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會讓你失去什麼?

2020-12-15 李少加

專題研究久,避免錯漏,點擊上方 少加點班 「設為星標

優越感是通向精神快感的捷徑。

人均每年體驗過多少次優越感,不知有沒社會學家做過調查,但我估計次數不會少。畢竟,沒人不喜歡快感,而且,得來全不費工夫。

只要你願意,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優越感,就像聯個WIFI。

讀985大學的想下普通大學,普通大學的想下沒讀大學的同學;買了房的瞅一眼沒買房的同事,租小區的看看租城中村的同事;長得好看的想下沒那麼好看的,穿品牌的看看那些不穿品牌的;拼搏的人可比努力的人優越,努力的人可比閒晃的人優越;甚至發個彈幕,彩色字體的也可以優越普通字體;……

就像阿Q一樣,人總是能輕易找到優越他人的切入點。

無論是一個人所屬的身份,出身、籍貫;還是生理或心理特徵,形象、智識;或者是物質水平,收入消費檔次……任何人,只要往低處(世俗標準)掃一眼,優越感油然而生。

哪怕是上述不佔優勢(世俗標準)的人,仍能從精神層面找到優越感——最典型如,道德或品德優越感。

比如,我小時候比周邊人資質平庸,但我比他們更努力、越挫越勇(自認為),因而我仍感到驕傲。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品德優越感。

優越感如此常見,自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不難推測,它源自我們古老的部落文化,具有凝聚部落成員的效果,我們說「以身為哪裡人為榮」,就是一種出身優越感。

傳統文化解體後,繁榮的市場經濟能支持社會原子化的生活方式,個人主義盛行。但也因此,人們的「身份」感變得模糊,失去「情感家園」那安定的歸屬感,像無根的浮萍。

而優越感恰好解決這種不安——個體身份的確認、自我價值的肯定

這既安撫我們心靈,還能勉強維繫松松垮垮的「自我」

另外,優越感建立在世俗標準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能成為很多人「努力的動機」。

這些都是優越感存在的價值。

然而,凡事皆有代價。

偏見與歧視是最廉價的優越感

我們要寫字,需要紙面的白色為底板。

我們要獲得優越感,也必須以「他人」為底色。這就是「享受」優越感的最大弊端,這種快感的實質是建立在歧視與偏見的基礎上。

當然,以「精緻利己」的觀點,歧視但別讓對方知道,不就行了。我既能享受優越的快感又能規避道德的譴責,利己不損人。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不妨再重溫一遍社會學版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凡事皆有代價

沒錯。優越一時爽。但為了獲得優越感,我們的視野就必須將他人做「扁平化」處理,這是對人事的一種過度扭曲的簡化

比如,兩個同學,一個坐擁行業紅利拿著高薪,在感到優越於另一個在傳統行業底薪的同學時,這個同學的存在就被「貶成」了一沓鈔票,而且是很薄的一沓。

這個窮學生就沒什麼「亮眼之處」?

他或許因為低收入,習得了愉快而保守的生活方式,也學著從物質外發展了充實的精神生活,這些都是後現代社會的「關鍵適應力」。

但高收入同學很難看到這一點,更別提學習這種優勢能力,一旦收入下行,往往無法適應「低耗能」模式,生活狼狽。

你想在「小瞧」他人的同時又能夠「欣賞」他人優點(並向其學習),這是兩種對立的情緒,除非精神分裂,一般人很難做到。

這意味著,優越感讓我們失去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契機

這著實遺憾,我在上篇專題:榜樣之美中探討過,以「人為媒介」,更有利於個人潛能的開發

這是「優越感上癮」的代價,之一。

邊緣人優勢

對於一個社會組織,從任何角度去看,都是由一個主流群體和大量次主流群體構成。

比如,從城市人口視角觀察,本地市民是主流(移民城市除外),外來務工,求學人員,外駐官員,旅居人員是次主流。

又比如,從婚戀視角觀察,異性戀是主流。同性戀、跨性別戀、單身主義等等都是次主流。

社會生活中,主流群體雖未必感到「優越」於他人,但次主流群體往往能深刻意識到自身的「局外人身份」

如果你小時候經歷過轉學,或在外地文化呆過,就能深刻體驗到那種「局外人感受」——明顯覺察到與他們的區別,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常年認為「尋常」的事物其實並非那麼「自然」

比如,大學裡,來自北方的同學會驚訝於廣東的同學大冬天也堅持每天洗澡。

當然,「次主流群體的體驗」未必關乎「優越感」。

但「是否產生優越感」決定了一個次主流群體的人對待這種「局外人體驗」的「態度」——是無視抗拒,還是吸納

當你意識到與外部群體的區別時,你會細細去觀察、辨析、反思,並從而「產生某些高價值洞察」或者「學到某些新東西」,還是僅僅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其中的關鍵是,你是否願意捨棄優越感帶來的廉價快感。這是個很難擺脫的誘惑。

比如,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舍友裡就有兩人是來自一線城市,相比我們小地方出來的人,他們自然存在些許優越感。

四年下來,他們那些「有益的精緻習慣」,我吸納了不少,但我們這些鄉下人特有的優勢(諸如堅韌、踏實),並沒有改變他們分毫。

畢業前夕,同學們聚在一起聊大家的變化時,我們無意中發現,那些大城市生源的學生,四年下來沒有多少變化。只是巧合?

這是我們這些「平凡人」的情況。

那些做出卓越事業的人又如何呢?為確保嚴謹,我僅列舉人物生平得到確認,且來自各行各業的名人:

李奧納多·達文西雖出自富裕家庭,但他一直是以私生子身份生活;

艾薩克·牛頓的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繼父對其很差;

曹雪芹創作水平最高的階段是在家庭從富有到破敗後;

史蒂夫·賈伯斯是養子(所幸養父母對他很好),比爾·蓋茨小時候個子在班裡最矮,不喜跟同學說話;

……

不難想像,這些人在他們成長的圈子中始終處於一種「邊緣人身份」

這是次主流群體中一個更特殊卻普遍的存在,顧名思義,他們有別於任何一個跟他們關聯的群體,既屬於又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

比如,成年後的曹雪芹,家族衰落,已不屬於「高收入階層」,而在「低收入階層」中,他又保留了「貴族氣質」,無法真正融入他們,這就是邊緣人。

邊緣人與社會格格不入,容易受人排擠,容易感到孤獨、抑鬱,生活艱難。

但上蒼到底公平,以邊緣人群體來說,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由於模稜兩可的身份特徵,自然不會有多少優越感。反倒先天就克服了這個(優越感蒙蔽洞察力)心理障礙

這種「邊緣人身份」是否始終賦予了他們嶄新的看待世界視角,因而為其智識的成長提供了加乘效果呢?

我們把鏡頭從遠視切換成特寫——看下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一段歷史記載。

歌德自畫像

歌德是世上首次開創性提出「世界文學」理念的人,其影響延續至今。

但奇怪之處是,歌德提出該理念時,既非在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巴黎,也不是在帝國主義的政治中心倫敦,而是在德國境內一個不起眼的小鎮魏瑪。

這實在不符合我們對國際一線都市「創造力與革新」的最前沿陣地的幻想,用現在的話來說,愧對金磚金瓦的房價。

當時(1827年前後)接觸東方文化最多的西方人,主要來自英法等殖民主義強國。這些人做了不少文化「輸入輸出」的工作,包括將東方文學翻譯成西文。他們是最懂東方文學的群體。

但為什麼,這些精通中西文化的「東方通」們無一提出劃時代洞見的世界文學,反倒是遠離帝國主義中心,位於邊緣地的歌德反而能獲得深刻洞見?

原因只有一個,「東方通」深處時代金字塔的頂端,擁有強烈的文化優越感。他們始終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著東方的「古董文化」。

而身處「偏遠山區」的歌德,既能間接獲益於他國的帝國主義(翻譯的東方文學作品),同時又能避免徵服外國文化帶來的淺薄優越感,因而能從邊緣人視角,從而比較、剖析、並吸納各方洞見進而集大成。

歌德首次接觸中國文學時,對小說《好逑傳》讚不絕口,認為其達到的道德水平遠在法國頂級詩人(代表當時西方文學的一流成就)的水平之上。我忍不住想像,歌德如果有機會一瞥《紅樓夢》又會作何感想。

歌德的這項成就充分體現了邊緣人立場的巨大優勢。

上述聊的比較隨意,我們總結下,作為一個「邊緣人」,或者,作為一個「能抵禦優越感誘惑」的普通人,被賦予了哪些優勢:

1.自然覺察認知「缺口」

假設要你研究漢字(表象文字)的性質,你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但對於留學國內,母語是印歐語系的外國友人,由於他們的語言底色是表音文字,因此,無需思考他們就能「看到」漢字的獨特

傾向於發展形象思維;每個文字單元具有含義;數量多學習難度大……

簡而言之,邊緣人的立場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缺席張力」,就像12345 7,讓人情不自禁想補上一個6,倒逼著他們看到「突兀」差異。

但是,看到「差異」有什麼用呢?

這就是「邊緣人」立場的第二個優勢——我稱之為「例外推論」。

2.「例外推論」,開啟「多元視力」

對於一輩子只見過黑髮黑眼睛的人,它並非「無法想像」金髮碧眼的人,而是「不會去想像」。

請注意「無法」與「不會去」,這兩者看似接近實則差異甚大

比如,上述留學國內的外國人,他在看到漢字獨特之處後,順著聯想,很容易就會萌生「資訊理論」了。

又比如,同性戀或是缺陷家庭的孩子,他們對人類組織的秩序與運作特別敏感,社會接觸早早就讓他們「體悟」了社會學、人類學的若干道理。

比如,尤瓦爾·赫拉利,他就是同性戀者,能寫出《人類簡史》這般洞察的作品,並非巧合。類似於達芬·奇,他是私生子,模稜兩可的身份處境,反倒為創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達·文西的「直升機」手稿距今約500年

「例外推論」的優勢,解釋了同等能力的兩個人,會因為接觸信息的多元化程度的微弱差距,而最終衍生巨大差別

就好比兩臺同等配置的電腦,一臺存儲的數據量很多元,一臺存儲的很單一,前者自然有機會開發更多具有創造力的應用。

以上僅是邊緣人身份的「基礎優勢」。其他還有「創造力自洽的優勢」、「擅於複雜抽象思想」等等……你有興趣可自行探索。

談到此處,我想對缺乏優越感的人說一句,你沒必要感到低人一等,要知道,缺乏優越感的出身,本身也是一種洞察的制高點,請好好用起來

至此,我們基本上探明了優越感的主要代價:

將他人「扁平化」,對世界過度扭曲簡化無法發揮社會認知潛能*參考專題:榜樣之美認知色盲,無法獲得「邊緣人」紅利那麼,對於普通大眾,我們應如何「維持健康的優越感」呢?

如何與我們的優越感達成和解?

拋開優越感立場,並不容易。

它的第個一敵人就是你自己。捫心自問,哪怕能完全駕馭自身,你就願意放棄這一廉價的快感渠道麼?

就像又渴又累炎炎夏日的冰飲,明知道對腸胃有害,但我們仍不願意為此戒口。

對此,我的建議是,沒必要過度激進,萌發優越感並不可恥,適度優越感也有益於身心健康,比如:

保護自己的尊嚴(面對社會階層較高的群體);維持進取心、拼搏的鬥志;降低被外在紛亂事務的幹擾(面對社會階層較低的群體);有助於找到歸屬感(面對同階層群體)因此,我們的目標是,既要維繫必要優越感帶來的好處,又要抑制過度優越感的副作用

下面,我分享三點自己與優越感「共處」的經驗,拋磚引玉:

1.內心坦白承認

當你內心產生優越感時,不要否認更不要抵禦,而是承認、正視、接納它的存在。

一旦你開始接納,思維就能從優越感的沉浸狀態中抽離,理性將取代感性,它的負面效力就會大大降低。

2.切換視角

在接納基礎上,就能較容易的運用「同理心」技巧進行視角切換——假設你與「被優越者」對調身份。

比如,生於社會底層,父母未受過教育,連「大學專業」是什麼都不知道……想像一下,如果是你,生活又是怎樣一番光景?

有人會想,我雖然起點高、天賦高,但我的成就卻是靠「自身努力」,而不是依靠家庭獲得。

有這種想法的人忽略了一點,你之所以能「很努力」仍然是家庭出身的結果,比如,可能是幼年時父母悉心引導結果。

反之,你歧視一些人出身低還不努力,很大原因是你根本想像不到對方的成長背景究竟有多惡劣。

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努力而驕傲,但這份榮耀並不僅僅屬於你自己。

*對此話題有興趣可參閱李少加以前的專題: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實際上,菲茨傑拉德的名言,「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即充分體現了這一同理心技巧。

3.「存在合理信念」

不知道是不是受物理學影響(物質即能量),我始終對任何存在保持一種信念:

如果你認為某種事物沒有價值,那不過是你還沒發現它的價值

物尤如此,人何以堪。

如果你歧視,或者說,自感優越於他人(或某物),那或許只是你缺乏「發現」其價值所需的智識。

*順帶一提,這個觀點對不自信的人也同樣適用,如果你感到自卑,只是說明你尚不具備洞察自身價值的智識

這並非是一種心理技巧,而是一種信念,我稱之為「存在合理信念」。

*並非坊間流傳的黑格爾「存在即合理」,另外,黑格爾原話也不是存在即合理,這是錯誤的翻譯。

現在想起來,無論是遊戲、小說或是影視作品,我向來不喜歡那類「平衡性極差」的設定,即主角或部分角色的光環過於「超現實」,其他角色存在幾乎起不到作用。

我反感這類設定,或許是因為它與我的「存在合理信念」發生劇烈衝突。

上述是我與自身優越感達成和解的經驗。當然,肯定存在更多的好辦法,這些就留待大家在人生閱歷中去體悟了。

我們的最終目標無非是,別讓廉價的優越感奪走了你更珍貴的事物

後記

寫這篇專題,是我臨時決定。信息量較大,就不替大夥總結了,如有閱讀中有所啟發,建議有空可以重溫。

調研上篇專題時,我閱讀了諸多名人傳記。無意中發現,他們都曾長期處於尷尬的邊緣人身份。比如,知識分子中的異教徒、富人區中的窮人、貴族中的私生子、同性戀等等……

他們是否在意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優越感的快樂,他們鮮少體驗

想要擁有他們才華與成就的大有人在,但估計沒多少人想擁有他們的出身。

但歷史總是青睞那些步履沉重之人:

沒多少優越感的出身,也是命運的贈予的禮盒,就看你是否願意打開它

相關焦點

  • 請不要讓強優越感,傷了你本就「驕傲」的心
    這樣帶來的後果顯而易見,沒幾個人會信他的話,更是將他本人的誠實品質也消費掉了。大家想想看,你們在生活中碰到經常說話浮誇的人,會怎麼看待他,是不是可能會演變成,感覺這人不可靠,對之失去信任,更有甚者可能還會淪為別人口中的笑柄。這就是這種情況下強優越感帶來的負面影響。接著咱們再來說第二種情況,由於物質生活豐富,而逐漸膨脹的優越感。
  • 真正會聊天的人,懂得把優越感留給對方
    聊完之後,我要買雙鞋,他就跟我在商場裡溜達了一下,結果非常巧合的是,他遇到了之前做服裝店員時的一個同事,當年做服裝店員時我離開的早,我朋友後離開的,所以那個同事我不認識,我就聽他倆聊天,聽的我都一陣尷尬,他不怎麼會聊天。摘幾句給大家看,比如:剛遇見,那個同事問:你現在做什麼呢?
  • 夜思 | 你秀優越感的樣子,真可悲
    看著小女孩一臉懵的樣子,倆女生不無優越感地開口了:「我們都有正版的,正版的和山寨的特別明顯,特別不一樣。」小女孩沒說話,徑直走開了。 可那兩個女生卻不依不饒地跟在後面羞辱:「穿山寨的好意思出來!」小女孩有些生氣了:「關你們什麼事啊?」倆女生一邊大笑一邊侮辱:「我是你媽媽!」
  • 別讓優越感毀了你自己
    不排除有些人一直以這種形式來顯擺自己的優越感,可往往反而會失去人心。真正強大的人,反而謙虛以待人,往往把優越感送給對方。若有什麼名貴的食材出現在桌上,請客的人往往會刻意宣傳,他漸漸地明白了,孩童時候桌上的那位主人,是多麼的溫柔。
  • 80%的失敗聊天,是因為你耽誤了對方的優越感!
    小C問朋友:你現在做什麼呢?朋友:我現在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做廣告策劃。然後朋友又問小C:你現在怎麼還在做這個呢?小C說:唉,這不是不知道幹啥麼,又瞎混了幾年…朋友說:對了你現在住哪裡啊?小C說:有點遠,在三環外呢。朋友說:你怎麼住那麼遠,每天上下班太累了吧...
  • 讓無印良品丟失「優越感」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善變的消費者?
    你買過無印良品嗎?相信肯定很多人會回答:當然買過了。巧了,我也是。但是如果問及你最近一次去無印良品消費過的經歷,可能會有不少人已經記不清了。之前關於無印良品新一輪降價的新聞炒的沸沸揚揚,最近在一個周末中我無意路過無印良品,發現在店裡的顧客相比印象中的無印良品,相差了很多。甚至在某個工作日的晚上路過無印良品的時候,店裡一個顧客都沒有。
  • 所有的優越感,都來自於無知!
    悲憫是什麼呢?是你可以不給乞丐吃肉,但你不要在乞丐面前吃肉,更不要一邊吃肉一邊吧唧嘴。很多人在表現自己優越感的過程中獲得喜悅和滿足,覺得以此可以獲得他人的羨慕,甚至說尊重。卻恰好忽略了,這個行為本身的淺薄和無禮。孔雀開屏的同時,也會露出屁股。我們常常自嘲說貧窮限制想像力。
  • 優秀的人,從不把優越感寫在臉上
    看著小女孩一臉懵的樣子,倆女生不無優越感地開口了: 可那兩個女生卻不依不饒地跟在後面羞辱:「穿劣質的裙子還好意思出來!」女孩無奈地說:「我哪曉得這是劣質的裙子,我是第一次買!」但倆女生依舊不放過她,繼續扮演著「正義使者」的角色,優越感爆棚地給她科普。 這件事在網上發酵後,有網友發現,倆女生平時自己也穿過劣質的衣服。
  • 高級的女人,從不把優越感寫在臉上
    A立刻走過去,問她打算做什麼,老人見到終於有人願意幫忙馬上提起全部精神,生怕我們跑掉一樣,緊張地開始描述,但越緊張越混亂,好幾分鐘後,我們終於聽明白她要匯款給外地的女兒,卻不知道怎麼填單。 A按照匯款單上的類目逐項問她,拿出筆把可以代填的部分填好,窗口顧客依舊很多,A便帶她到貴賓室,請熟悉的客戶經理幫忙辦理。
  • 學霸暗指楊冪是花瓶被馬東回懟:你可笑的優越感,暴露了你的見識
    馬東反應比較快,回懟她:「你老掛到她幹什麼?」劉純懿說,因為楊冪臉上的表情,寫著真誠的「我也很想聽聽你想說什麼。」楊冪也立刻明白了,劉純懿這是暗示楊冪並不懂「內卷」什麼意思,這不就是說自己是花瓶一個,擺在幾位導師中間只不過是充當「養眼」的作用嗎?楊冪很聰明,伶俐又不失分寸地回應道:「謝謝你解讀我。」
  • 心理學: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其實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他會做出兩種舉動:要麼下力氣突破自己的自卑,心理學中稱之為超越;要麼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優勢方面,心理學中稱之為心理補償。有些自卑點是無法獲得超越的,例如身高。對於無法完成超越的人,只能夠選擇心理補償。正確的心理補償,能夠激發個體的潛能。但是錯誤的心理補償,會讓個體鍾情於優越感。
  • 與白羊座談戀愛,你會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呢?
    他們一旦選擇做什麼事之後,基本都是全身心投入,你跟他說話都聽不到的那一種。與白羊座相戀,首先,他在事業方面,是不用你擔心的。一顆炙熱的心與不知疲倦幹勁,一般都會讓他們事業上都還湊合。甚至,有的時候,不太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如果說「獨生子」是被父母慣壞的,白羊座就是被自己慣壞的。所以,跟白羊座在一起,首先失去的就是:可能他很難「年少有為」!
  • 羅蘭 把優越感讓給男人
    丈夫是男人,因此,做妻子的要給丈夫這份優越感,好讓他去支撐門面,發揮男人的威力,做你的避風港,何樂而不為?  在男人面前,你與其滔滔雄辯,不如微笑傾聽。不過,假如你不贊成他的意見,卻絕對可以陽奉陰違,按你自己的主張做去。或者索性來個不問是非黑白——隨你怎麼說,「我就是不講理」。他對你會無可奈何,但並不會真的動氣,因為這無損於他的優越感。  當然,這裡所謂「不講理」並非真的不講理。而是在他面前,你與其想把他完全說服,以爭取你的勝利,不如把你實際上的理由隱藏一些,而以「不講理」的方式來表示你的堅持。
  • 北大學霸內涵楊冪是「花瓶「,被評委回懟:誰給你的優越感?
    北大學霸內涵楊冪是「花瓶」,被評委回懟:誰給你的優越感?而劉純懿的回答是,因為我在說內卷這個詞的時候,楊冪老師一直盯著我看,好像是很想讓我解釋這個詞語一樣,其實這句話,明著可能並沒有什麼含義,但是背地裡好像顯得楊冪什麼都不懂一樣。
  • 在重本學校裡,本科生比研究生還有「優越感」,你知道為什麼嗎?
    區別二:知識層面不同重本學生和考研之後上重本的學生知識層面是不同的,兩者有各自的優點,一方面重本學生平時所學習到的內容會比普通院校學習的內容會多一些。區別三:「優越感」不同兩者相比之下,通過高考考上重本的學生會更加的有優越感,一般這類學生都是被保送至重點學校,或者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重點學校,而對於通過考研的方式進入重本的學生來說,雖然也是一種實力的證明,但他們的優越感並不是很強。
  • 秀秀優越感 在家列印都用什麼印表機?
    我們就突然產生了好奇心,在家列印的你們都用的是什麼印表機呢?讓俺來慧眼識珠地瞧一瞧。秀秀優越感 在家列印都用什麼印表機?在微博上搜索「在家列印」還是能獲得不少結果的。你有沒有買到好用的印表機呢?如果買到了恐怕這回也略帶優越感地說一句「真香」吧!(7403475)
  • 恰到好處的安慰:哀傷的人會失去什麼
    哀傷的人會有兩種喪失。一、原發喪失(Primary Loss)喪失身份認同:「在這個世界上,我是誰?」失去陪伴:當與我們交談最多的人、我們信任的人、我們向其尋求意見的人、我們愛得最深的人離開時,留下的空洞是巨大的,痛的無法言喻。
  • 很多人不自知:你越是炫耀什麼,就越會失去什麼
    幸福和你所珍藏的的秘密,本就不應該作為你所炫耀的資本,越是高調的人越不容易保護這份固有的溫暖。那些隱藏的黑暗面會使得你們面對更多的挑戰與困難,所以幸福是暗戳戳的,向所有人都昭示了你的幸福的人,也就意味著你離失去不遠了。誰又不想要一份持久的愛情,那麼就請我們收起這一份虛榮心,不秀的幸福才能夠長久。很多人不自知:你越是炫耀什麼,就越會失去什麼。
  • 心理學:人們總能在說別人閒話的時候,找到一種優越感
    這是體現在德行方面的優越感,在完全忽視了對方的客觀環境之下,做出這樣單純的、樸素的道德評論,體現了這種人的自卑。他們之所以總是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來評判他人,是因為他們的確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了。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從來不喜歡把德行掛在嘴邊;一個有錢人也不會天天跟別人說自己有錢。他張口閉口用道德來評論別人,恰恰說明他們自己沒有德行。
  • 學者:澳方"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優越感源自哪裡?
    (原標題:鄭若麟:「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優越感,源自哪裡?)寧南山在這篇出色的「隨想」中明確地指出,西方從思想上就不認為、不接受中西方應該處於真正公平、平等的地位,而是以烙印在內心深處的對華優越感來指導他們的思維和行動:所以,「我可以,你不可以」……比如:——我可以擁有5G,你不可以;——經濟上我超過你可以,你超過我不可以;——輿論上我指責你侵犯人權可以,你指責我侵犯人權就不可以……在這種「我可以你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