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念念不忘的鎮江寺院素齋,以葷託素的鎮江素食底蘊極深厚

2021-01-19 小李探花愛讀書

前兩天遇到鎮江餐飲泰鬥的俞家仁老師,俞師談到了鎮江的素食及「一枝春」。熱心指點後輩的俞師講了很多往事,結合郭維庚、陳其元兩位前輩寫的素食資料典故,讓我感到鎮江的美食還是很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好東西。

01

鎮江的素食,過去在美食江湖上是頗負盛+名的,尤其是寺廟。這個很容易理解,廟裡的僧人每天都要吃素齋,那是想辦法要讓齋菜儘可能的美味。另外,寺廟招待各方施主,必須要把素齋做得可口好吃,成為有口皆碑的品牌才行。

舊時,鎮江的幾家大寺院,如金山的江天寺、焦山的定慧寺、北固山的甘露寺以及南郊竹林寺等,都有素菜、素麵供應。

金山的臘八粥以鍋大、粥稠、味香而聞名遐邇。焦山的素菜,根據《清碑類鈔》上記載,「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焦山不僅定慧寺有素食供應,幾乎各房小庵都供應素食,如水晶庵玉峰庵、自然庵別峰庵等。1921年,郭沫若、鄭伯奇來焦山時,就曾在焦山一家小庵裡品嘗過素菜,並且認為是「一桌很豐滿的素菜,和上海的素菜館子功德林的上等席面相差不遠。」

我看過星雲大師口述著的《貧僧有話說》,其中有大師年青時在焦山佛學院的經歷,提到當時師兄弟們苦練坐禪功夫,其實也不是有那種堅韌的練功,而是坐禪後可以吃到焦山的素菜包子。

素菜包子
什錦菜包
年輕時候的星雲大師

02

過去,鎮江市面上的素茶館也是相當多的,如老惠風、極升樓、天源樓、天慶樓、順江樓、臨橋園等。

素茶館以吃茶為主,一般只供應素點,不供應素菜。素點的品種還是比較多的:如擦酥燒餅、重油菜包、素交面、鬼蓬頭(即燒賣)等,大都賣早市,也有供應下午茶的。

上素茶館吃茶、吃點心比較隨便,什麼時候想吃,隨時都可供應。有的茶客一坐半天,甚至日已正中,才想起腹中飢餓,只要招呼下堂館,馬上就可以端出一籠籠熱氣騰騰的素點。

素茶館大多是回民所開,鎮江在晚清時商埠,到了民國是省會城市,所以商務和政務來往應酬多,應酬多的地方茶館業興榮,茶館要留住客,除了茶要泡的好,素點心就要用心研究了。

三芽菜包

03

素火腿

至於素菜館子,相比之下就比較少了。到了1924年,有位叫劉殿發的江都籍名廚,在天主街柴炭巷開了家素菜館,門面不大,館名很雅致,叫「一枝春」。

劉殿發師傅據說人極聰明,做中西菜極為拿手,一學就會。原來在魚巷做飯店,但被同行排擠,正好柴炭巷這邊有兩層樓鋪面的「振聲茶社」不做了,於是頂了茶社,開起了「一枝春」素茶館。

劉殿發師傅

一枝春,在古人的詩中經常提到,如「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欲問江南近消息,喜君贈我一枝春。」這些詩原是詠梅的,並帶有別後相思的意思用其中的「一枝春"三字為素菜館店名,其妙無比,意思是說,即使走出「一枝春」的店門,仍有相思不斷、戀戀不捨之意。

「一枝春」開張,請了焦山定慧寺兩位素菜僧掌廚,劉殿發裡面將寺廟素膳引向民間,一面還廣收民間素菜精華,融於一爐,做得素食美味確使不少食客流連忘返,眷戀不已,吃了一次,還想再來下次,原因是店裡的素點素菜風味不同,各有特色。

店主劉殿發原是開葷食館子的,他懂得經營之道和食客心理,知道鎮江一些人有「早上皮包水(吃茶),晚上水包皮(洗澡)」的習慣。

為了獨樹一幟,開了素菜館,分早、中、晚市供應。早市,有各種名茶供應,其早點要比素菜館的花色品種多,有重油菜包、雜色小籠、鍋面、素乾絲、素菜葷名的掛滷燒鴨等。

其掛滷燒鴨外黃內白,皮脆肉嫩,被稱為素菜中的「餚肉」,有「燒鴨不當菜」之說,為早市名點。

素燒鴨
溜鵝皮

中、晚市的素菜講究選料烹調,花色品種繁多,如以色、香、味、形著稱的有香櫞豆腐、羅漢齋、醋溜桂魚、燒鴿蛋、燴海參等。這些素菜不但形似,而且其味鮮美。

醋溜桂魚

一枝春曾有一句名言:只要葷菜裡有的,就能做出同樣味道的素菜來。吃著這似葷又不是葷而勝似葷的「雞鴨魚蝦」,有不盡的回味,又感覺是一種藝術享受。

有人以為,素菜所以味鮮是用雞湯調味的,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用紗布扎口的蝦子煨成,實則非也,據很多烹調素菜的老廚師講,素菜所以味鮮,主要是用黃豆芽、冬菇、蘑菇熬成濃汁調味而成。

至於熬到什麼時候才能出味,這就要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一枝春後來四易其址,如今也不做了,但名氣一直留在民間。(部分圖片來自《鎮江美食大典》)

相關焦點

  • 鎮江素菜魁首「十八羅漢齋」
    薛寶辰名著《素食略說》記載:「羅漢菜,菜蔬瓜之類,與豆腐、豆腐皮、麵筋、粉條等,俱以香油炸過,加湯一鍋同燜,甚有山家風味。太乙諸壽,恆用此法,鮮于樞有句雲「童炒羅漢菜」,其名蓋已古矣。」「羅漢齋」是一道地道的「寺院菜」,一般都以「三菇六耳」為主料,輔以素高湯,慢火燜制而成。在民間老百姓多叫做「素雜燴」「寺院全家福」。
  • 淨因寺素齋:千年流芳,剎那溢彩,非遺菜點度我饞人
    中國的素菜,大略可以分為四種:宮廷素菜、寺院素菜、市肆素菜、家常素菜。家常素菜我多有涉獵,市肆素菜前不久寫過鎮江的「一味素食」,寺院素菜就很少寫到了。笙歌歸院落,燈火下禪院,且說寺院菜。寺院素菜,也稱齋食,歷史上擅長的寺院很多,精妙的能達到「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比如,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春芽、燒春菇和白蓮湯,都是鼎鼎大名的,揚州天寧寺的文思豆腐,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麵筋)」也頗有聲名。
  • 江蘇「最優秀」的寺院,不但風景優美而且素齋美味,求姻緣最靈
    眾所周知,江蘇省有蘇州寒山寺、鎮江金山寺等很多眾所周知的寺院, 它們為詩而聞名天下,為影劇而染紅大江南北,江蘇南京沒有蘇州寒山寺和鎮江金山寺那麼有名,但在小編心中是江蘇省最「優秀」。我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讀過杜牧的《江南春》, 裡面有千古絕句, 我至今仍對小編印象深刻, 「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幾個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多個寺院中最先住的是今天的南京雞鳴寺, 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谷剎那之一。
  • 揭秘寺院裡的「素齋美食」,原來長期吃素有這麼多驚人秘密……
    在大家心目中,寺院應該是清修之地,出家之人清心寡欲,素齋清淡,與美食扯不上多少關係。然而,你卻不知道許多美味卻都出自寺院的素食。
  • 鎮江,一個具有深厚根基的美食城,很多人都忘不了鎮江的味道
    鎮江菜是淮陽菜之一,他記錄在出版的《中國名菜大全》:「淮揚菜是淮城、揚州、鎮江菜的總稱,在中外久已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且各大中城市各具特色,品種繁多。其中尤以揚州、鎮江等菜色具有特殊風味。」地處江海之門的鎮江,氣候溫暖溼潤,產品豐富,為烹飪技藝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基礎。春秋時期吳和楚以前,後世保存了大量的青銅鼎鍋。
  • 「中國醋都」花落江蘇鎮江
    日前,江蘇省鎮江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輕食品工業管理中心聯合授予鎮江市「中國醋都鎮江」稱號。這是目前中國食醋行業的最高榮譽,也是鎮江近年來獲得的又一塊「國」字號招牌。  鎮江醋業協會會長朱炳國告訴記者,拿到「中國醋都」稱號的,鎮江是第一也是唯一。
  • 以東方美學打造現代高尚生活 老字號迎賓館煥新開張 鎮江茂御一泉...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鎮江老字號世代傳承,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要數鎮江一泉賓館,一直服務於當地的高規格接待業務,在鎮江接待服務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在鎮江當地樹立起接待服務行業的標杆,在當地有著極好的口碑。一泉賓館是鎮江地區首批榮獲「五講四美三熱愛」文明集體、省級、市級文明單位的酒店品牌。
  • 星雲大師佛光山素食食譜
    每一個去過星雲大師在世界各地的佛光道場的人都會覺得佛光山的素菜很好吃
  • 鎮江歷史上的官民學校之縣學、書院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
    丹陽縣學內的泮池縣學是鎮江官辦學校的另一種學校。因為鎮江歷史上是府縣同城,因此,鎮江的府學和縣學也是同城的。西區:齋房、教諭署、訓導署。除了府學和縣學,古代鎮江的書院也有不少,據史書記載,宋元時期有淮海書院和濂溪書院,明清時期有清風書院、香山書院、三山書院、杏壇書院、寶晉書院等。其中,有的為民辦官助,也有的屬官方性質,但它們都是府學、縣學的補充。淮海書院是宋淳祐年間由太常少卿龔基先首議創立的,院址在北固山西鳳凰池上。
  • 九華素齋,不一樣的素食文化從九華山開始解讀,雲水別院邀您品嘗
    九華山素食久負盛名,素食文化特色鮮明,九華山是佛教名山,歷史上不僅僧尼要嚴格戒律,禁葷吃齋,而且嚴禁山民和遊客食葷,千百年來,相沿成習,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大部分以吃素為主,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盛名在外的九華素齋。
  • 鎮江歷史上的官民學校之府學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唐代以前,地方上的孔廟僅具有單一的祭祀功能,到了唐代「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後,當時作為上州的潤州(今鎮江),其孔子廟理應與州學結合,可惜史料散秩,無法證明。因此,鎮江的官學在傳世資料中最早的為北宋時期。鎮江在北宋時被稱為潤州,學為州學;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潤州升為鎮江府,學改稱府學。當時,鎮江的府(州)學在朱方門裡,即今中山東路以南、東門坡以東一隅。
  • 中國寺廟的素齋
    我國傳統素食大致可分為四類,佛素、道素、宮素和民素。
  • 素心齋養生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