該檢測報告來自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結果顯示,包括「氯倍他索丙酸酯」在內的幾十種激素、抗生素均「未檢出」,目前該信息已刪除。
2021年1月9日,柚子爸爸抱著胖嘟嘟的女兒在視頻裡回應質疑,「沒有開過商品櫥窗,也沒有開直播讓粉絲刷禮物。」他表示柚子目前已逐步恢復,臉也軟了下來,身高從62cm長到了68cm,但翻身有點困難,坐一會兒就很累。全家前後在醫院花了約1.3萬元的醫療費用,希望得到公正的調查和賠償。
「消字號」猖狂
值得注意的是,被檢出激素的兩款嬰兒面霜,獲得的生產許可證號均為「(閩)衛消證字」,也就是說,嬰兒父母認為的潤膚霜實際上屬於消毒產品。
「消字號」產品是消毒衛生用品,與藥品有嚴格區別,沒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規範》明確提到,「消毒產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藥物、激素等物料」。
「消字號產品冒充護膚品的現象太普遍了,出問題是遲早的事,這只是一個導火索。」北京守兒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凌有好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公司從2018年開始進行嬰幼兒溼疹相關皮膚病藥品及護膚品的研發和銷售。
「相比其他疾病,父母總認為孩子出現紅屁股、痱子、溼疹等皮膚問題,只是小事,自己買藥膏或護膚品塗抹就能解決問題。」凌有好認為,一些家長通過電商渠道購買嬰幼兒溼疹相關產品,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同樣都是嬰兒霜,產品定位和監管規範卻不同——有按化妝品監管的「妝字號」產品,以消毒為主要目標的「消字號」產品,甚至有屬於醫療器械的「械字號」產品,它們大多宣稱「不含激素」、「天然中草藥」等,但違規添加的情況在業內非常普遍。(詳見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禁不掉的「消字號」神藥》)
最近幾年,包括面膜在內的多種化妝品,都打起了「消字號」旗幟。其根源在於,消字號產品的許可證發放與管理僅由省級以下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時間短、費用低,檢測指標主要為殺菌作用。而化妝品監管對清潔生產車間等合規要求更高,國藥準字號則需國家審批,更加嚴格。
不少化妝品生產企業都在打擦邊球,將護膚品註冊為「消字號」甚至「械字號」,產品由此進入醫院和藥店。按照相關規定,醫療機構不能採購化妝品,但消毒用品、醫療器械可以。
「老爸評測」的創始人魏文峰在視頻中提到,該機構工作人員在柚子所住縣城的三家母嬰店詢問發現,只要一提孩子皮膚紅腫發炎,店員會直接推薦「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這款產品。當顧客表示想要別的產品時,店員會說只有這款賣得最好。
凌有好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國內三四線城市,幾乎所有的縣城診所、母嬰店,都會有類似的消字號產品冒充寶寶霜出售。但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這個牌子。」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發現,涉事產品25g的市場價約80元。據行業有關人士透露,一些違規的「消字號」產品成本僅在2-3元左右,中間存在的高額利潤空間,被經銷商賺取,或作為醫院代理和醫生回扣之用。
目前福建歐艾公司的官網及微信公眾號已經被清空,但從過往宣傳文件中可以看到,產品定位為「專為亞洲寶寶研製的功效性草本配方產品」,這兩款抑菌霜、嬰兒霜的使用說明書上,均顯示「可以用來日常護理」。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發現,福建歐艾公司於2017年4月註冊成立,6月取得福建省衛健委審批的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號,是一家生產、銷售衛生用品的企業,規模很小,2018年其參保人員僅有4名,2019年增加到7名。
2021年1月8日午間,漳州市衛健委官網通報,已聯合市場監管局前往涉事企業現場調查,要求企業召回涉事產品,並對在檢查現場查見的留樣樣品、產品包裝材料等進行取樣留置,聯繫權威檢測機構進一步檢測。
純天然無激素?「大頭娃娃」事件暴露「消」字號護膚品安全隱患。(人民視覺/圖)
談「激素」色變?
無論是嬰幼兒護膚還是成人護膚美容,幾乎所有人聽到「激素」二字,都忍不住退避三舍。
此番疑被從嬰兒面霜中檢出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屬於人工合成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從醫學角度看,該激素有強效的消炎抗菌作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痤瘡等皮膚問題。
謝恆介紹,通常面對皮膚屏障損傷,醫生都會建議外用保溼乳來緩解,「但如果遇到孩子的溼疹比較重,身上可能已經爛了,反反覆覆治不好,醫生也會建議使用激素治療。但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控制合適的使用部位和使用時間,一般外用激素不會很久,不會有太多副作用。」
藥物的治療作用和化妝品的改善作用不能混為一談,應當區別看待。糖皮質激素雖然效果顯著,但長期使用後容易發生皮膚變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萎縮。為追求抗炎效果,不少護膚品會違法添加激素,因此患上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的女性,皮膚科醫生見過非常多,一旦停用相關產品,皮膚易發紅、發癢、出現紅斑、丘疹、脫屑等症狀。
而近些年來,用於兒童的寶寶霜、止癢膏被檢測出添加激素的事例,幾乎每年都會被熱議一次。
2019年,自媒體丁香媽媽等機構選購了8款熱銷的寶寶溼疹霜,送至SGS(全球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其中6款含有激素。
2020年5月,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在《網售嬰幼兒溼疹相關產品中激素類藥物的檢測及調查分析》一文中亦稱,購自電商平臺的41批嬰幼兒溼疹相關化妝品及消毒劑產品,7款「消字號」產品中有4款被檢出激素,非法添加情況較為嚴重,其中檢出的一種主要激素成分也是氯倍他索丙酸酯,最高量為522.1mg/kg,已超過臨床皮膚用藥量。
「不要買名稱裡有『抑菌』等字眼的『消』字號的產品;不要買『械』字號的溼疹產品;不要買暗示能治病的『妝』字號產品……」為幫助年輕「寶爸寶媽」選擇靠譜的兒童護膚品、溼疹膏,醫療博主、深圳市兒童醫院原小兒外科醫生裴洪崗在科普文章中給出了繞口令一般的「避坑」指南。
「在妝字號產品裡買保溼劑,最好是選用有一定品牌的產品,在準字號藥品裡買外用激素,遵醫囑。」裴洪崗總結說。
(文中柚子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 南方周末實習生 陳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