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鐘南山:守護蒼生

2020-12-21 楚天都市報

光明日報今天刊登長篇報告文學,記錄疫情戰鬥中的鐘南山,以下為全文內容。

疫情再度告急

2020年1月18日晚,臘月二十四,鍾南山趕到了人山人海的廣州高鐵站。正當春運,去武漢的高鐵票早已賣光,事情緊急,頗費周折他才擠上了G1102次車,在餐車找了一個座位。

他走得非常匆忙,羽絨服都沒有帶,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裝。接到請他緊急趕到武漢的通知,他就感覺此行不同尋常。儘管疲憊,他打開電腦,開始仔細研究每個材料和文件。

這一天,武漢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增加到了59例。這種原因不明的病出現在新聞中,給這個漫長的暖冬帶來一絲隱憂與不安。但人們不以為意,南來北往的人流正在向著家的方向聚集。人們奔波忙碌了一年,都在籌劃著怎樣過大年。誰也想不到,一個潘多拉魔盒正在打開。這個庚子鼠年註定因此而進入中國歷史。

鍾南山不時看一看手錶,實在困了,他在低矮的靠背上仰頭睡一下。這張打盹的照片後來迅速在網上傳開。照片裡,乘客都在低頭看手機,他幾乎是唯一的老年人。4個多小時後,他在深夜時分抵達武漢。

在會議中心住下,鍾南山的神經仍是緊繃的。武漢出現的病例讓他高度警惕。這一路奔走,如同在夢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間在跨越,時間似乎也在這個時刻恍惚。

17年前那場令國人記憶深刻的抗擊非典戰爭中,鍾南山臨危受命,擔任廣東省非典型肺炎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組長。那一年,也是春天,疫情在廣東突然出現,不久,北京等地開始傳播。疫情最初在廣東河源、中山、佛山發生,患者急急送來廣州。病人接觸過的人倒下了,醫生護士也不能倖免。患者發燒,面部、頸部充血,接著出現嘔吐、乾咳,肺部出現白肺,呼吸開始變得困難,病人多死於呼吸衰竭或多臟器衰竭。一時謠言四起,人們搶購羅紅黴素、板藍根、醋……

那一次,鍾南山急了,他第一時間請纓,要求把所有的重症病人全部集中到他所在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來。病因不明、病症難治,糟糕的是疾病傳播途徑尚不清楚,個別醫生有顧慮。鍾南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他堅定地說:「醫院就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現在是需要我們站出來的時候,不能絲毫猶豫,因為我們是醫生,這是我們的職責!」

這一次,武漢的病人發燒、乏力,部分出現乾咳,痰很少,少數有流鼻涕、鼻塞、胃腸道症狀,個別有心肌、消化道、神經系統問題。這與非典既相似又不一樣。他判斷,兩者相比,儘管有很多同源性,但應是平行的完全不同的兩種病毒。這種新型病毒到底有多危險,會怎麼變異,他並不了解。這正是他憂慮的地方。

抗擊非典那年鍾南山67歲,今年84歲,17年的歲月在他青絲上留痕,秋霜似的白髮籠在他的額頭。想不到耄耋之年他還要與病毒交戰!有網民說:「他勸別人不要去武漢,他卻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在高速行駛的車上,他不知是怎樣一種心情。他嘴角深彎向下,不只是疲憊,還有銜悲。從此刻的憂心到後來多次哽咽、含淚,疫情的發展比他估計的還要嚴重。

武漢一夜,鍾南山難以入眠。國家又一次面臨考驗,人民又一次受到瘟疫的威脅。他輾轉反側,等來了天亮。窗外,樹葉落盡枝丫光禿,凜冽的北風颳過街巷。他實地調查研究,今天與昨天、昨天與前天,情況都在變化,兩天內確診了139例,出現了人傳人的情況,還有醫務人員被感染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

歷史似乎在重複,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現了。當年央視王志的《面對面》新聞節目,鍾南山面對觀眾說出了真相。同樣是央視,白巖松的《新聞1+1》節目,他再一次說出了真相,鄭重公布:「現在可以說,肯定的,有人傳人現象。」

此言一出,驚醒了國人,人們匆忙的腳步停了下來,迎大年的節奏打亂了。當年非典那一幕瞬間回到了人們的記憶中。

1月20日下午,他答新華社記者問,提出了對武漢防控的主張,即武漢減少輸出,要對火車站、機場等口岸實行嚴格的檢測措施,首先是測體溫,有症狀特別是體溫不正常的須強制隔離;除非極為重要的事情,外地人一般不要去武漢。

他提醒疫情預防和控制最有效的辦法是早發現、早診斷,還有治療、隔離。對已經診斷,或者將要確診的病人要進行有效的隔離,這是極為重要的!目前沒有特效藥,戴口罩很重要……

他呼籲各級政府領導要負起責任來,這不單純是衛健委的問題。他提醒政府、醫務人員、全社會都要關心,屬地領導要擔起責任。現在處在一個節骨眼上,春節期間得病的人數會增加。但他不希望呈現鏈式的發展。要防止它傳播,要害是警惕在傳播過程中出現超級傳播者。

這些呼籲,在他赴武漢考察後及時發出。

天下救人事最大

事態急劇發展。年關逼近。鍾南山在武漢、北京、廣州三地奔波,再無喘息之機。

武漢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封城」。不久,緊挨武漢的黃岡「封城」,遠在千裡之外的溫州樂清市、瑞安市、永嘉縣「封城」……大小城市街道靜悄悄,人影難覓。史無前例的舉措舉世震驚,一切都是這樣措手不及。但災難從來就是猝不及防的。

庚子大年,煙花爆竹突然沉默不響了,大江南北一片寂靜。人們關在家裡,不再相聚相慶,不再串門拜年,喜慶之氣被疫情衝得蹤跡全無。

中央沉著指揮。大年初一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一場只能打贏不能打輸的戰爭打響,保衛生命必須爭分奪秒!

1月18日,鍾南山到武漢,立即投身戰鬥。19日一早,國家衛健委、武漢衛生部門和專家召開會議,分析疫情,接著去武漢金銀潭醫院、疾控中心實地考察調查,下午專家研究,5點趕去機場,飛抵北京參加當晚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會議,子夜一點半散會。這一夜他只睡了4個小時。20日6點起床,研究匯報材料後,趕到國務院,向孫春蘭副總理匯報。中午1點半,國家衛健委召開高級別專家組會議,李克強總理出席,隨即召開新聞發布會,直到7點結束。9點半,鍾南山以連線嘉賓身份出現在央視《新聞1+1》中,公開了重要的疫情信息。21日,他又在廣東省首場疫情發布會上,介紹廣東全面加強疫情防控情況……忙碌的節奏一直持續到除夕之夜,作為疫情應急科研攻關組組長的他,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

鍾南山再次成為新聞公眾人物,他分秒必爭的身影出現在大眾視野中:29日下午,他領銜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專家團隊與武漢前方的廣東醫療隊ICU團隊進行遠程視頻會診,5個危重症患者出現在大屏幕上。會診室裡,他坐在中心位置,通過視頻察看患者病情,十幾個專家坐在他的身後,從用藥到基因全測序,大家討論著,關鍵時候,鍾南山怕ICU醫生聽不清他的話,摘下了口罩。這一次會診時間持續了6小時18分鐘。

有「病毒獵手」之稱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利普金到訪中國。30日早上6點,鍾南山與他會面。由於鍾南山當天要趕到北京參加全國疫情防治策略座談會,利普金教授在他前往機場的車上與他探討疫情。白雲機場到了,他們在航站樓前告別。飛機起飛,幾個危重病人的治療方案攤開在鍾南山的活動桌板上,他要在飛行時間內確定救治辦法。下了飛機出首都機場航站樓,北京衛視的記者接他上車,在路上對他進行專訪,許多社會關心的重要問題需要他及時回答。目的地到了,下車後,他大步流星直奔會場……

座談會在中國疾控中心召開,李克強總理親自參加,就進一步加強科學防控疫情聽取專家意見。總理進入會場,對專家說,本該與大家握手的,但按你們現在的規矩,握手就改拱手了。會議結束,李克強總理與專家們告別,他特意走過來對鍾南山說:「還是握一次手吧!」

鍾南山在會議結束後趕回了廣州,他為又一批廣州馳援武漢醫療隊送行。廣東是最早派出援助武漢醫療隊的省,先後派出了二十多批。解放軍醫療隊也出動了。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救援的調動規模和速度大大超過了當年汶川地震。白衣天使們義無反顧,就像軍人開赴前線一樣,子與父別,妻與夫別,兒與母別……雖不能說是生死訣別,但誰又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平安歸來?就算他們嚴防得再好,也難保在槍林彈雨中不被擊倒啊!這些白衣戰士有的是鍾南山的學生,有的是同事,他得細細叮囑。

在抗擊非典期間,鍾南山帶領的呼研所醫護人員像一隊尖兵,向病魔發起了一次次衝鋒。先後有26位醫護人員倒下了,但全院沒有一個人後退,有的治癒後又投入了戰鬥。當世界衛生組織的人詢問鍾南山:「你們有沒有醫生離開?」鍾南山自豪地告訴對方:「一個也沒有!」

這一次同樣如此,沒有一個逃兵。鍾南山對他們說:「你們是去最艱苦的地方、最前線的地方、最困難的地方、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進行戰鬥,我向你們致敬!我們等你們勝利回家!」他一直把他們送到車上。

隨後,他參加了國家衛健委、廣東衛健委和專家舉行的電視電話會議,根據近期的疫情救治工作和病毒研究成果,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進行討論、優化和修正,為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工作提出指導意見。最後專家們集中了三條意見,這些意見迅速向全國參加抗疫的醫護工作者傳達。

同一天,鍾南山院士團隊和李蘭娟院士團隊分別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中分離出病毒。鍾南山對新冠肺炎是否會通過糞口傳播又接受了媒體採訪……

冠狀病毒形如皇冠,在微生物的世界裡無影無形,藏在人的身體裡,躲在空氣中,四處皆暗藏殺機。它肆虐的速度就像人類高鐵的速度、飛機的速度。人們惶恐、無助,盼望權威出現。網上有人把鍾南山、李蘭娟畫成了一對守門神,取代了神荼、鬱壘。鍾南山不得不頻頻出鏡,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為大眾答疑解惑。他的出現給了眾人信心,安定了人們緊張的情緒。

鍾南山親自示範脫口罩的正確方式,回答一個個問題。哪些症狀必須到醫院就診檢查,哪種情況可以在家隔離?沒有發熱症狀,怎麼排查隱形的感染者或潛伏期患者?什麼時候能夠接種上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疫情的走勢如何判斷?返程春運拉開了序幕,對疫病防控會有什麼影響?……他的發聲甚至影響到了股市走勢,很多炒股軟體不放過他的每一句話。

這一切,對於一位84歲的老人意味著什麼?他這是在用生命戰鬥!他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為他著急的莫過於他的家人。妻子李少芬看到熬紅了眼睛的他,既生氣更心疼,卻又無可奈何。她知道自己勸也勸不住,天下救人事最大,他這一輩子最在乎的就是病人。

仁心乃本心

的確,作為醫生,鍾南山最牽掛的還是病人。死亡人數一天天上升,很快就突破了一千,又升到了兩千。鍾南山寢食難安,他變得容易落淚,容易傷感。病人對他而言從來就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憐惜他們,心疼他們。除了指導決策、科研攻關等工作之外,只要一有機會,他就要去救人。

鍾南山並不喜歡用手機,但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為的是醫院有什麼請求,他可以及時處理。一個求救電話打來,無論什麼情況,他都不能耽擱。看到這麼多同行病倒,他十分揪心。在武漢抗疫一線有他很多學生和同事,他的團隊有7位幹將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ICU奮戰,20個床位安排的全都是重症中的重症。這個重症隔離監護室並排放置了兩臺大屏幕,24小時連線廣州鍾南山院士團隊的50位專家。鍾南山除了給重症病人會診,每天都要了解醫生護士的身體狀況,詢問隔離措施是否到位。有個學生給他發來武漢人民唱國歌的信息,鍾南山頓時熱淚盈眶。他知道,艱難時刻,士氣非常重要。

抗擊非典時就是這樣,即使最艱難的時刻,他們的士氣也是高昂的。鍾南山帶頭進入重症隔離監護室檢查病人,親自製訂救治方案。有一次,一個呼吸衰竭的病人等待搶救,但呼吸機還在調試,情況緊急,鍾南山親自幫忙將患者推到手術臺,用簡易人工氣囊給病人做人工呼吸。這樣做,感染的風險非常高。許多醫生就是做人工呼吸時被病人從氣管噴射而出的血和痰液感染的。但是生死一刻,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勇氣!

一生與病人在一起,鍾南山心裡裝的全是病人,哪怕出差在外,他也不忘給病人打電話,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態。抗擊非典時鐘南山病倒了,肺部出現陰影。他以家為病房進行自我治療,第三天高燒剛退他就出現在病房裡。現在,在他家門框一角還有一顆長鐵釘,那是他自己給自己打吊針留下的紀念。如今八十高齡了,他仍然天天工作到很晚,雙休日則安排工作會議,從來沒有休過假,從來沒有陪同妻子旅遊過。

鍾南山在病房查房時喜歡坐在病人身邊細心聽病人說話,拉著病人的手詢問病情。有的病人身上散發出異味,他也不以為意。開專家門診他總是提前半個小時到,一直看到晚上七八點,妻子不得不把飯送來。他認為,如果硬以上班8小時畫一條線,那不是一個好醫生。他是那麼細心。冬天的時候,他會先搓暖自己的手,怕手涼讓病人不舒服;巡房時,他會給病人送上生日祝福。病人治癒出院,是他最開心的時刻。他從病人的喜悅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和快樂。

敢醫敢言是天性

網絡上,流傳著一張鍾南山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的視頻截圖。他講到「相信武漢能夠過關,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時,兩眼噙淚,嘴唇緊緊抿成了一道弧線。這張照片把他的剛毅與深情展露無遺。

所謂醫者仁心。醫者,需要學者嚴謹堅毅的意志,也需要一顆慈愛之心。鍾南山就是二者完美的結合。智慧與拙樸,硬朗與寬厚,堅毅與脆弱,不屈與妥協,尊嚴與隨和,鐵面與柔情……這些性格在他身上實現了對立統一:前者更多表露在他那張堅毅的臉龐上,後者卻深藏於內心。

鍾南山是嶺南知識分子最典型的代表,對人和生命有著最純樸的理解,對事業和生活有著最單純的熱愛與赤誠。嶺南多耿介之士,因為這片土地凝聚了厚重的務實精神。

鍾南山的家安在一棟有水泥外牆的舊樓中,連電梯都是後來加裝的。室內是上世紀的老式家具,天花板上懸掛著吊扇,牆上掛滿鏡框。鍾家人聚在一起,談的是醫療,講的是學術追求,從來不談錢。鍾南山連自己的工資是多少也不知道。

鍾南山的家有兩大特點,一是運動器具多,有跑步機、單車、拉力器、單槓、啞鈴;二是書多。這充分體現了鍾南山的兩大愛好——醫學和體育,這兩項也成了他家庭的最自豪之處。他的家庭,是醫學世家,也是體育之家。他的父親是兒科專家,母親是高級護理師,都曾赴美深造。他的兒子是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他的妻子曾是籃球明星,擔任過中國籃球協會副主席,曾作為中國女籃副隊長出徵1963年亞洲太平洋新興國家運動會。他的女兒是優秀蝶泳運動員,曾打破過短池遊泳的世界紀錄,獲得世界短池錦標賽100米蝶泳冠軍。兒子也是醫院籃球隊的「中流砥柱」。鍾南山本人則在首屆全運會上以54.4秒的成績打破400米欄的全國紀錄,一舉奪冠。1961年,他還獲得了北京市十項全能亞軍。鍾南山高齡之下抗擊疫情的毅力與體力都能從這裡找到答案。他奔走各地之間,兩腳仍然生風。

他教導子女: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辦事要嚴謹要實在。看事情或者做研究,要有事實根據,不輕易下結論,要相信自己的觀察。他一生記住的是父親對他的期望——一個人對社會要有所貢獻,不能白活。這句話成了他們家庭的人生信仰。

鍾家牆壁上掛著一幅字:「敢醫敢言」。這是四年前別人送他的,四個字道出了屋主人的風骨。敢醫敢言是他的天性,是「一個人要說真話,做實事」的鐘南山用一生踐行的家風。他推崇講真話。科學追求真理,如果連講真話都做不到,談何真理。對待科學,鍾南山那股嶺南人的耿介勁就像一頭蠻牛——他只認真理不認權威。

早年留學英國,他挑戰英國醫學權威牛津大學雷德克裡夫醫院克爾教授。鍾南山在愛丁堡研究人工呼吸對肺部氧氣運輸影響時,發現他的實驗結果與克爾教授論文的結論完全相反。鍾南山毫不猶豫提筆寫出了論文。有人說他膽大狂妄。在劍橋學術會議上,專家們被這個中國年輕人的發言驚呆了!先是一陣沉默,繼而變為騷動。克爾教授的三個高級助手連珠炮一樣提出了8個問題,鍾南山一一作了回答。就鍾南山論文能否發表舉手表決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接著,評委們一個個舉起了手。在科學面前他們的手舉得高高的,一個也不少。

當年非典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有人宣稱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鍾南山當場開炮:「什麼叫控制?現在病源不知道,怎麼預防不清楚,怎麼治療也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特別是不知道病源!現在病情還在傳染,怎麼能說是控制了?」北京某些權威專家通過權威媒體發布結論:「引起廣東部分地區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確定為衣原體。」在廣東省衛生廳召集的緊急會議上,鍾南山又站了出來,他不認為是衣原體,衣原體只是最終導致病人致死的原因之一,而主要病因可能是一種新型病毒。他的觀點隨後被廣東省衛生廳採納,成為抗擊非典的重要分水嶺。

鍾南山就是這樣一個蠻人。他的認真有時連命都不顧。留學英國時,為了搞清一氧化碳對血液氧氣運輸的影響,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吸進一氧化碳。他請來皇家醫院的同行,向他體內輸入一氧化碳,同事不停地抽血檢測。他血液中一氧化碳濃度達到15%時,醫生和護士都叫了起來:「太危險啦!」他們要他停止。這時鐘南山就像連續吸了50到60支香菸,頭腦開始暈眩。但鍾南山搖著頭,他不能半途而廢,他要靠實驗畫出一條完整的曲線。他繼續吸入一氧化碳,血紅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在上升,直到22%,曲線完整顯示。鍾南山感覺天旋地轉。在場的醫生都被他的獻身精神打動。

中國有個鐘南山,這將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熊育群,系廣東文學院院長

相關焦點

  • 《鍾南山:蒼生在上》——從抗擊「非典」到「新冠」疫情,全面展現...
    該書記述了醫者鍾南山的感人故事,及其身上可貴的脊梁精神。鍾南山是嶺南知識分子最典型的代表,以仁心為本心,敢醫敢言。本書側重描寫了在 「非典」「新冠」這兩場「戰疫」中,鍾南山所履行的醫者責任。魯迅文學獎得主,廣東文學院院長傾情力作《鍾南山:蒼生在上》作者熊育群自2003年「非典」期間便採訪過鍾南山,積累了大量素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又對鍾南山又進行了深度採訪,記錄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和幹部群眾感人的抗疫故事。
  • 第一部戰「疫」作品《大愛蒼生》播放量超2000萬!第二部即將問世
    寸寸心,牽念遠,只為蒼生祈太平……」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作曲的戰「疫」歌曲《大愛蒼生》在多個網絡平臺發布。深情悠揚的旋律、大氣恢弘的歌詞、充滿張力的唱腔,使得這部作品直擊心靈,全網播放量超過兩千萬。葉小綱第二部戰「疫」作品《櫻花滿天紅》也將很快和大家見面,他開玩笑說:「為防自己耳朵起繭,看似沒什麼退路,只能啟動第二首歌的寫作。」
  • 熊育群長篇紀實文學《鍾南山:蒼生在上》
    在我的閱讀記憶中,《收穫》有許多標誌性的首發,而這次在「長篇小說專號2020年春卷」上推出熊育群的長篇紀實文學《鍾南山:蒼生在上》當屬又一次標誌性的動作。這裡所說的「標誌性」當然不是指它的非虛構,而是指在國家和民族命運面臨重大考驗之時,如此近距離地用文學的方式呈現自己的立場在《收穫》的歷史上這是第一次。
  • 84歲鍾南山院士一線戰「疫」
    他的憂、他的真、他的淚如尖銳的雕刀,在戰「疫」的時光裡刻下印記。這背後,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醫者的使命,學者的大義。   南山的憂   「敵人」兇險 臨危受命   1月19日,湖北武漢。   鍾南山是在18日深夜抵達武漢的。因春運期間票源緊張,在高鐵上,臨時上車的他被安頓在餐車一角。他反覆研究文件,眉頭緊鎖。實在累得不行,他靠著椅背閉目養神,深鎖的雙眉始終沒有舒展。   他憂。作為一名呼吸病學專家,親身經歷過「非典」遭遇戰,自然知道突發傳染病的嚴重性及危害性。   他急。
  • 守護健康防「疫」戰,健身公益在行動
    這次戰「疫」,大到每個省市,小到每個街道,都在為了全民健康而竭力奮戰。此外,造極體育響應全民戰「疫」號召,開展了「全民健身提升免疫力」公益活動,蓮花橋地區的居民均可獲得一份專業的身體成分測評和運動指導,通過搜索造極體育公眾號預約兌現,以幫助居民更深入的了解自身健康狀態。
  • 「詩詞」抗疫戰歌
    文/鄭州市 王建設抗疫、抗疫衝鋒的號角吹響在春天裡吹響在錦繡平原山川吹響在長城內外首尾兩端歲未年初怎奈何偏鵲聖醫重現癘疫肺炎別瘋癲怎奈何江城人民英雄亮劍火神山金猴奮起千鈞棒妖魔鬼怪上西天雷神山望聞問切拯蒼生
  • 不負蒼生——黃華三「畫」說抗疫英雄
    在得知其深愛的妻子也在戰「疫」火線上不幸感染,自己卻無法趕去照料時,他哭了,他說:「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 在此後參與救治的過程中,她也是最早呼籲對所有患者實行「應收盡收」的一線醫務人員。
  • 伊利再捐1.8億 同心戰「疫」 營養呵護抗「疫」逆行者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米瑞):3月26日,伊利集團再捐1.8億,第一時間購買京東購物卡,贈送給全國所有援鄂醫療隊員,向他們提供全年營養支持;向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程京院士團隊共捐贈1500萬元,感謝科研工作者做出的突出貢獻,共同推動健康領域的科研攻關;第一時間購買京東購物卡,贈送給這次抗擊疫情中因公殉職醫護工作者的家屬,為他們提供連續十年的營養支持
  • 廣州青年志願者專題戰「疫」歌曲及MV《守護》正式上線
    廣州青年志願者專題戰「疫」歌曲及MV《守護》正式上線金羊網  作者:  2020-04-17 利用音樂致敬戰疫一線的青年志願者,歌頌讚美每一個志願者的無私奉獻和大愛精神,用音樂的感召力量傳遞情感、傳播正能量。
  • 鍾南山:敢醫敢言護蒼生
    2020年,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中,經歷過非典的人們又看到了爭分奪秒、馬不停蹄的他——鍾南山。一份疫情期間的日程表讓人淚目。疫情期間數個月來,行程滿滿:37場會議,8次全國重症患者會診,10次與國際同行交流探討,5次新聞通氣會,11次接受媒體採訪。
  • 武漢戰「疫」中的銘記時刻
    新華社武漢4月7日電 題:武漢戰「疫」中的銘記時刻  新華社記者  滾滾長江水,巍巍黃鶴樓。  3月2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批戰「疫」一線火線發展黨員的入黨宣誓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自去年12月30日武漢發布針對疫情的首個緊急通知以來,這場突如其來、舉世關注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已持續整整100天。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全國各地勠力同心、星夜馳援,英雄的武漢人民識大體、顧大局,戰「疫」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武漢即將解封,逐步恢復往日容顏。
  • I-PRIMO「致愛·摯愛」520特別企劃,戰「疫」中的愛情守護!
    隔空一吻 陳穎X黃千瑞陳穎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護士,也是首批負壓病房護士。I-PRIMO鉑金求婚鑽戒「POLARIS」&鉑金訂婚對戒「JUSTIA」那段辛苦如長夜般的日子裡,他們的愛成為照亮彼此的星,在生命中閃閃發光,如北極星「POLARIS」般堅定執著地守護,指引他們篤定前行
  • 【戰「疫」日記(2)】"情人節還有人送花,讓我倍感溫暖」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南通中院戰「疫」黨員先鋒隊積極響應市委號召,聞令而動,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南通「江海戰疫黨旗揚」的行動中。平日裡的法官、法官助理、法警、書記員、行政人員,一個個戴上口罩,化身成為防疫阻擊戰的戰士。今天,通法君推出第二期戰「疫」日記,讓我們跟隨隊員們的筆觸,了解他們在一線戰「疫」的心聲。
  • 繪戰「疫」,畫英雄|向疫情宣戰,我們一定贏
    我想對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與其他工作人員說,感謝你們衝在一線,負重前行,感謝你們用生命託起生命,感謝你們逆風而來的守護。在一線戰「疫」的人們不容易,我想用手中的筆抒發自己的感情。「見『疫』勇為,威武不屈」是作品的核心思想。希望大家早日康復,病毒早點消失。然後也想反思一些問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對待野生動物應該有哪些更深的思考和行動,以及如何對吃野味的人施行更有效的懲罰方案。
  • 【戰「疫」日記】佟盛磊:我和我的戰「疫」姐妹們
    今天,我們翻開牡丹江中院行裝辦幹警佟盛磊的戰「疫」日記,來看看她和她的戰「疫」姐妹們的故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寧靜,擾亂了節日的祥和。面對這場疫情,我們法院人沒有害怕、更沒有退縮。我與中院機關30名姐妹們第一時間投入到林機社區戰「疫」一線,齊心協力,共同抗「疫」。
  • 煙臺魯繡傳承人髮絲繡鍾南山肖像 向抗「疫」英雄致敬
    鍾南山院士照片  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2月15日訊 (記者 崔荔媛) 在疫情這場戰役中,沒有局外人一說,煙臺非遺項目魯繡技藝傳承人張京豔拿起手中的針,以髮絲為線,創作了一幅鍾南山院士的人物肖像作品,以此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英雄致敬。
  • 鍾南山來成都抗疫了?假消息!
    從昨天開始,抖音上一些網民發布小視頻,均稱鍾南山來成都抗疫,獲得很高關注。不少網友表示感謝的同時,也有不少網友提出質疑。紅星新聞記者從權威渠道核實,「鍾南山來成都」為假消息,目前他並沒有來成都。抖音上的視頻鍾南山院士來到成都?從昨天開始,抖音上一些網民發布小視頻,均稱鍾南山來成都抗疫,不過細節各有出入。一位網名發布的視頻中,疑似鍾南山院士的男子在火車上,字幕稱「12月7日鍾南山趕到四川成都」。另外兩名網友發布的視頻中,疑似鍾南山院士的男子在室外與他人鼓掌互動,字幕稱「2020年12月8日 成都」。
  • 【漫畫】謝謝你們,戰「疫」中的女超人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蔓延全國  在這場戰「疫」中,  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特別是護士隊伍中,  女性佔了很大的比例。  孩子眼中溫柔的媽媽,能變身超人,去打怪獸;  丈夫眼中柔弱的妻子,能身披白甲,走上戰場;  父母眼中撒嬌的女兒,能衝鋒陷陣,守護病人;  這組漫畫,帶你去看戰「疫」中的女超人
  • 廈門文藝工作者創作歌曲《廈門戰「疫」》 致敬在一線奮鬥的白衣勇士
    人民網廈門2月12日電(陳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眾多知名歌手、演藝明星都於近期創作各種抗「疫」主題歌曲,為武漢加油,鼓舞著海內外億萬人民的心。近日,一部名為《廈門戰「疫」》的原創音樂短片在廈門廣為流傳,受到廣大市民青睞。
  • 戰「疫」中的城管先鋒——林樹龍
    鶴鄉白城,一場全民戰「疫」正打得轟轟烈烈、緊張焦灼,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個個城管人衝鋒在前,一抹抹天空藍閃亮耀眼。守護:體現堅守與拼搏林樹龍,洮北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長,作為曾經的軍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戰鬥的本能使他敏銳意識到,這場戰「疫」避無可避,必須直面硬剛。聞令即動、有令必行。為了跟疫情搶時間,他第一時間組織制定洮北大隊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以「十個強化」細化夯實各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