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扶貧是在一個戰場進行的生態建設與扶貧攻堅兩場戰役,是「雙贏」之策,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河南經協根據我省生態扶貧工作要點指示,認真落實我省1931萬畝國家級公益林和480萬畝省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在國家級、省級公益林調整增加面積時,優先把符合區劃規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所有的公益林列入補償範圍,增加貧困戶收入。
目前,我省通過生態扶貧建立了長中短相結合的多元增收渠道,提高了貧困人口的補償、就業、財產等收入。160多萬貧困戶享受退耕還林還草補助政策,平均每戶增加補助資金2500元;對實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農牧戶給予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農牧民年人均增收700元;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賦予貧困戶承包經營山林的更多權益,依託林地林木增加財產性、經營性收益,貧困地區集體林權流轉面積達1億多畝。
通過生態扶貧,貧困地區生態治理不斷加強。針對林業草原施業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與深度貧困區高度耦合的實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近3年來,將貧困地區天然林全部納入保護範圍,將2/3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安排到貧困地區,安排退耕還林任務近3000萬畝,佔全國總任務的81%,安排石漠化治理任務279萬畝。貧困地區林草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生態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要充分發揮林業草原行業優勢,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著力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產業扶貧三項舉措,著力加強定點幫扶,全力做好林業草原生態扶貧工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更大貢獻。要著力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完善公益林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支持開展溼地保護與恢復、溼地生態效益補償,使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獲得更多補助性收入。探索天然林、公益林託管模式,鼓勵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森林、溼地、沙漠、地質公園等開放公益崗位,吸納貧困人口參與管護和服務。新增30萬個生態護林員、草管員崗位。
此外,鼓勵引導國家級龍頭企業與貧困縣合作創建綠色產品品牌、優勢產品生產基地,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支持貧困地區創建一批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明後兩年,在貧困地區打造35處精品森林旅遊地、15條精品森林旅遊線路、7處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試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