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記錄了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裡的錦繡河山,展現了繪畫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影響力,每一幅都是歷代不二至寶,高頭巨帙,歷經磨難流傳至今。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中國美術史的豐碑,華夏文明的巨著,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這十幅畫分別是: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簪花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裡江山圖。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十幅畫吧!
01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洛神賦圖》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02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畫卷全長五米多,描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03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
04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以人物長卷畫,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宮女的生活情景。其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極勾描渲敷之能事,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文思想,亦表達了他對宮廷浮華美好生活的讚美。
05
清·郎世寧《百駿圖》
1715年,義大利人郎世寧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開始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06
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畫幅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07
唐·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仕女畫以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
畫中描繪的是五名仕女和一位侍者,衣著豔麗的最新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景。在畫中,她們逗犬、拈花、戲鶴、撲蝶,侍女持扇相從,看上去悠閒自得,但是透過外表神情,可以發現她們的精神生活卻不無寂寞空虛之感。
08
唐·韓滉《五牛圖》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以畫牛著稱,與以畫馬著稱的韓幹共同被後人稱為「牛馬二韓」。《五牛圖》中五頭健碩的老黃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這五頭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的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沒有其他背景,因此使得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09
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像力。
作品造型準確精微,線條工細流暢,色彩絢麗清雅。不同物象的筆墨運用又富有變化,尤其敷色更見豐富、和諧,仕女的素妝豔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鮮明對照。
10
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王希孟18歲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裡江山圖》,但在二十餘歲上便夭亡了,令人嘆息!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