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那些白手起家、劇組齁窮,全靠口碑掙牌面的「小糊劇」。
出身名門的《在劫難逃》從上線起,就自帶話題性——
繼《隱秘的角落》《非常目擊》之後,愛奇藝旗下「迷霧劇場」又一接棒力作;
再者,是王千源+鹿晗的雙男主配置。
戲骨+流量,既有演技保障,又不愁談資。
無論褒貶,總能激活路人和粉絲參與討論的熱情。
話題歸話題,網友打分倒是毫不客氣。
短短幾天功夫,本劇的評分就從8.0一路下滑到6.9。
跌幅有點狠。
評論區裡的差評如潮,該不會又是流量的演技拖了後腿?
難道,「迷霧劇場」的爆紅註定是曇花一現?
抱著問號,我點開了這部劇。
01
謎團漩渦
6月初,是「迷霧劇場」的高光時刻。
從觀眾、豆瓣評論區再到各路媒體,眾人揪著《隱秘的角落》,整了一波腦力風暴。
不光是劇情,就連劇名、人名、片頭動畫都被挖掘出諸多解讀空間。
同理,《在劫難逃》這顆洋蔥也需要層層解剖。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多米諾骨牌效應。
它通常指只需一道施加的外力,就會造成大規模的連鎖反應。
劇中這一幕,就完美對應了多米諾骨牌。
刑警張海峰(王千源飾)的前妻喬昕(吳越飾)被人綁架,綁匪要求他及時趕到和平大廈。
當他終於趕到,對方卻甩出一個兩難抉擇:
保住前妻,or選擇救下同事們的命。
張海峰還在猶豫,喬昕猛地撞擊了身後的綁匪。
於是,在場所有人的命運都被這個微小舉動,給推翻了。
飛速切換的鏡頭中,導演向我們展示了一場連環謀殺:
槍殺、墜樓、爆炸。
巨響過後,本劇創造了史上主角最速團滅的記錄,耗時30分鐘02秒。
當然了,縱使短劇的節奏再快,也不可能第一集就讓進度條見底。
這場掐斷主角生命線的爆炸,另有玄機。
它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聽不懂?沒關係。
你現在需要做的,就是記住海報上的宣傳語:
「過去就是現在,現在就是未來。」
下一秒,時間逆轉。
張海峰喘著粗氣,在自家河粉店內驚醒。
進度條,也被拉回原點。
他原先經歷過的一切,逐一重演:
兇手偷刀、地下車庫的命案、兇手跑路、前妻被人綁架。
是的,同樣是線性敘事,本劇找到了另一種拆解方式——時間循環。
沒過多久,追兇無果的張海峰再次身亡,只不過換了種死法。
等他睜眼醒來,進度條跳到了2017年——又一條全新的時間線。
前後歷經多次重生,不止是夢境與現實的邊界漸漸變得模糊。
過去、現在、未來,在時間軸上的相對位置亦被打亂。
他現在需要拯救的,不止是未來的自己,還有過去的家人。
我猜,首刷《信條》過後,大家都忙著研究時間線、鉗形運動、逆熵。
萬字小論文,估計也看了不少。
相比之下,《在劫難逃》中「時間把戲」的複雜程度頂多算是入門級。
至少,還沒到需要思維導圖來助攻的地步。
但有趣的是,故事營造的「跳躍感」與片頭形成了照應——
扭曲又重合的街景、冷暖色調的碰撞、碎片化的鏡頭,還有重疊鏡像。
有理由相信,這是主創透露的暗示:
《在劫難逃》將是個充斥著倒錯、扭轉以及碎片重組的故事。
下一步,再拿英文劇名開刀:
Sisyphus(西西弗斯)。
希臘神話中,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
由於那巨石十分沉重,每次未上山頂就會滾下山去。
於是他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這更為嚴厲的懲罰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便在這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
只有讀懂這一隱喻,才能揭曉張海峰的底色——
人與命運的抗爭。
他們都必須在無盡的消磨中實現自我超越,使盡渾身解數去挑戰那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9年,張海峰首次進入時間循環。
雖然已經提前知曉了兇手的預謀,可依然沒能阻止地下車庫命案的發生。
這起命案,成了堵在面前的第一塊巨石。
做好萬全準備後,兇手趙彬彬(鹿晗飾)成功被警方逮捕。
張海峰自認為改寫了結局,躺在擔架上的趙彬彬卻忍不住哂笑:
「你覺得這一次,我還能再殺了你嗎?」
話音剛落,隱藏炸彈被引爆,game over。
看到這,你可能發現了,主角之間的博弈遵循著以下套路:
你以為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
雙方的信息量,根本不對等。
正面挑戰失敗了,戰場轉移到2017年。
這個時間段,妻子喬昕還沒和他離婚,女兒朵朵也沒有意外離世。
張海峰暗下決心,要趁著悲劇尚未釀成,儘可能地尋找補救機會。
只可惜,他的希望幾乎次次落空
原本打算阻止朵朵去霧靈山,杜絕意外的發生。
沒想到廣場上的示威運動,再次使世界線跳回原位;
千叮嚀萬囑咐讓妻子看好朵朵,不要讓她出事。
恰好是他的這通「奪命call」導致朵朵離開喬昕視線範圍,差點失足摔下半山腰;
想方設法挽回家庭,結果以失敗告終。
仿佛他越是使勁,母女倆就越是泥足深陷。
如你所見,命運的「必然性」,成了張海峰難以逃脫的「劫數」。
而他的終極目標,則是打破必然,推倒象徵「命運」的巨石。
02
懸疑失格
扣題的精準性,充裕的解讀空間,利用時間把戲來鋪設懸念。
作為懸疑劇,《在劫難逃》披了一身好皮囊。
再加上「時間循環」的高概念設定,的的確確拔高了劇集的燒腦程度和可看性。
正因如此,我對本劇的期待值反而由高走低,產生了審美疲勞。
根據對話,我們能分析出主角二人的相遇,要遠早於2019年的初次見面。
而趙彬彬之所以盯上對方,也極大概率是雙方在不同時空中互相干涉的結果。
簡單地講,這就是條頭尾相連、無限循環的莫比烏斯環。
放在過去,我肯定會感到驚豔。
可現在都2020年了,這早就不是新鮮玩意兒了。
《恐怖遊輪》《復仇者聯盟》《前目的地》《環形使者》,能舉的例子一抓一大把。
要怪,就怪好萊塢生產力過盛,把觀眾的胃口給養叼了。
當我往下看,就愈發覺得不對勁。
因為劇本結構和人設存在借鑑、拼接的痕跡。
尤其是看著雙男主一邊「死去活來」,一邊在不同時間線裡隔空鬥法。
我的腦海裡蹦出了大膽的推測:
編劇團隊裡,恐怕藏了個老二次元。
此話怎講?
2016年,有部橫空出世的霸權番,被無數觀眾冠以「神作」之名——《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一無金手指,二非龍傲天。
史上最弱男主菜月昴穿越後唯一能仰賴的,就是「死亡回歸」的能力。
意思是,他經歷死亡就會回溯到上個時間點,除他之外的人,也會隨之被重置。
所以每闖一關,他都必須在不斷的試錯(送死)中,找到正確的攻略姿勢。
換句話說,這就好比純正的角色扮演遊戲。
「死亡」等於「讀檔」,其它角色相當於NPC,只會不斷重複對話和劇情。
而菜月昴就是那個預知未來的弱雞玩家。
emmmm,是不是覺得即視感有點重?
再來劃下重點——
兩者同樣以男主為固定視點,以某個時間點為讀檔點,也同樣以「死亡」為觸發點。
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拯救摯愛之人。
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劇中的時空穿越會打亂原本的因果順序。
由此產生蝴蝶效應,不可預測的未知數也更多。
除了「死亡回歸」撞梗,不少觀眾指出趙彬彬和孫曉萌(喬欣飾)的關係也很值得「玩味」。
根據片頭的回憶,兩人自幼就在福利院長大,關係密切。
趙彬彬習慣在犯案現場留下的玫瑰千紙鶴,也出自對方之手。
等到長大之後,兩人卻突然形同陌路。
當有人問起時,她只說趙彬彬是個買花的常客。
而趙彬彬呢,總是偷偷在遠處觀望,很少現身。
直到一通電話,才暴露了兩人私下的聯繫。
既然孫曉萌明知對方犯下命案卻不為所動,那極有可能對方的殺人意圖和她有關。
或者,兩人合謀已久。
一個純潔如白雪、躋身上流,另一個行走於暗影、剷除威脅。
一明一暗,互相守護又不為人知。
《在劫難逃》的人設和《白夜行》的相似度,甚至高到難以忽視的地步。
往好聽了說,這叫致敬經典。
往難聽了說,這叫縫合。
說到這,肯定有人要搬出一堆理由,加以反駁。
例如,好梗不過時。
沒錯,《白夜行》拍的好,不代表後來者就沒資格模仿。
前提是,你得學的到位。
暫且不說孫曉萌在整個故事裡,基本沒啥存在感。
作為主角,「趙彬彬」的完成度也挺堪憂。
故事開場,是他化名付吉亮跑來投案自首。
除了承認他是地下車庫命案的兇手以外,還點名要見張海峰。
自投羅網?故意挑釁?都不是。
他很快推翻了原先的供詞,聲稱是受到他人指使才來投案。
除了預先交代好的臺本,他毫不知情。
緊接著,他又假裝暈倒,被警方送往醫院。
趁著護士不注意,他撬開手銬,溜之大吉。
「越獄」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推進犯罪計劃,向張海峰下戰書。
順便,他也終於透露了自己的真實姓名。
短短幾集,該角色就迎來了連環反轉——
從唯唯諾諾的「付吉亮」,再到勝券在握的趙彬彬。
從態度強硬的嫌犯,再到無辜的小白兔,接著又搖身一變,成了惡意滿滿的反派。
落在粉絲眼裡,這是自家愛豆秀演技的絕佳機會;
落在觀眾眼裡,這是角色被不斷解構,卻疏於建構。
除了最表層的「反派」標籤,他始終缺乏實質性的人格。
再加上,劇情在關鍵線索上故布疑陣。
愣是拖到第八集,還遲遲沒有揭開他的身世之謎。
背景身份不明,過往經歷成謎,犯罪動機存疑,性格不甚鮮明。
試想,像這樣的「神秘人」,怎麼可能引發觀眾的共情?
如果硬要說,鹿晗沒能表現出變態反派的質感,是演技欠佳,fine。
每到內心戲的環節,他就只顧著冷笑、歪嘴笑、舔嘴笑。
這種一味堆砌微表情的演繹法,確實有點尷尬。
然而,王千源飾演的張海峰,也照樣沒法讓人入戲。
家庭分崩離析、只想渾渾噩噩度日,這是他最初的人設。
直到面對趙彬彬的多番挑釁,甚至面臨生死威脅,昔日的落魄刑警才被迫重振旗鼓。
可從他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頹廢和絕望嗎?
我想,更多的還是懶散。
再拿這場排爆戲來說。
警方通過排查,找到了被綁架人的所在地,順利拆除了他身上的炸彈。
接著擺在警方面前的,還有更艱難的任務:
如何妥善處理這枚即將引爆的炸彈。
隊長還沒來得及出手,真·行動派張海峰就搶先接過了這枚燙手山芋。
他獨自帶著拆彈專家,去附近的江邊處理炸彈。
最後,張海峰幾乎是掐著秒表,解決了這次炸彈危機。
過程中稍有不慎,他隨時可能送命。
為了表現大開大合的緊繃情緒,演員可謂調動了每一塊面部肌肉,一度顯得猙獰和浮誇。
只是用力過猛,倒也罷了。
更慘的是,你連個名場面都找不出來。
萬一有粉絲想用愛發電給他剪個劇情cut,估計得愁死。
因為仔細想想,劇本給張海峰安排的只有「動機」和「使命」:
從追查趙彬彬,再到化工廠汙染事故、付吉亮的命案、杜朝陽遇刺案。
一環套一環,簡直忙到停不下來。
說白了,無情的查案機器罷遼。
兩大主演塑造角色時的疲軟乏力,只是劇作層面的部分瑕疵。
更根本的弊病,在於強行推進多線敘事。
劇情後期,牽涉到的人物和線索越鋪越多。
為了填坑,只好緊趕慢趕,把時間勻給各條支線。
到頭來,恰恰是出於追求高強度敘事的緊繃感,導致了整體的崩壞:
主線慢熱,支線游離,越看越沒勁。
順著以上思路,我還想探討另一個話題:
懸疑劇的內核,可以僅靠情節和邏輯來支撐嗎?
換個說法,觀眾追劇難道就為了滿足好奇心?
關於這點,業界早有討論。
根據好萊塢的傳統,製片人挑劇本時會有兩個側重點:
一是plot,二是story。
前者,指代的是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即劇情。
後者,指的則是角色間的互動和情感表達,即故事。
如果劇本中的角色毫無記憶點,無法觸及觀眾的內心,說明story不合格。
為何有人調侃諾蘭此次「跌下神壇」?
正是因為《信條》只強調plot,犧牲了stroy。
而《隱秘的角落》就不失為二者結合,近乎完美的正面教材。
劇集試圖描摹的不止是泛指的社會現象、人性之惡,更是對欲望和情感的特寫。
為此,劇中填充了大量細節。
絲襪破洞裡透出的紅色指甲油,指向周春紅被壓抑的隱秘欲望;
被蒼蠅沾染的糖水,象徵著朱朝陽被玷汙的心靈;
強迫灌下的牛奶,則是母親控制欲的具象化。
回過頭來看《在劫難逃》。
從中,我捕捉不到任何關乎私人情感的表達。
而情感的匱乏,很大程度上源自於生活細節的缺失。
討論案情的飯桌戲、與親友寒暄順道打聽線索、隊友間插科打諢式的交流信息。
過去推理懸疑劇最常用的過渡場景,劇裡一概pass。
取而代之的,是流水帳式的查案過程。
情感的匱乏,又間接導致了人物內核的薄弱。
就比如,喬昕母女倆。
由於抽不出時間,張海峰長期冷落家庭。
再加上朵朵的意外離世,承受不了喪女之痛的喬昕決定離開。
對話中,再度提起這段往事時,她痛哭流涕。
再回到2017年的時間線。
張海峰答應要多陪女兒,又屢屢爽約,結果害朵朵差點出事。
念及女兒的平安,喬昕含淚擁抱了張海峰。
表示雖然還愛著他,但她再也受不了這樣的折磨。
追憶往事,哭;忍痛離別,哭。
「哭戲」代替「互動」,成了彰顯夫妻倆情感糾葛的繩索。
更矛盾的是,劇中既需要強調這個破碎家庭的價值,為張海峰追查真相提供動力。
另一方面,劇集又吝於耗費筆墨去敘述母女倆在生活夾縫裡的遭遇。
人物內心的痛苦掙扎、女性面對的婚姻困境、對家庭關係的深入探討,被壓縮得一乾二淨。
最後,只輸出了「喬昕是哭包」、「朵朵是啞巴」的模糊印象。
就像《西部世界》裡說的,每個人都是由一萬行代碼所構建的數據,隨時可以被分析和研究。
而母女倆對張海峰而言,豈不正是兩行象徵著「親情」的代碼?
不少人指出,劇中幾個演技派都有翻車的跡象。
問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角色單薄如紙片人,劇情關聯之外的心理描寫一概沒有。
全憑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來吸引觀眾。
在這種「化繁為簡」的敘事手法支配下,又有哪個演技派能得到發揮的餘地?
就算你集結一票影帝影后,再把他們打包塞進《小時代》劇組。
最終的成品,也不過是高配版《小時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劇更像幅半成品油畫。
僅有鮮明的輪廓和線條,卻丟失了斑斕色彩。
偶爾,還會出現一些塗歪的線條。
比如,警方為何會對莫名其妙掌握諸多線索,又和嫌犯關係匪淺的張海峰抱以百分百的信任?
如果換做是我,肯定先把他扣下。
然後仔仔細細審個一天一夜,直到他把隱瞞的真相都抖摟出來。
明面上,2017年的趙彬彬與付吉亮遇刺身亡的案件毫無瓜葛。
但深知對方兇殘本性的張海峰,還是緊咬不放。
在證據不充足的情況下,他先是要求追查趙彬彬,又唐突地指出要派人保護李瀾。
試想一下,你的上司總是天馬行空,布置任務從不說前因後果。
正常人的第一反應難道不是:
哦豁,完蛋。
但劇中的手下毫無異議,事後不忘補句彩虹屁,「還真讓張隊給猜著了。」
除了「主角光環」,實在想不出別的合理解釋。
拋開經不起推敲的細節,即視感濃重的俗套梗。
站在國產劇的審視維度上來說,《在劫難逃》構建出的故事框架稱得上可圈可點。
可我總歸說不出「滿意」二字。
現在想想,或許是《隱秘的角落》珠玉在前,過度拔高了我們對「迷霧劇場」的期待值。
但願,接下來《沉默的真相》《致命願望》能有更好的表現。
就算到時候被打臉,那也值了。
- END -