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針灸學,與古代針灸學,如《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等,有明顯的不同。其演變過程,主要發生在民國時期。而現代針灸學科的構建者,主要歸功於承淡安先生及其弟子們。尤其是承淡安先生的《針灸學》三部曲,代表了其演變的三個階段。
第一曲:總結針灸臨床經驗,提煉針灸臨床原理(《中國針灸治療學》)
這一階段(1931年-1935年),以《中國針灸治療學》出版為標誌,系統收集、整理、歸納和總結針灸臨床經驗。承淡安對於針灸學術的思考,還只是停留在臨床實用技術和針灸療法的階段。迨至《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出版,始體現了對針灸原理的理性思考,是針灸現代學術研究之開端。
《中國針灸治療學》是承淡安先生的第一部針灸學專著,1931年6月由中國針灸學研究社首次出版。主要依據家學及其臨床體驗編撰而成,並融會新舊學說,引用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等知識。1933年邀請孫晏如先生補充醫案、修訂完善全書,並更名為《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至1937年5月,該書出至第8版,每個版次遞有修訂。曾被《中國醫學通史》譽為「近百年來影響最大的針灸專著」。
1931年6月第一版《中國針灸治療學》,在體例上共分三編6章。即:
第一編「經穴」,包括「針灸之沿革」「經穴之考正」2章。
第二編「手術」,計1章,即「針灸施用及設制」。
第三編「治療」,包括「針灸治療總訣」「針灸治療各論」「針灸治療分類摘要」3章。
1933年5月第四版始,改名《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增至四編。即:
第一編「總論」,計有「針灸術的沿革」等5節。
第二編「經穴之考正」,包括「人身度量標準」「人身骨度」「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外奇穴」等23節。
第三編「手術」,包括「針之製造」「針之形式」等12節。
第四編「治療」,包括「針灸治療總訣」、「針灸治療各論」和「針灸治療分類摘要」3章60節。
第二曲:構建現代針灸學科體系,確立針灸學術框架(《中國針灸學講義》)
這一階段(1935年-1954年),以《中國針灸學講義》系列教材為標誌,初步構建了針法、灸法、腧穴、治療等為核心內涵的針灸學科體系和框架。其中1940年10月出版的《中國針灸學講義》,確定了針法、灸法、腧穴、治療等為《針灸學》四大核心內涵,尤其在針、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研究方面有深入系統的闡述,已經具備了現代針灸學科學術專著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1937年1月承淡安先生提出了「針灸醫學」的概念,對針灸學科學術體系整體性、系統性的概括,與「針灸療法」已非同日而語。
《中國針灸學講義》是承淡安先生以針灸教育教學而編撰的教科書,最初為「中國針灸講習所」學員的油墨自印教材(1935年夏)。抗戰爆發後,承淡安先生鑑於「戰爭時期中,藥物來源困難,針灸術可代藥物療病,……以利民生」,於1940年10月定名《中國針灸學講義》正式付印出版,將承淡安先生「針灸也能抗日」的理想付之實踐。抗戰結束後,至1952年10月共出四版。
1940年10月《中國針灸學講義》第一版,仍為四編,內容大不同。即:
第一編「針科學」和第二編「灸科學」,除了傳統針灸操作外,還增加了古今刺法和灸法操作對比、刺灸對人體生理變化的影響等內容。
第三編「經穴學」,包括「總論」「經穴」「附錄」3章。其中第二章「經穴」部分,取材於《中國針灸治療學》。
第四編「針灸治療」,亦以《中國針灸治療學》為藍本,分正續兩編,共計43門202個病症,其中正編30門,包括時令病、臟腑病等;續編12門,包括婦女病、幼兒病、五官病、四肢軀體病等。
第三曲:匯通中西醫學知識,回歸針灸經典理論(《中國針灸學》)
這一階段(1954年-1957年)以《中國針灸學》出版為標誌。除補充少量針灸學原理外,最突出的變化是「概以西醫病名為主,旁註中醫舊稱,以便中西醫皆可適用和溝通交流」。在「經穴學」「治療學」部分,都是按照現代疾病分類及其名稱介紹諸病症的針灸治療,體現了承淡安先生匯通中西,改進針灸學理,是「中醫科學化」的延續和成果表達。另外,承淡安先生在《中國針灸學》「自序」中指出「現在針灸之學理,正在整理改進途中,尚未建立成為完整之理論系統」。這個尚不完整的理論,從同時的學術論文和講稿、遺稿推測,即是經絡理論。承淡安先生去世後三個月,由先生弟子們編著完成的《針灸學》(1957年10月,江蘇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首次將經絡、腧穴、刺灸、治療確定為現代針灸學科的四大核心內涵,標誌著現代針灸學科體系和框架的確立,並一直延續至今。該書也被李鼎教授評價為「新中國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承淡安先生對中西醫理論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和匯通,確實對傳統經典理論進行了一定的回歸。
《中國針灸學》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於1955年8月首次出版。此時承淡安先生已經擔任江蘇中醫進修學校校長近一年,並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有感於針灸「在改進中醫學術途中,實以先呈推陳出新之勢。……往昔所編之講義,原只為適應當時中醫界之學習針灸者而作,已不能完全適用於今時」,編著出版了《中國針灸學》。該書不僅內容上作了較大修改,而且無論是針灸基礎知識還是病症描述,已經大大融匯了現代醫學的新知,讀者對象亦遠遠超出中醫學界。故本書一經出版,僅一年內即三次印刷,印數近五萬冊,但仍供不應求。該書被公認為承淡安先生學術成就的代表作。
1955年8月《中國針灸學》仍分針科學、灸科學、經穴學、治療學四編。
即:
第一篇「針科學」凡3章,即「總論」4節、針法操作「各論」22節和「針科之科學原理」8節。其中尤其注重介紹刺灸的科學原理,以闡明刺灸在生理學上的作用。
第二篇「灸科學」凡3章,即「總論」9節,「灸法操作與應用」17節,「灸法之科學研究」4節。
第三篇「經穴學」凡2章,即「總論」4節和「各論」14節。凡全身各穴之「部位」「局部解剖」「主治」「取穴法」「針灸」等,皆分條羅列。
第四篇「治療篇」凡分「總論」「各論」「附錄(即:分類摘要)」3部。其中「各論」分11章32節220個病症,敘述各病之「原因」「症狀」「治療」「護理」「預後」等。
值得注意的是,承淡安先生在「經穴學」和「治療學」部分,概以現代疾病分類及其病名為主,旁註中醫名,以便中西醫皆可適用學習,也便於中西醫溝通交流,已充分顯示了承淡安先生中西匯通努力和實踐的成果。
承淡安先生是近現代最傑出的針灸臨床家和針灸教育家之一,對於近現代針灸學科體系的構建和學術內涵的確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承淡安《針灸學》三部曲,全面展現了這一發展過程。其中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是承淡安針灸學術之路最輝煌的兩個階段。以針灸臨床療效為起點,參考西方醫學模式,吸收近代針灸研究成果,最後回歸傳統針灸經典理論,是承淡安先生對針灸學術求索的歷程,也是西學東漸以後,東西方文化衝突和中西醫交融的成功典範。正是由於承淡安及其弟子們的努力,三十載構建了現代針灸學科體系。
張建斌
澄江針灸學派傳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副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澄江針灸學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李玉堂工作室負責人;第四批全國中醫優秀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兼任全國針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ISO註冊專家,中國針灸學會流派研究與傳承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適宜技術評價和推廣委員會副會長、南京針灸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主編出版《十二經脈理論臨證指要》《經絡千古裂變》《承淡安醫集》《楊長森針灸學術講稿》《澄江針灸學派特色診療技術》《中醫古籍珍本集成·針灸推拿卷》《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depression》《針灸推拿學專業導論》等著作16部;發表學術論文189篇。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課題15項;主持完成國家標準1項。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針灸學會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
研究方向:中醫針灸經典理論及其臨床轉化、中醫針灸適宜技術規範化及其臨床應用。
主講課程:《針灸學》《針灸推拿學專業導論》《經絡腧穴學》《經絡整脊法》《針灸理論研究》《針灸理論與臨床應用》等。
臨床擅長:督脈診察和督脈治療,針灸促通技術治療頸肩腰腿痛、中風偏癱、失眠症和抑鬱症等。
圖文: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建斌
排版:朱亦青
審核:蔡亮 侯春秀 馬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