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久,避免錯漏,點擊上方 少加點班 「設為星標」
優越感是通向精神快感的捷徑。
人均每年體驗過多少次優越感,不知有沒社會學家做過調查,但我估計次數不會少。畢竟,沒人不喜歡快感,而且,得來全不費工夫。
只要你願意,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優越感,就像聯個WIFI。
讀985大學的想下普通大學,普通大學的想下沒讀大學的同學;買了房的瞅一眼沒買房的同事,租小區的看看租城中村的同事;長得好看的想下沒那麼好看的,穿品牌的看看那些不穿品牌的;拼搏的人可比努力的人優越,努力的人可比閒晃的人優越;甚至發個彈幕,彩色字體的也可以優越普通字體;……
就像阿Q一樣,人總是能輕易找到優越他人的切入點。
無論是一個人所屬的身份,出身、籍貫;還是生理或心理特徵,形象、智識;或者是物質水平,收入消費檔次……任何人,只要往低處(世俗標準)掃一眼,優越感油然而生。
哪怕是上述不佔優勢(世俗標準)的人,仍能從精神層面找到優越感——最典型如,道德或品德優越感。
比如,我小時候比周邊人資質平庸,但我比他們更努力、越挫越勇(自認為),因而我仍感到驕傲。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品德優越感。
優越感如此常見,自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不難推測,它源自我們古老的部落文化,具有凝聚部落成員的效果,我們說「以身為哪裡人為榮」,就是一種出身優越感。
傳統文化解體後,繁榮的市場經濟能支持社會原子化的生活方式,個人主義盛行。但也因此,人們的「身份」感變得模糊,失去「情感家園」那安定的歸屬感,像無根的浮萍。
而優越感恰好解決這種不安——對個體身份的確認、自我價值的肯定。
這既安撫我們心靈,還能勉強維繫松松垮垮的「自我」。
另外,優越感建立在世俗標準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能成為很多人「努力的動機」。
這些都是優越感存在的價值。
然而,凡事皆有代價。
一
偏見與歧視是最廉價的優越感
我們要寫字,需要紙面的白色為底板。
我們要獲得優越感,也必須以「他人」為底色。這就是「享受」優越感的最大弊端,這種快感的實質是建立在歧視與偏見的基礎上。
當然,以「精緻利己」的觀點,歧視但別讓對方知道,不就行了。我既能享受優越的快感又能規避道德的譴責,利己不損人。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不妨再重溫一遍社會學版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凡事皆有代價。
沒錯。優越一時爽。但為了獲得優越感,我們的視野就必須將他人做「扁平化」處理,這是對人事的一種過度扭曲的簡化。
比如,兩個同學,一個坐擁行業紅利拿著高薪,在感到優越於另一個在傳統行業底薪的同學時,這個同學的存在就被「貶成」了一沓鈔票,而且是很薄的一沓。
這個窮學生就沒什麼「亮眼之處」?
他或許因為低收入,習得了愉快而保守的生活方式,也學著從物質外發展了充實的精神生活,這些都是後現代社會的「關鍵適應力」。
但高收入同學很難看到這一點,更別提學習這種優勢能力,一旦收入下行,往往無法適應「低耗能」模式,生活狼狽。
你想在「小瞧」他人的同時又能夠「欣賞」他人優點(並向其學習),這是兩種對立的情緒,除非精神分裂,一般人很難做到。
這意味著,優越感讓我們失去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契機。
這著實遺憾,我在上篇專題:榜樣之美中探討過,以「人為媒介」,更有利於個人潛能的開發。
這是「優越感上癮」的代價,之一。
二
邊緣人優勢
對於一個社會組織,從任何角度去看,都是由一個主流群體和大量次主流群體構成。
比如,從城市人口視角觀察,本地市民是主流(移民城市除外),外來務工,求學人員,外駐官員,旅居人員是次主流。
又比如,從婚戀視角觀察,異性戀是主流。同性戀、跨性別戀、單身主義等等都是次主流。
社會生活中,主流群體雖未必感到「優越」於他人,但次主流群體往往能深刻意識到自身的「局外人身份」。
如果你小時候經歷過轉學,或在外地文化呆過,就能深刻體驗到那種「局外人感受」——明顯覺察到與他們的區別,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常年認為「尋常」的事物其實並非那麼「自然」。
比如,大學裡,來自北方的同學會驚訝於廣東的同學大冬天也堅持每天洗澡。
當然,「次主流群體的體驗」未必關乎「優越感」。
但「是否產生優越感」決定了一個次主流群體的人對待這種「局外人體驗」的「態度」——是無視,抗拒,還是吸納。
當你意識到與外部群體的區別時,你會細細去觀察、辨析、反思,並從而「產生某些高價值洞察」或者「學到某些新東西」,還是僅僅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其中的關鍵是,你是否願意捨棄優越感帶來的廉價快感。這是個很難擺脫的誘惑。
比如,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舍友裡就有兩人是來自一線城市,相比我們小地方出來的人,他們自然存在些許優越感。
四年下來,他們那些「有益的精緻習慣」,我吸納了不少,但我們這些鄉下人特有的優勢(諸如堅韌、踏實),並沒有改變他們分毫。
畢業前夕,同學們聚在一起聊大家的變化時,我們無意中發現,那些大城市生源的學生,四年下來沒有多少變化。只是巧合?
這是我們這些「平凡人」的情況。
那些做出卓越事業的人又如何呢?為確保嚴謹,我僅列舉人物生平得到確認,且來自各行各業的名人:
李奧納多·達文西雖出自富裕家庭,但他一直是以私生子身份生活;
艾薩克·牛頓的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繼父對其很差;
曹雪芹創作水平最高的階段是在家庭從富有到破敗後;
史蒂夫·賈伯斯是養子(所幸養父母對他很好),比爾·蓋茨小時候個子在班裡最矮,不喜跟同學說話;
……
不難想像,這些人在他們成長的圈子中始終處於一種「邊緣人身份」。
這是次主流群體中一個更特殊卻普遍的存在,顧名思義,他們有別於任何一個跟他們關聯的群體,既屬於又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
比如,成年後的曹雪芹,家族衰落,已不屬於「高收入階層」,而在「低收入階層」中,他又保留了「貴族氣質」,無法真正融入他們,這就是邊緣人。
邊緣人與社會格格不入,容易受人排擠,容易感到孤獨、抑鬱,生活艱難。
但上蒼到底公平,以邊緣人群體來說,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由於模稜兩可的身份特徵,自然不會有多少優越感。反倒先天就克服了這個(優越感蒙蔽洞察力)心理障礙。
這種「邊緣人身份」是否始終賦予了他們嶄新的看待世界視角,因而為其智識的成長提供了加乘效果呢?
我們把鏡頭從遠視切換成特寫——看下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一段歷史記載。
歌德自畫像
歌德是世上首次開創性提出「世界文學」理念的人,其影響延續至今。
但奇怪之處是,歌德提出該理念時,既非在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巴黎,也不是在帝國主義的政治中心倫敦,而是在德國境內一個不起眼的小鎮魏瑪。
這實在不符合我們對國際一線都市「創造力與革新」的最前沿陣地的幻想,用現在的話來說,愧對金磚金瓦的房價。
當時(1827年前後)接觸東方文化最多的西方人,主要來自英法等殖民主義強國。這些人做了不少文化「輸入輸出」的工作,包括將東方文學翻譯成西文。他們是最懂東方文學的群體。
但為什麼,這些精通中西文化的「東方通」們無一提出劃時代洞見的世界文學,反倒是遠離帝國主義中心,位於邊緣地的歌德反而能獲得深刻洞見?
原因只有一個,「東方通」深處時代金字塔的頂端,擁有強烈的文化優越感。他們始終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著東方的「古董文化」。
而身處「偏遠山區」的歌德,既能間接獲益於他國的帝國主義(翻譯的東方文學作品),同時又能避免徵服外國文化帶來的淺薄優越感,因而能從邊緣人視角,從而比較、剖析、並吸納各方洞見進而集大成。
歌德首次接觸中國文學時,對小說《好逑傳》讚不絕口,認為其達到的道德水平遠在法國頂級詩人(代表當時西方文學的一流成就)的水平之上。我忍不住想像,歌德如果有機會一瞥《紅樓夢》又會作何感想。
歌德的這項成就充分體現了邊緣人立場的巨大優勢。
上述聊的比較隨意,我們總結下,作為一個「邊緣人」,或者,作為一個「能抵禦優越感誘惑」的普通人,被賦予了哪些優勢:
1.自然覺察認知「缺口」
假設要你研究漢字(表象文字)的性質,你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但對於留學國內,母語是印歐語系的外國友人,由於他們的語言底色是表音文字,因此,無需思考他們就能「看到」漢字的獨特:
傾向於發展形象思維;每個文字單元具有含義;數量多學習難度大……
簡而言之,邊緣人的立場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缺席張力」,就像12345 7,讓人情不自禁想補上一個6,倒逼著他們看到「突兀」差異。
但是,看到「差異」有什麼用呢?
這就是「邊緣人」立場的第二個優勢——我稱之為「例外推論」。
2.「例外推論」,開啟「多元視力」
對於一輩子只見過黑髮黑眼睛的人,它並非「無法想像」金髮碧眼的人,而是「不會去想像」。
請注意「無法」與「不會去」,這兩者看似接近實則差異甚大。
比如,上述留學國內的外國人,他在看到漢字獨特之處後,順著聯想,很容易就會萌生「資訊理論」了。
又比如,同性戀或是缺陷家庭的孩子,他們對人類組織的秩序與運作特別敏感,社會接觸早早就讓他們「體悟」了社會學、人類學的若干道理。
比如,尤瓦爾·赫拉利,他就是同性戀者,能寫出《人類簡史》這般洞察的作品,並非巧合。類似於達芬·奇,他是私生子,模稜兩可的身份處境,反倒為創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達·文西的「直升機」手稿距今約500年
「例外推論」的優勢,解釋了同等能力的兩個人,會因為接觸信息的多元化程度的微弱差距,而最終衍生巨大差別。
就好比兩臺同等配置的電腦,一臺存儲的數據量很多元,一臺存儲的很單一,前者自然有機會開發更多具有創造力的應用。
以上僅是邊緣人身份的「基礎優勢」。其他還有「創造力自洽的優勢」、「擅於複雜抽象思想」等等……你有興趣可自行探索。
談到此處,我想對缺乏優越感的人說一句,你沒必要感到低人一等,要知道,缺乏優越感的出身,本身也是一種洞察的制高點,請好好用起來。
至此,我們基本上探明了優越感的主要代價:
將他人「扁平化」,對世界過度扭曲簡化無法發揮社會認知潛能*參考專題:榜樣之美認知色盲,無法獲得「邊緣人」紅利那麼,對於普通大眾,我們應如何「維持健康的優越感」呢?
三
如何與我們的優越感達成和解?
拋開優越感立場,並不容易。
它的第個一敵人就是你自己。捫心自問,哪怕能完全駕馭自身,你就願意放棄這一廉價的快感渠道麼?
就像又渴又累炎炎夏日的冰飲,明知道對腸胃有害,但我們仍不願意為此戒口。
對此,我的建議是,沒必要過度激進,萌發優越感並不可恥,適度優越感也有益於身心健康,比如:
保護自己的尊嚴(面對社會階層較高的群體);維持進取心、拼搏的鬥志;降低被外在紛亂事務的幹擾(面對社會階層較低的群體);有助於找到歸屬感(面對同階層群體)因此,我們的目標是,既要維繫必要優越感帶來的好處,又要抑制過度優越感的副作用。
下面,我分享三點自己與優越感「共處」的經驗,拋磚引玉:
1.內心坦白承認
當你內心產生優越感時,不要否認更不要抵禦,而是承認、正視、接納它的存在。
一旦你開始接納,思維就能從優越感的沉浸狀態中抽離,理性將取代感性,它的負面效力就會大大降低。
2.切換視角
在接納基礎上,就能較容易的運用「同理心」技巧進行視角切換——假設你與「被優越者」對調身份。
比如,生於社會底層,父母未受過教育,連「大學專業」是什麼都不知道……想像一下,如果是你,生活又是怎樣一番光景?
有人會想,我雖然起點高、天賦高,但我的成就卻是靠「自身努力」,而不是依靠家庭獲得。
有這種想法的人忽略了一點,你之所以能「很努力」仍然是家庭出身的結果,比如,可能是幼年時父母悉心引導結果。
反之,你歧視一些人出身低還不努力,很大原因是你根本想像不到對方的成長背景究竟有多惡劣。
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努力而驕傲,但這份榮耀並不僅僅屬於你自己。
*對此話題有興趣可參閱李少加以前的專題: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實際上,菲茨傑拉德的名言,「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即充分體現了這一同理心技巧。
3.「存在合理信念」
不知道是不是受物理學影響(物質即能量),我始終對任何存在保持一種信念:
如果你認為某種事物沒有價值,那不過是你還沒發現它的價值。
物尤如此,人何以堪。
如果你歧視,或者說,自感優越於他人(或某物),那或許只是你缺乏「發現」其價值所需的智識。
*順帶一提,這個觀點對不自信的人也同樣適用,如果你感到自卑,只是說明你尚不具備洞察自身價值的智識。
這並非是一種心理技巧,而是一種信念,我稱之為「存在合理信念」。
*並非坊間流傳的黑格爾「存在即合理」,另外,黑格爾原話也不是存在即合理,這是錯誤的翻譯。
現在想起來,無論是遊戲、小說或是影視作品,我向來不喜歡那類「平衡性極差」的設定,即主角或部分角色的光環過於「超現實」,其他角色存在幾乎起不到作用。
我反感這類設定,或許是因為它與我的「存在合理信念」發生劇烈衝突。
上述是我與自身優越感達成和解的經驗。當然,肯定存在更多的好辦法,這些就留待大家在人生閱歷中去體悟了。
我們的最終目標無非是,別讓廉價的優越感奪走了你更珍貴的事物。
後記
寫這篇專題,是我臨時決定。信息量較大,就不替大夥總結了,如有閱讀中有所啟發,建議有空可以重溫。
調研上篇專題時,我閱讀了諸多名人傳記。無意中發現,他們都曾長期處於尷尬的邊緣人身份。比如,知識分子中的異教徒、富人區中的窮人、貴族中的私生子、同性戀等等……
他們是否在意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優越感的快樂,他們鮮少體驗。
想要擁有他們才華與成就的大有人在,但估計沒多少人想擁有他們的出身。
但歷史總是青睞那些步履沉重之人:
沒多少優越感的出身,也是命運的贈予的禮盒,就看你是否願意打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